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优良品种五牛枣栽培技术

茶树优良品种五牛枣栽培技术

一、茶树良种乌牛早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艾仄宜,穆兵,李松,唐君,万青,李荣林,杨亦扬[1](2021)在《不同茶树品种雨花茶适制性评价及其呈味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旨在鉴定筛选优良雨花茶适制品种,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对南京市6个主栽茶树品种制作雨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酚氨比、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比较,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不同品种雨花茶适制性及其呈味特征。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雨花茶总分依次为‘龙井43’>‘苏茶早’>‘迎霜’>‘浙农117’/‘锡茶5号’>‘乌牛早’,其中‘龙井43’的香气、滋味、汤色得分均高于其他品种。品质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原料对雨花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咖啡碱含量影响较小,对茶多酚含量、GA含量、儿茶素组成、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有着较大影响‘,龙井43’的茶多酚总量显着高于其他5个茶树品种,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也均排在首位。呈味特征研究认为,雨花茶的滋味特征多由具有苦涩味的儿茶素类决定;茶汤中鲜味氨基酸仅谷氨酸达到鲜味阈值,而GA浓度远高于其阈值(0.034 mg/mL),认为GA是雨花茶鲜爽滋味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茶多酚含量最高的‘龙井43’还表现出最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仅为26.65μg/mL,抗氧化活性最强。综上,‘龙井43’用于制备雨花茶具备一定的优势,从而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陈文君,王芹,龚成云,王春光,黄友谊,赵云青[2](2021)在《宜昌兴山不同茶树品种的夏季红茶适制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白叶1号、金观音、黄金茶、福鼎大白、巴渝特早、浙农117、本地群体品种和乌牛早8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兴山夏季红茶的品种适制性。结果表明,利用金观音品种制作的兴山红茶内含物质丰富,带有特殊的兰花香味,综合品质最佳;其次是黄金茶,各内含成分适中,带有独特的桔子香味,综合品质次之。

李艳红,杜春安,刘娟[3](2021)在《巴中市茶树品种现状及品种结构升级建议》文中提出通过调查当前巴中市茶树品种结构及分布,分析了当前本地良种比例、品种结构、引种方式、良繁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本地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加强外地品种引进筛选、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开展主栽品种加工创新等促进巴中茶树品种结构升级的建议。

孙慕芳,盛梦鸽,程世林[4](2020)在《8个无性系茶树良种机采适宜性评价》文中认为以机采茶鲜叶"机械组成"为评价指标,对龙井43、乌牛早等8个无性系茶树良种机采原料单芽及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等机械组成质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单个芽叶重量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LSD-t多重比较和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品种间机械组成的质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芽叶单重存在统计学差异;质量百分比与数量百分比两种评价指标差异随着叶片数量增加逐步减小,一芽三叶质量百分比与数量百分比评价结果接近;一芽二叶单重品种间差异最大。一芽二叶质量百分比与数量百分比与机采效果为显着正相关。以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为优质化加工原料计,龙井43机采适宜性优于福云6号、乌牛早、平阳特早,福云6号、乌牛早、平阳特早优于浙农113、白毫早、福鼎大白茶及薮北种;建议将一芽二叶作为评价茶树品种机采适宜性的主要芽叶指标。

白瑞娟[5](2020)在《国内茶树引种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茶树引种是丰富地域茶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繁荣国内茶树种植经济与茶叶流通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近10年国内茶树引种的成功案例,总结了茶树引种的区域因素、生长情况、抗性与茶叶品质,对国内茶树引种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罗意,雷雨,段继华,黄飞毅,康彦凯,陈宇宏,丁玎,李赛君[6](2020)在《碧香早杂交亲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碧香早为亲本,与19个优良茶树品种配组杂交,调查组合结实率及F1代出苗率,探讨碧香早的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以碧香早为母本的17个杂交组合平均结实率和F1代平均出苗率分别为24.76%和64.36%,结实率最高为碧香早×龙井长叶(41.29%),最低为碧香早×安徽1号(10.91%);出苗率最高为碧香早×金萱(82.61%),最低为碧香早×紫娟(36.36%)。以碧香早为父本的7个杂交组合平均结实率和F1代平均出苗率分别为21.78%和51.40%,结实率最高为迎霜×碧香早(40.35%),最低为保靖黄金茶1号×碧香早(5.41%);出苗率最高为白毫早×碧香早(73.26%),最低为金萱×碧香早(25.00%)。杂交组合平均结实率与F1代平均出苗率呈中度正相关;不同年份间组合杂交结实率与F1代出苗率无显着差异;结实率和出苗率高的组合其F1代实生苗生长势强。因此,碧香早是一个亲和力强,尤以做母本时更强的杂交亲本。

