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合格种蛋的孵化能力及其形成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文惠[1](2021)在《芦花羽绿壳蛋鸡蛋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摸清芦花羽绿壳蛋鸡新种群的蛋品质特性,本研究对不同周龄芦花羽绿壳蛋鸡蛋品质进行分析,并将该种群蛋品质性状与其他鸡种进行比较;建立起系统的沙壳性状主观评定方法,研究了品种和周龄对于沙壳性状的影响;通过沙壳蛋与正常蛋的对比,研究了沙壳蛋对常规蛋品质性状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还估计了蛋鸡蛋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为蛋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芦花羽绿壳蛋鸡的蛋重、蛋黄重和蛋白重随着周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蛋壳厚度、哈氏单位随着周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蛋壳重、蛋壳强度、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随着周龄的增加而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不同周龄芦花羽绿壳蛋鸡的沙壳蛋率存在显着差异,以40周龄的沙壳蛋率最低,为2.16%,50周龄的沙壳蛋率最高,为16.53%,30周龄的沙壳蛋率介于两者之间,为6.38%。对沙壳蛋的沙壳程度进行由低到高主观评定后发现,评分为1~2分的沙壳蛋在上述3个周龄所占比例均最高,30周龄和40周龄6分以上的沙壳蛋率比例相对较小,50周龄时,6分以上的沙壳蛋率明显增加。(3)30周龄芦花羽绿壳蛋鸡沙壳蛋率平均为6.77%,汶上芦花鸡的沙壳蛋率平均为2.74%,芦花羽绿壳蛋鸡的沙壳蛋率显着高于汶上芦花鸡。(4)沙壳蛋与正常蛋的蛋品质性状比较发现:正常蛋的蛋壳厚度、蛋壳强度、蛋黄颜色显着高于沙壳蛋(P<0.01),其它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5)不同程度沙壳蛋孵化试验结果表明,正常蛋的受精率为93.2%,入孵蛋孵化率为86.7%,受精蛋孵化率为94.4%,健雏率为97.8%;轻度沙壳蛋的受精率为92.2%,入孵蛋的孵化率为75.3%,受精蛋孵化率为81.9%,健雏率为97.2%;重度沙壳蛋的受精率为80.4%,入孵蛋孵化率为64.7%,受精蛋的孵化率为80.5%,健雏率为98.0%。(6)芦花羽绿壳蛋鸡的蛋重、哈氏单位、蛋壳强度和蛋形指数的遗传力分别为0.48、0.31、0.32和0.49;蛋壳厚度和蛋黄颜色的遗传力分别为0.23和0.10。另外对29~41周龄的沙壳蛋率进行了遗传力和重复力的估计,沙壳蛋率的遗传力为0.58,重复力为0.68。综上所述,随着产蛋周龄的增加,芦花羽绿壳蛋鸡的蛋重、蛋黄重、蛋白重呈逐渐上升趋势,蛋壳厚度、哈氏单位呈下降趋势;该种群的沙壳蛋率高于汶上芦花鸡;正常蛋在蛋壳厚度、蛋壳强度、蛋黄颜色上显着高于沙壳蛋;沙壳蛋对繁殖性能影响较大,芦花羽绿壳蛋鸡的蛋重、哈氏单位、蛋壳强度、蛋形指数和蛋壳厚度为中等遗传力性状,沙壳蛋率为高遗传力性状。
李洪林[2](2019)在《贵州地方鸡种隐性白羽与慢羽分子标记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为了准确鉴定兴义矮脚鸡白羽系的白羽性状,本文根据TYR基因序列和PMEL17序列各分别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各1对,采用PCR直接测序法鉴定兴义矮脚鸡白羽系(以下简称XB)和罗曼蛋鸡(以下简称LB)的羽色控制基因,建立了地方鸡种显性白羽和隐性白羽分子鉴定方法,开展了罗曼蛋鸡与兴义矮脚白羽系杂交后代中隐性白羽纯合子(以下简称YXB)的鉴定和挑选工作。为了鉴定贵州黄鸡慢羽系、瑶山鸡慢羽系的慢羽性状,根据控制慢羽性状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1对,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表型鉴别的贵州黄鸡慢羽系(以下简称GHS)和瑶山鸡慢羽系(以下简称YSS)个体进行了分子鉴定,同时设计引物鉴定了慢羽公鸡纯合子,建立了两个鸡种慢羽性状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统计了贵州黄鸡、瑶山鸡不同世代慢羽羽型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羽型对羽毛和体重的影响。结果如下:(1)经分子鉴定,检测到兴义矮脚鸡白羽系中TYR基因196bp的插入片段,测序后比对与原序列一致,未检测到PMEL17基因的160bp插入片段,判定兴义矮脚鸡白羽系为TYR基因控制的隐性白羽鸡,基因型为iicc;检测到罗曼蛋鸡PMEL17基因160bp的插入片段,测序后比对与原序列一致,判定罗曼蛋鸡为PMEL17基因控制的显性白羽,基因型为IICC;对罗曼蛋鸡和兴义矮脚鸡白羽系杂交2代208只鸡的TYR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存在IiCC、IICC等8种基因型,未检测到iiCC型。最终鉴定出iicc型个体9只,占总检测数的4.3%,经X2检验,理论值与实际值相符(P>0.05)。(2)根据控制慢羽性状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1对,经PCR扩增在贵州黄鸡、瑶山鸡慢羽群体中发现1305bp的插入片段,测序比对后与原序列一致,此片段可作为慢羽性状检测的标记片段。