一、“入世”后辽宁商品流通业的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高冬亚[1](2015)在《辽宁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辽宁省濒临渤海和黄海,渔业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渔业作为辽宁的传统产业,在辽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辽宁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渔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对渔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渔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直是辽宁省致力解决的热门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辽宁渔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要想进一步提升辽宁渔业经济,必须把渔业结构调整作为全省渔业发展的重头戏。首先,本文对产业结构、渔业结构及其优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其次,基于建国以来辽宁省渔业发展的特点,将其分为5个发展历程:渔业复苏阶段、波动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调整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再次,对渔业结构变动速率和变动方向进行了测度,继而构建辽宁渔业灰色理论模型,并对其渔业经济总产值进行了关联度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辽宁渔业结构现存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优化的主要方向;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及结论,提出了优化渔业生产布局,促进区域渔业经济协调发展;调整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加快新品种引进开发,坚持发展名优主导养殖;重点突出水产加工业,突破名优特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发展服务性渔业;综合运用市场、政府手段调整渔业结构等渔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本文以鲜有人研究的辽宁渔业结构为主要内容,对其自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时间跨度大,并首次将灰色理论模型应用于辽宁渔业结构的研究上。旨在进一步明晰辽宁省渔业的结构现状,为今后渔业的调整以及快速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王福君[2](2009)在《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 ——基于辽宁省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呈现出以跨国公司为转移主体、以高端产业为转移领域、以兼并和收购为转移形式、以价值链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为手段、以中国为主要接受国家五个新趋势。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下,目前国际装备制造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分工全球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等新特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迎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和加快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6年)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明确提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基本原则、具体部署以及依托的重点建设工程。辽宁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之一,其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在重大成套装备和重要装备产品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末,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一直承担着为我国大部分基础建设、大型项目等提供装备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装备的衰退,使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成为了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但横向上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减弱。因此,从比较优势演化角度,以辽宁省为例来分析装备制造业升级,不仅可以为辽宁省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路径选择,有利于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国际竞争力,而且可以在辽宁经济中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增长极效应,同时为其它区域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借鉴。在实际的装备制造业研究中,国内学者多站在全国的角度为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理论参考,而较少从比较优势演化角度站在区域层次来研究装备制造业升级,这无疑使区域装备制造业升级选择路径及其对策受到极大的削弱。本文在理论体系层面和经验探讨层面的基础上,通过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历史沿革、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和当前国内装备制造业市场潜力巨大的形势,提出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应该选择技术创新推动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三种模式下的具体对策以及制度对策。这不仅是现阶段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的理性选择,也是把辽宁建设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一条现实途径。本论文的基本框架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分析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阐明了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并概括地说明了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的贡献及创新点。正文分为五章。第一、二、三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一章是对比较优势演化理论、产业内升级理论、产业比较优势分析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基础理论进行综合述评;第二章主要阐述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环境条件、动力机制和测度分析;第三章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主要从经验启示、国际、国内(区域)和行业四个角度,探讨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路径、模式、经验等,为后面的辽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分析奠定基础。这三章的基础理论阐述将为本论文后两章的实证分析奠定良好的理论铺垫,起到理论支撑作用。第四、五章是实证分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时空特点出发,阐述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空间特点和综合特点,并运用“七因素分析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定性分析。其次,引入主成分分析法(PCA法)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减弱的表现及成因。第五章是在前面理论分析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演化中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应采取技术创新推动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三种模式下的对策选择和制度对策。结论:在总结正文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针对研究的实际情况,找到研究的不足,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望,以便将来研究使之更加趋于合理、完善和系统。