陈文怀[7](2020)在《早茶品种‘龙井43’史话(中)》文中研究表明讲述无性系早茶品种‘龙井43’选育研究的经过,包括选题、选种、繁育、试种、示范推广,到‘龙井43’研究成果在杭州西湖龙井茶区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着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乃至浙江全省、全国茶区推广应用的历史过程和故事,并简略交流育种心得。

陈文怀[8](2020)在《早茶品种‘龙井43’史话(上)》文中指出讲述无性系早茶品种‘龙井43’选育研究的经过,包括选题、选种、繁育、试种、示范推广,到‘龙井43’研究成果在西湖龙井茶区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乃至浙江全省、全国茶区推广应用的历史过程和故事,并简略交流育种心得。

余丽辰[9](2020)在《筠连红茶物质组分分析及新工艺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筠连红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川红”工夫红茶的代表。为系统地分析筠连红茶物质组分、评估不同品种鲜叶对产品的影响、为优化工艺打下基础,比较分析了筠连县4个主栽品种所制备红茶的感官、理化特征;不同年份、季节的22个早白尖5号品种所制筠连红茶的挥发性组分;并以“早白尖5号”原叶为研究对象,在四川工夫红茶传统工艺上新增了“摇青”、“过红锅”工艺,对其产品与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了比较评估。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福选9号、乌牛早、早白尖5号和川小叶群体种所制红茶的内含物丰富,其特征成分茶多酚含量在16.12%17.22%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在4.50%9.11%之间,咖啡碱含量为2.12%2.19%;早白尖5号和川小叶群体种红茶的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总体差异较小,乌牛早、福选9号与其它红茶有较大差异;4种茶样共检测出6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物质是主要挥发性成分,且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含量丰富;结合感官审评可得川小叶群体种、乌牛早和早白尖5号所制红茶鲜爽醇厚,优于福选9号。2、22个早白尖5号所制红茶样品中检测出89种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89种挥发性成分可以降维成清香因子、定香因子、焙烤香因子、奶香因子;其中青叶醛、叶醇、反式-2-己烯-1-醇、正己醇、苯甲醛、苯甲醇、苯乙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β-紫罗酮初步确定为基本香气骨架。3、在传统川红工夫红茶中加入“摇青”、“过红锅”工艺后,早白尖5号所制红茶产品主要感官、理化指标均趋好,具体情况如下:(1)摇青工艺对成品红茶感官、理化指标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能降低其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氨基酸总量、咖啡碱、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感官结果显示,摇青处理后的成品茶的滋味更醇厚、汤色红亮,香气持久,且由花果香转变为花蜜香。其中以摇青3次所得红茶品质最优。(2)过红锅工艺也有利于红茶品质的提升,可以提高茶多酚、可溶性糖、茶氨酸、咖啡碱、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同时过红锅处理后成品茶的醛类物质含量降低了53.86%,酯类物质提高了17.73%,有利于降低红茶青气,形成浓郁花果香;结合感官审评结果来看,过红锅处理后的成品茶滋味更浓厚,花果香浓郁。(3)摇青、过红锅结合工艺利于红茶品质的改变,能提高氨基酸总量、咖啡碱、茶三素含量,降低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感官结果显示,处理后红茶滋味甜醇浓厚、香气高扬。其中以摇青3次-过红锅的组合所得红茶品质最优。

张建[10](2020)在《贵州茶叶主产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与产地来源示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2018年低,贵州茶叶种植面积达4.78×105hm2,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影响贵州茶叶种植和生长的关键环境地球化学因子至今尚不十分清楚,贵州茶叶产地溯源研究也未得到系统开展。因此,调查贵州普安、安顺、都匀、雷山、黎平、湄潭凤冈、石阡茶区后,在掌握地层和岩性基础上,采集基岩、土壤、茶叶样品,测定样品多元素含量和土壤p H值,分析茶叶87Sr/86Sr组成。探讨基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阐明不同地质背景基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及成因。分析土壤矿质元素分布特征,从地质背景角度探讨地层岩性对土壤矿质元素分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系统评价土壤和茶叶质量安全。探讨土壤-茶叶体系金属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分析土壤金属元素全量和p H值对茶叶相应元素含量的影响。利用茶叶多元素指纹对其产地进行溯源,此外,探讨土壤多元素在茶叶产地溯源中的角色,同时探讨稀土元素指纹在茶叶产地溯源和品种鉴别中的应用。最后,探讨茶叶矿质元素与87Sr/86Sr所构成二元判别图解对茶叶产地来源判别的效果,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贵州茶叶主产区出露多套地层,除侏罗系、白垩系和新近系外,从板溪群番召组至第四系更新统均有分布,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碎屑岩多种矿质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碳酸盐岩。黎平、安顺石炭系马平群和二叠系茅口组灰岩Cd含量较高,介于0.457~3.57 mg/kg之间,平均为2.01 mg/kg(n=4)。都匀茶区泥盆系石英砂岩多种矿质元素含量较低。石阡寒武系白云岩Tl、Pb、As、Sb和Hg含量较高,与寒武系清虚洞组地层矿化作用有关。与地壳丰度相比,各茶区基岩有害元素含量均较低。2.表层土呈极强酸性(p H=4.02),深层土呈强酸性(p H=4.5),茶园土壤酸化严重,与茶树的植物生理特性和施肥有关。碳酸盐岩原生土多种矿质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高于碎屑岩原生土,而K含量相反。受白云岩分布所控制的耕土Mg含量较高,与碎屑岩分布相关的耕土K含量较高。安顺茶区部分耕土As、Hg、Sb、Cr和Ni含量较高,与区域地层矿化作用和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Cr、Ni富集有关。石阡耕土Cd、Pb、Tl含量较高,与二叠系灰岩分布和寒武系清虚洞组矿化作用有关。都匀、雷山茶区耕土多金属元素含量较低,与碎屑岩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影响茶树生长的环境地球化学因素主要为碎屑岩区土壤K、Al含量高,而Ca、Mg、As、Hg、Cd、Sb、Cr和Ni含量低。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相比,表层土Cu、Cd、As、Cr、Ni、Pb、Zn和Hg平均含量均未超标,由于局部矿化作用和元素高背景存在,耕土重金属点位超标率分别为24.6%、23.59%、10.62%、6.67%、4.62%、3.08%、2.62%和1.03%。3.茶树老叶Ca、Fe、Mn、Se和Sr含量高于嫩叶,而嫩叶Mg、P、S、K、Na、Cu、Zn、Ni、Co和Rb含量高于老叶。都匀、雷山老叶茶Mn、Ni、Co、Mo、Se、Cr、Tl和Al含量最低,与碎屑岩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所有嫩叶茶Cu、As、Cd、Pb、Hg和Cr含量均未超过中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欧盟(EU)茶叶标准,而部分老叶茶存在点位超标现象。老叶Al、As、Cd、Cr、Pb、Hg、Sb和Tl含量高于嫩叶,避免老叶茶混入,有利于提高贵州茶叶的质量安全。4.茶叶对Ca、Mn、K、P和S呈强烈富集(BCF>1),对Cu、Zn、Ni、Se、Sr和Cd为中等富集(0.1<BCF<1),对Na、Co、Mo、Pb和Sb为微弱富集(BCF<0.1)。嫩叶茶Mg、K、Na、P、S、Cu、Zn、Co和Ni的富集能力强于老叶,而Al、Fe、Ca、Mn、Se、Mo、Sr、As、Hg、Pb、Cd、Cr、Sb和Tl富集能力弱于老叶,与老叶中非营养元素的长期累积和二次转移能力较弱有关。茶叶Ca、Mg、As、Cd、Tl、Mn、Cu、Co、Ni和Sr含量与耕土相应元素呈显着正相关(p<0.05)。茶叶金属元素含量与耕土p H值呈一定程度负相关,茶园土壤酸化促使茶叶金属元素累积,防止茶园土壤进一步酸化尤为重要。5.安顺、湄潭凤冈、雷山茶叶28种矿质元素含量在三地区间差异显着(p<0.05)。各地区茶叶拥有其自身独特的元素地球化学指纹特征。线性判别分析(L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正确判别率分别为98.9%和100%。进一步利用茶叶与土壤呈显着相关的矿质元素进行产地溯源,效果较好,茶树品种对产地溯源的判别结果影响较小。此外,利用稀土元素指纹对茶叶产地(普安、都匀、黎平)溯源和同一茶区的茶树品种判别,LDA模型正确判别率分别为86.3%和95.5%,效果较好。6.贵州茶叶87Sr/86Sr组成变化范围较大,介于0.707879±0.000012~0.724356±0.000016之间(n=28),茶叶87Sr/86Sr组成受不同地层基岩的控制作用明显。茶叶U、Pb、Al、Fe、Li、Na、Bi、Ba、Zn和Ge含量分别与87Sr/86Sr组成构成二元判别图解可将普安、都匀、黎平茶叶有效区分,溯源效果较好。就安顺、雷山、湄潭凤冈茶叶而言,茶叶87Sr/86Sr组成与矿质元素结合仅能溯源个别产区。