袁帅[3](2009)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背景,发展意义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概念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国内外和辽宁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即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内涵及发展特点,归纳总结出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方向。首先研究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概念内涵及特征,然后立足于我国国情,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背景出发,以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侧重点,研究了其概念内涵,并作了分析比较。最后以辽宁省为重点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源流,分析了辽宁省各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成果,在此基础上对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内涵作出了总结,针对当前的不足提出了改善建议,并规划了辽宁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苏文捷[4](2007)在《放开商业零售领域对辽宁流通业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辽宁商品流通产业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从制定商品流通产业发展战略、提升商品流通的总量和份额、调整商品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商品流通企业结构、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以全方位创新来促进辽宁流通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汪旭晖[5](2005)在《零售国际化:动因、模式与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零售国际化正日渐成为零售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以海外市场为目标的国际化经营已成为未来零售企业造就有效规模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西方零售国际化领域的学术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许多理论并不完善,许多观点还存在着分歧,而在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显得更加薄弱。 本文首先对零售国际化及相关术语进行了界定,对零售国际化的定义、特点以及国际化主体——国际零售商的分类作了深入剖析,并对零售国际化理论研究的演进进行了评析。接下来,便以国际零售商进入海外市场的过程为线索,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了零售国际化动因、模式与行为。具体包括零售国际化动因、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及相关策略、零售专业技能的国际转移与零售本土化、零售国际化对东道国的影响及东道国的应对策略等内容。 零售国际化动因是零售国际化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欧美学者与日本学者对零售国际化动因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欧美学者对零售国际化动因的研究可分为两大学派,即积极主动式扩张学派与被迫式扩张学派,分别以拉动因素与推动因素为基础,而在零售国际化实践中,拉动因素与推动因素往往综合发生作用。日本学者对零售国际化动因的研究,还注意到了不同国际化动因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国际化动因与零售业态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零售国际化动因,本文还对欧洲零售商进入东亚市场的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阐述了与国际化动因密切相关的国际化时机问题,零售商在新业态创新完成之时、在国内扩张阶段以及国内市场渗透阶段都有可能开展国际化经营。 对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问题的研究也是零售国际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详细分析了由地理邻近性、文化邻近性、经济发展水平邻近性等组成的市场邻近性模型,以及由国家文化距离与商业环境距离构成的心理距离在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中的作用,并对海外市场选择标准与程序作了全面探讨,还对零售商海外目标市场选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国际零售商在选择海外目标市场时,
倪春岩[6](2003)在《辽机股份铸件产品国际营销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辽机股份有限公司是经营机电产品进出口的专业外贸公司。50年的经营历史使辽机股份形成自己的产品系列和规模。铸件产品是辽机股份传统的长项出口产品,也是辽机股份的核心出口业务之一,一直为辽机股份的出口创汇和创利发挥着巨大作用。 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国内市场的逐步放开,辽机股份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铸件产品也和其他产品一样正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如何保住现有市场和怎样拓展新市场对铸件产品出口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本文将以此为着眼点,对辽机股份铸件产品出口的现状做以介绍,对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铸件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国际营销学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较详尽地制定了由产品、价格、营销渠道、促销、公共关系和权力等组成的一整套国际营销策略。 首先,通过对铸件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分析及市场细分的辨认,公司选定美国市场为目标市场。然后,进行策略的制定。美国市场需求主要是灰铸铁件和球墨铸铁件,基于这一基本需求和现有优势,将产品定位在灰铁和球铁铸件上,重点将放在球墨铸铁铸件的出口上。通过对铸件产品成本、需求和竞争各因素进行分析后,确定采用竞争导向定价策略;辽机股份是一家国有外贸公司,铸件属工业品,国外的销售渠道只在选择进口商这一环节考虑;促销策略主要采取人员推销和广告促销;面对壁垒高筑的国际保护性市场,企业仅靠4Ps营销组合是不够的,还应当借用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力这两种营销策略加以辅助。
李福学[7](2003)在《“入世”后辽宁商品流通业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开放商品流通业是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加入WTO以后 ,商品流通将进一步开放和自由化。文章指出 ,在更大范围内的“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环境中 ,辽宁商品流通产业尽快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培育和强化企业核心能力是接受国际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刘建生,刘卓珺[8](2002)在《中国经济史学会2002年年会暨市场发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于文宽[9](2000)在《入世在即,批零贸易、餐饮业要有更大作为──关于辽宁商品流通企业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二、“入世”后辽宁商品流通业的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辽宁商品流通业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关于辽宁渔业的研究 |