二、茶树良种乌牛早优质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树良种乌牛早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茶树品种雨花茶适制性评价及其呈味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茶叶感官审评
        1.3.2 茶叶品质成分分析
        1.3.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茶树品种雨花茶的感官审评
    2.2 不同茶树品种雨花茶的品质成分分析
    2.3 不同茶树品种雨花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2.4 相关性分析
3 结论
4 讨论
    4.1 不同品种适制性评价
    4.2 雨花茶的苦味和涩味
    4.3 雨花茶的甜味和鲜爽味
    4.4 雨花茶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

(2)宜昌兴山不同茶树品种的夏季红茶适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茶样制备
        1.2.2 茶样感官审评
        1.3.3 生化成分测定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红茶感官品质
    2.2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红茶中水浸出物含量
    2.3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红茶中茶多酚含量
    2.4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红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酚氨比
    2.5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红茶中可溶性糖含量
    2.6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红茶中茶色素含量
3 讨论
    3.1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对夏季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对夏季红茶理化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的夏季红茶适制性

(3)巴中市茶树品种现状及品种结构升级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树品种现状
    1. 全市主要茶树品种结构
    2. 主产区主要茶树品种结构
    3. 主栽品种相关特性
二、存在的问题
    1. 本地良种比例较小
    2. 品种结构有待优化
    3. 引种方式不科学
    4. 良繁体系建设滞后
三、推进巴中茶树品种结构升级的建议
    1. 加快本地良种育繁推一体化
    2. 加强外地品种引进筛选
    3. 强化良种良法配套
    4. 开展主栽品种加工创新

(4)8个无性系茶树良种机采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采原料质量
    2.2 芽叶质量百分比及数量百分比
        2.2.1 单芽及一芽一叶质量百分比与数量百分比
        2.2.2 一芽二叶质量百分比与数量百分比
        2.2.3 一芽三叶质量百分比和数量百分比
        2.2.4 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国内茶树引种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因素
    1.1 跨纬度引种
    1.2 跨海拔引种
2 生长状况
3 抗性研究
4 茶叶品质
5 讨论

(6)碧香早杂交亲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以碧香早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及F1代出苗率
    2.2 以碧香早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及F1代出苗率
    2.3 不同年份间杂交组合结实率和F1代出苗率比较
    2.4 以碧香早为亲本杂交组合F1代苗期生长势
3 结论与讨论

(7)早茶品种‘龙井43’史话(中)(论文提纲范文)

示范推广
中茶所地标
栽培采制要点
龙井茶的新品类
对名优绿茶的贡献
育种课程活教材
西湖龙井茶区主栽品种
盛行浙江的主导良种

(8)早茶品种‘龙井43’史话(上)(论文提纲范文)