1.2.2 关于渔业结构的研究 |
1.2.3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 |
1.3 研究架构、流程与方法 |
1.3.1 研究构架 |
1.3.2 论文流程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 |
2 产业结构基础理论 |
2.1 产业结构的含义 |
2.1.1 产业结构 |
2.1.2 渔业结构 |
2.2 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
2.2.1 产业结构优化 |
2.2.2 渔业产业结构优化 |
2.3 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 |
2.3.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标准 |
2.3.2 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 |
3 辽宁渔业发展历程 |
3.1 渔业复苏阶段(1949-1952年) |
3.2 波动发展阶段(1953-1968年) |
3.3 快速发展阶段(1969-1977年) |
3.4 调整发展阶段(1978-1999年) |
3.5 全面发展阶段(2000-2012年) |
4 辽宁渔业结构变动及其测度 |
4.1 渔业结构变动速率 |
4.2 渔业结构变动方向 |
4.3 渔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辽宁渔业结构优化模型 |
5.1 灰色系统理论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
5.1.1 灰色关联分析建模原理及步骤 |
5.1.2 辽宁渔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
5.2 渔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 |
6 辽宁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选择 |
6.1 优化渔业生产布局,促进区域渔业经济协调发展 |
6.2 调整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大力发展远洋捕捞 |
6.3 加快新品种引进开发,坚持发展名优主导养殖 |
6.4 重点突出水产加工业,突破名优特水产品的精深加工 |
6.5 努力发展服务性渔业,提高第三产业份额 |
6.6 综合运用市场、政府手段调整渔业结构 |
7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 ——基于辽宁省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 |
三、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目标 |
二、主要内容 |
三、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比较优势演化理论述评 |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化进展 |
三、比较优势演化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 |
四、比较优势演化理论研究评析 |
第二节 产业内升级理论 |
一、产业内升级的涵义 |
二、产业内升级的目标 |
三、产业内升级的经典理论 |
第三节 产业比较优势分析理论 |
一、分析工具介绍 |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产业比较优势分析理论 |
第四节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分类和研究现状 |
一、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分类 |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研究述评 |
三、国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二章 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环境条件分析 |
一、国际环境分析 |
二、国内环境分析 |
第二节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 |
一、消费需求的引导机制 |
二、技术创新的推动机制 |
三、产业生命周期的内生机制 |
四、比较利益的驱动机制 |
五、资源要素的原动机制 |
六、制度条件的外部动力机制 |
七、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的带动机制 |
第三节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测度分析 |
一、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二、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成 |
三、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的因子分析评价方法 |
第三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美、日、韩三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
一、美国装备制造业重振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
二、日本装备制造业赶超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
三、韩国装备制造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分析 |
一、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比较 |
二、装备制造业生产要素的比较 |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制度条件比较 |
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
第三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区域比较 |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1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研究 |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研究 |
三、东北地区2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比较优势分析 |
四、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之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势比较 |
第四节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行业比较 |
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二、装备制造业与加工制造业的比较 |
第四章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分析 |
第一节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时空特点分析 |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空间特点分析 |
三、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基于“七因素分析法”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定性分析 |
一、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分析 |
二、国内市场需求比较优势分析 |
三、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
四、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比较优势分析 |
五、机会比较优势分析 |
六、政府比较优势分析 |
七、区位比较优势分析 |
第三节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 |
一、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步骤 |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主成分分析 |
三、结论与建议 |
第四节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的评价 |
一、装备制造业内部技术结构高度化评价 |
二、装备制造业内部资产结构高度化评价 |
三、装备制造业内部劳动力结构高度化评价 |
四、装备制造业产出结构高度化评价 |
五、结论 |
第五节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弱化的表现 |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减弱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比较优势演化中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与对策 |