受命茶树育种研究
研究课题的选定
龙井茶树群体分离选种研究
    (一) 改良龙井群体组成,选育优良类型
    (二)龙井群体的单株选种
育种目标
选育历程
名称由来
品种性状
经济效益
选育人员

(9)筠连红茶物质组分分析及新工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红茶概述
        1.1.1 红茶分类及特点
        1.1.2 中国红茶产业概述
        1.1.3 筠连红茶概述
    1.2 红茶感官、理化指标研究概述
        1.2.1 红茶感官分析研究
        1.2.2 红茶主要理化指标研究
    1.3 红茶加工工艺及创新工艺研究现状
        1.3.1 传统工艺
        1.3.2 工夫红茶的创新工艺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不同茶树品种所制筠连红茶感官理化指标比较分析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感官品质比较
        2.2.2 主要生化成分比较
        2.2.3 氨基酸组成比较
        2.2.4 挥发性物质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早白尖5号红茶挥发性化合物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早白尖5号红茶的GCMS分析
        3.2.2 早白尖5号红茶挥发性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早白尖5号筠连红茶新工艺探究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设备
        4.1.3 试验设计方案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摇青工艺对早白尖5号红茶品质的影响
        4.2.2 过红锅工艺对早白尖5号红茶品质的影响
        4.2.3 摇青与过红锅结合工艺对早白尖5号红茶品质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4个红茶样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表
附录2 22个早白尖5号红茶样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贵州茶叶主产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与产地来源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茶叶种植和生长的农业地质背景研究
        1.2.2 土壤-茶叶体系金属元素分布和迁移规律研究
        1.2.3 饮茶途径有害元素健康风险评估研究
        1.2.4 茶园土壤酸化机制研究
        1.2.5 茶叶Mn、Al、F富集机理与解毒机制研究
        1.2.6 茶叶及其它农产品的产地来源示踪研究
        1.2.7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的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分布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2 地层岩性
    2.3 样品采集
        2.3.1 采样点布设
        2.3.2 样品采集
    2.4 茶树品种
    2.5 样品整理与前处理
    2.6 样品测试分析
        2.6.1 土壤pH值测试
        2.6.2 岩石-土壤多元素含量测试
        2.6.3 茶叶多元素测试
        2.6.4 嫩叶锶同位素(~(87)Sr/~(86)Sr)组成分析
    2.7 实验的质量控制
    2.8 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三章 贵州茶叶主产区基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 不同茶区基岩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3.1.1 基岩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2 基岩有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3 基岩有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叶主产区原生土及耕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4.1 茶园深层土及表层土pH值
    4.2 不同茶区原生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原生土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原生土有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原生土有害元素分布特征
    4.3 不同茶区耕层土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耕层土主量元素分布特征
        4.3.1.1 耕层土Al、Fe、K和 Ca含量
        4.3.1.2 耕土Mg、Na、P和 S含量
        4.3.2 耕层土有益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4.3.2.1 耕土Mn、Cu、Co和 Ni含量分布特征
        4.3.2.2 耕土Mo、Se、Sr和 Zn含量
        4.3.3 耕层土有害元素分布特征
        4.3.3.1 耕层土As、Hg、Sb、Cd、Pb和 Cr含量分布特征
        4.3.3.2 耕层土Tl、Sn、V和 Sc含量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贵州茶叶矿质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
    5.1 茶树嫩叶及老叶矿质元素分布特征
        5.1.1 茶叶主量元素分布特征
        5.1.1.1 嫩叶茶Ca、Mg、P和 S分布特征
        5.1.1.2 老叶茶Ca、Mg、P和 S分布特征
        5.1.1.3 嫩叶及老叶茶中K的分布特征
        5.1.1.4 嫩叶及老叶主量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5.1.2 茶叶有益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1.2.1 嫩叶及老叶有益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1.2.2 不同茶区嫩叶及老叶Fe、Mn、Ni、Co、Mo和 Sr对比
        5.1.2.3 不同地区嫩叶及老叶Cu、Zn、Se和 Rb分布特征对比
        5.1.3 茶叶有害元素分布特征
        5.1.3.1 嫩叶及老叶有害元素分布特征
        5.1.3.2 不同地区嫩叶及老叶Al、As、Cd和 Cr对比
        5.1.3.3 不同地区嫩叶及老叶Pb、Hg、Tl和 Sb对比
    5.2 茶叶矿质元素生物富集特征
        5.2.1 主量元素生物富集特征
        5.2.2 有益微量元素生物富集特征
        5.2.3 有害元素生物富集特征
    5.3 土壤金属含量及pH值对茶叶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5.3.1 茶叶元素与土壤元素相关性分析
        5.3.2 土壤pH与茶叶(嫩叶及老叶)元素含量相关性
        5.3.3 冗余分析(RDA)揭示茶叶金属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元素地球化学指纹示踪贵州茶叶产地来源
    6.1 茶叶元素地球化学指纹用于产地来源示踪
        6.1.1 安顺、雷山和湄潭凤冈茶叶元素含量特征
        6.1.2 主成分分析
        6.1.3 线性判别分析
        6.1.4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6.2 基于土壤-茶叶相关元素的产地来源示踪
        6.2.1 普安、都匀和黎平茶叶及土壤样品特征
        6.2.2 三地区茶叶元素含量
        6.2.3 三地区土壤元素含量
        6.2.4 茶叶元素与土壤元素相关性分析
        6.2.5 主成分分析
        6.2.6 逐步线性判别分析示踪茶叶产地来源
        6.2.7 茶叶品种对产地来源示踪的影响
    6.3 土壤-茶叶相关元素判别安顺、雷山和湄潭凤冈所产茶叶
        6.3.1 三地区土壤-茶叶矿质元素相关性
        6.3.2 未考虑品种因素的逐步线性判别分析
        6.3.3 考虑品种因素的逐步线性判别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稀土元素在茶叶产地来源示踪及品种判别中的应用
    7.1 基于稀土元素指纹示踪贵州茶叶产地来源
        7.1.1 不同地区茶叶样品来源
        7.1.2 普安、都匀和黎平三地区茶叶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7.1.3 主成分分析
        7.1.4 线性判别分析
        7.1.5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7.2 基于稀土元素指纹的四个茶叶品种判别
        7.2.1 四个茶叶品种来源
        7.2.2 四个品种茶叶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7.2.3 主成分分析用于品种判别
        7.2.4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7.2.5 逐步线性判别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茶叶锶同位素组成及其对产地来源示踪的指示
    8.1 七地区茶叶样品对应的地质背景及品种
    8.2 茶叶的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8.3 茶叶锶同位素组成用于产地来源示踪
        8.3.1 普安、都匀和黎平茶区
        8.3.2 安顺、雷山和湄潭凤冈茶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国际学术交流

四、茶树良种乌牛早优质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茶树品种雨花茶适制性评价及其呈味特征研究[J]. 艾仄宜,穆兵,李松,唐君,万青,李荣林,杨亦扬. 中国农学通报, 2021(13)
  • [2]宜昌兴山不同茶树品种的夏季红茶适制性研究[J]. 陈文君,王芹,龚成云,王春光,黄友谊,赵云青. 广东茶业, 2021(01)
  • [3]巴中市茶树品种现状及品种结构升级建议[J]. 李艳红,杜春安,刘娟. 中国茶叶, 2021(01)
  • [4]8个无性系茶树良种机采适宜性评价[J]. 孙慕芳,盛梦鸽,程世林. 茶叶通讯, 2020(04)
  • [5]国内茶树引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 白瑞娟. 山东林业科技, 2020(05)
  • [6]碧香早杂交亲和性研究[J]. 罗意,雷雨,段继华,黄飞毅,康彦凯,陈宇宏,丁玎,李赛君. 茶叶通讯, 2020(03)
  • [7]早茶品种‘龙井43’史话(中)[J]. 陈文怀. 茶叶, 2020(03)
  • [8]早茶品种‘龙井43’史话(上)[J]. 陈文怀. 茶叶, 2020(02)
  • [9]筠连红茶物质组分分析及新工艺探究[D]. 余丽辰. 西华大学, 2020(01)
  • [10]贵州茶叶主产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与产地来源示踪研究[D]. 张建. 贵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茶树优良品种五牛枣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