第一节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
一、技术创新推动模式 |
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三、外向带动发展模式 |
四、三种模式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
第二节 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与保障 |
一、制度变迁是打破装备制造业“锁定效应”的重要外部动力 |
二、制度变迁是实施装备制造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保障 |
第三节 技术创新推动模式的对策 |
一、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 |
二、加强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 |
三、建立以大企业为依托,中小企业广泛参加的自主创新体系 |
四、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
五、实施信息化示范工程,以信息化带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
六、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产业链,切实推进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 |
七、夯实基础工作,完善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 |
第四节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对策 |
一、加强集群内的技术创新扩散,提升产业层次 |
二、重视集群内部的产业关联,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建设 |
三、培育核心企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 |
四、积极培育品牌竞争力,提高集群竞争优势 |
五、发展壮大中场产业集群,提高综合成套水平 |
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健全综合服务支持体系 |
七、培育与发展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方式要多样化 |
第五节 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的对策 |
一、利用对外贸易带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对策 |
二、FDI 促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对策 |
第六节 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制度对策 |
一、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体制改革 |
二、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微观)制度 |
三、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宏观政策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全文结论 |
第二节 存在不足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博士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背景 |
1.2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
1.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
1.4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
1.4.1 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
1.4.2 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内涵比较与分析 |
2.1 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及概念内涵比较分析 |
2.1.1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内涵 |
2.1.2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内涵 |
2.1.3 新加坡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内涵 |
2.1.4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内涵 |
2.1.5 香港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内涵 |
2.1.6 丹麦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内涵 |
2.1.7 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内涵 |
2.1.8 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内涵 |
2.2 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共同关注热点 |
2.3 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对比 |
2.4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解析 |
第3章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
3.1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背景 |
3.2 中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 |
3.2.1 上海市以设计创意为中心 |
3.2.2 丽江市以旅游业为中心 |
3.2.3 武汉市以动漫产业为中心 |
3.2.4 湖南省以娱乐媒体为中心 |
3.2.5 深圳市以动漫产业为中心 |
3.2.6 重庆市以设计、IT 软件为中心 |
3.2.7 北京市以文化服务业为中心 |
3.3 中国各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内涵比较 |
第4章 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
4.1 辽宁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 |
4.1.1 辽宁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源流 |
4.1.2 辽宁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 |
4.1.3 沈阳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 |
4.1.4 大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 |
4.1.5 鞍山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 |
4.1.6 铁岭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 |
4.2 辽宁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取得的成果 |
4.3 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状况分析 |
4.3.1 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
4.3.2 辽宁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由来 |
4.3.3 辽宁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转变 |
4.4 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内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4)放开商业零售领域对辽宁流通业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世贸组织对辽宁商品流通产业的影响 |
1. 积极影响 |
2. 负面影响 |
二、辽宁商品流通产业加快发展的战略对策 |
1. 科学制定商品流通产业发展战略, 实现目标创新 |
2. 加快提升商品流通的总量和份额, 实现市场创新 |
3. 加快商品流通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业态创新 |
4. 加快商品流通企业结构调整, 实现机制创新 |
5. 加快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实现职能创新 |
(5)零售国际化:动因、模式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相关术语的界定 |
1.1.1 零售国际化的定义 |
1.1.2 零售国际化的特点:与制造商国际化的比较 |
1.1.3 零售国际化的主体:国际零售商及其分类 |
1.2 零售国际化理论研究演进与评析 |
1.2.1 零售国际化理论研究演进 |
1.2.2 零售国际化理论研究的评析 |
1.3 与零售国际化相关的其他理论 |
1.3.1 企业国际化理论 |
1.3.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1.3.3 跨文化理论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路径与结构 |
1.4.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径 |
1.4.3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2 零售国际化动因 |
2.1 欧美学者对零售国际化动因的研究 |
2.1.1 零售国际化动因的两大学派:积极主动扩张学派与被迫扩张学派 |
2.1.2 推动因素与拉动因素 |
2.1.3 国际化动因的实证检验──以英国为例 |
2.2 日本学者对零售国际化动因的研究 |
2.3 欧洲零售商进入东亚市场动因的实证分析 |
2.3.1 国内零售市场趋于饱和 |
2.3.2 欧洲市场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
2.3.3 欧洲国家政府规制严格 |
2.3.4 母国成熟业态海外发展潜能的挖掘 |
2.3.5 东亚市场的发展潜力 |
2.3.6 东亚零售业欠发达 |
2.3.7 东亚国家政府规制放宽 |
2.4 零售国际化的时机 |
参考文献 |
3 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 |
3.1 市场邻近模型──市场选择假说1 |
3.1.1 地理邻近性 |
3.1.2 文化邻近性 |
3.1.3 经济发展水平的邻近性 |
3.1.4 市场邻近性三角形的建立 |
3.1.5 市场邻近性模型的扩展 |
3.1.6 结论 |
3.2 心理距离与心理距离悖论──市场选择假说 |
3.2.1 心理距离的含义 |
3.2.2 心理距离悖论:绩效视角的比较 |
3.2.3 心理距离的测量方法 |
3.3 两假说的关系、市场选择标准及其发展 |
3.3.1 心理距离指标与市场邻近性模型之间的关系 |
3.3.2 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标准 |
3.3.3 零售商海外目标市场选择的基本程序 |
3.3.4 零售商海外目标市场选择的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4 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及相关策略 |
4.1 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及其选择 |
4.1.1 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研究综述 |
4.1.2 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类型 |
4.1.3 零售商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影响因素 |
4.1.4 海外市场进入方式选择的案例分析──以沃尔玛为例 |
4.2 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的相关策略 |
4.2.1 相关策略与零售绩效 |
4.2.2 海外市场进入规模 |
4.2.3 海外市场进入顺序与速度 |
4.2.4 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的业态选择 |
参考文献 |
5 零售专业技能国际转移与零售本土化 |
5.1 零售专业技能国际转移的分析框架 |
5.1.1 零售专业技能的内涵与构成 |
5.1.2 零售专业技能国际转移的过程 |
5.2 零售商海外经营的标准化与本土化问题 |
5.2.1 零售经营标准化与本土化提出的背景 |
5.2.2 标准化与本土化的选择:本土化边界的确定 |
5.3 零售本土化策略 |
5.3.1 零售技术本土化 |
5.3.2 采购本土化 |
5.3.3 运作模式本土化 |
5.3.4 商品组合本土化 |
5.3.5 业态本土化 |
5.3.6 人力资源本土化 |
5.4 零售本土化的案例分析 |
5.4.1 塔斯科(Tesco)在爱尔兰市场的本土化策略 |
5.4.2 宜家(IKEA)在中国的标准化与本土化策略 |
5.4.3 结论 |
参考文献 |
6 零售国际化对东道国的影响及东道国的应对策略 |
6.1 零售国际化对东道国的影响 |
6.1.1 零售国际化对东道国影响的分析框架 |
6.1.2 零售国际化对东道国影响的案例分析──以泰国为例 |
6.2 东道国对零售国际化的应对策略 |
6.2.1 东道国政府的对策 |
6.2.2 东道国零售企业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动因-模式-行为:零售国际化的动态系统过程 |
7.2 零售国际化研究趋势展望 |
7.2.1 特定国际零售商的行为研究 |
7.2.2 特定国家零售商的经营行为研究 |
7.2.3 零售国际化战略研究 |
7.2.4 不同零售业态国际化的比较研究 |
7.2.5 亚洲发展中国家零售商的国际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攻博期间科研成果发表、出版情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6)辽机股份铸件产品国际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公司概述 |
1.2 公司出口贸易 |
1.2.1 核心出口业务 |
1.2.2 出口贸易经营情况 |
1.2.3 出口贸易发展 |
1.3 铸件产品的出口现状及问题 |
1.3.1 铸件产品 |
1.3.2 铸件产品出口现状及业务特点 |
1.3.3 铸件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
2 国际环境分析 |
2.1 国际环境因素分析 |
2.1.1 政治因素 |
2.1.2 经济因素 |
2.1.3 社会因素 |
2.1.4 技术因素 |
2.2 竞争对手分析 |
2.2.1 同业竞争者 |
2.2.2 潜在的新参加竞争者 |
2.2.3 替代产品 |
2.3 经济全球化与入世对铸件产品出口的影响 |
2.3.1 经济全球化与入世带来的机遇 |
2.3.2 经济全球化与入世可以促进铸造设备改造 |
2.3.3 经济全球化与入世带来的挑战 |
3 国内环境分析 |
3.1 国内的出口政策 |
3.2 国内铸件行业状况分析 |
3.3 中国铸件产品竞争力分析 |
3.3.1 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铸件产品出口 |
3.3.2 铸件产品加工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
4 公司铸件产品国际营销策略 |
4.1 市场细分 |
4.2 目标市场 |
4.3 公司营销目标 |
4.4 铸件产品国际营销策略 |
4.4.1 产品策略 |
4.4.2 价格策略 |
4.4.3 营销渠道策略 |
4.4.4 促销策略 |
4.4.5 公共关系策略 |
4.4.6 政治权力策略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8)中国经济史学会2002年年会暨市场发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市场发育问题的研究 |
二、区域经济研究 |
三、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
四、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 |
五、其他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
四、“入世”后辽宁商品流通业的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D]. 高冬亚. 大连海洋大学, 2015(02)
- [2]比较优势演化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 ——基于辽宁省的实证研究[D]. 王福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3]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研究[D]. 袁帅.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09(10)
- [4]放开商业零售领域对辽宁流通业影响及对策[J]. 苏文捷. 理论界, 2007(03)
- [5]零售国际化:动因、模式与行为研究[D]. 汪旭晖.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6]辽机股份铸件产品国际营销策略[D]. 倪春岩. 大连理工大学, 2003(02)
- [7]“入世”后辽宁商品流通业的战略选择[J]. 李福学. 经济师, 2003(01)
- [8]中国经济史学会2002年年会暨市场发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刘建生,刘卓珺.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2(03)
- [9]入世在即,批零贸易、餐饮业要有更大作为──关于辽宁商品流通企业的调查报告[J]. 于文宽. 中国商贸, 2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