以此片段为依据,对表型鉴定的贵州黄鸡慢羽和瑶山鸡慢羽进行分子鉴定,发现贵州黄鸡慢羽系表型鉴定的准确率为98.3%,瑶山鸡慢羽表型鉴定的准确率为97.9%。(3)为了验证慢羽个体分子鉴定的准确性,选择贵州黄鸡8只快羽公鸡,48只慢羽母鸡进行杂交,对146只杂交后代快慢羽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发现慢羽公鸡67只,快羽母鸡77只,X2检验,理论值与实际值相符(P>0.05);选择瑶山鸡6只快羽公鸡,36只慢羽母鸡进行杂交,对131只杂交后代快慢羽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发现慢羽公鸡65只,快羽母鸡66只,X2检验,理论值与实际值相符(P>0.05)。(4)研究发现,贵州黄鸡、瑶山鸡慢羽羽型在不同世代间变化较大,贵州黄鸡、瑶山鸡慢羽系原代以等长型和倒长型为主导羽型,分别占总慢羽羽型的94.07%和93.67%;经分子标记鉴定后,一世代以倒长型和未长出型为主导羽型,分别占总慢羽羽型数的95.07%和94.98%。为了研究不同羽型对羽毛生长和体重的影响,试验统计了贵州黄鸡0-49日龄羽毛生长和体重发育情况。在主翼羽中发现,28日龄前(除14日龄外),快羽型的主翼羽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慢羽型的主翼羽(P>0.05);在尾羽中发现,21到42日龄之间,快羽羽型的主尾羽明显长于慢羽其他羽型(P<0.05),而49日龄时,未长出型个体覆主翼羽明显长于倒长型个体(P<0.05);慢羽羽型对体重影响不大,各羽型间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建立了隐性白羽和慢羽性状鉴定的分子标记,经验证准确,可用于生产实践。
朱炜健[3](2018)在《番鸭种蛋蛋质特性对其孵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番鸭具有营养丰富、瘦肉率高风味佳、食用价值高的优点,于南方禽业市场中一直深得消费者的喜爱。经长时间驯化后番鸭已成为优秀的肉用鸭,但由于番鸭产蛋周期短,产蛋后期的产蛋率下降明显,故提高番鸭鸭蛋的孵化效果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本试验旨在通过入孵试验和遗传参数的估算,来总结出符合生产实际的规律,为番鸭选育工作作参考作用。种蛋的蛋质性状,尤其是种蛋的品质,是家禽育种工作和生产的重要经济性状,不管是在育种场还是商品场,蛋质性状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现代化番鸭养殖生产中,要求蛋本身的内部品质优秀,蛋壳结实。种蛋的蛋质性状是影响禽蛋孵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广东温氏南方家禽育种有限公司仁马种鸭场的N104品系番鸭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测量、记录该品系于43周龄的种蛋的蛋质性状,并进行入孵试验。本试验将待入孵种蛋以蛋重、蛋形指数两个指标来进行不同的分组入孵,计算入孵蛋的平均重量、蛋形指数的平均值,根据控制变量法,收集处于蛋形指数平均值范围内的入孵蛋共540枚,按入孵蛋重量±标准差分为三组;收集处于平均重量±标准差范围内的入孵蛋共540枚,按入孵蛋蛋形指数±标准差分为另外三组。观察各时期的孵化过程并记录两个试验组的具体孵化情况,从试验结果来看,蛋重、蛋形指数对胚胎晚期发育影响较大;当N104品系番鸭入孵种蛋的蛋重在79.5g86.5g之间,番鸭入孵种蛋的蛋形指数范围在1.331.39之间时,其种蛋的孵化效果最好。对部分蛋质性状如蛋重(EW)、蛋形指数(ESI)、蛋壳厚度(EST)、蛋壳强度(ESS)等进行测定后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和分析。结果显示,N104测试种蛋的蛋重遗传力为0.372,为中等遗传力性状;蛋形指数遗传力为0.428,为高遗传力性状;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的遗传力分别为0.192和0.029,为低遗传力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SI和EST间呈现显着的正遗传相关,EW和ESI间存在正遗传相关。在生产中能够通过对ESI的选育来控制EST的大小,从而改良种蛋质量,提高孵化效果。
范佳英,邓红雨,宋素芳[4](2013)在《不合格种蛋孵化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认为对2 160枚蛋重68~75 g、45~52 g的种蛋和蛋形指数大于0.81或小于0.74的种蛋进行孵化试验,并对孵化所得健雏和毛蛋的经济效益与这些种蛋作为菜蛋直接销售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入孵蛋孵化率49.58%,健雏率93.46%,每百枚种蛋所得健雏数46.34只。雏鸡和毛蛋销售价格分别以4元/只和0.12元/枚计时,平均每枚种蛋净增价值为1.52元。本试验结果为生产中不合格种蛋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参考。
张文娟[5](2010)在《禽用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研制及其功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纳米技术将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1、B2、B6、B12、叶酸、生物素、泛酸钠、烟酰胺复合制成纳米乳,并对其功效进行评价,以期开发一种安全、高效、稳定、质量可控的禽用复合维生素纳米乳。方法:(1)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并优化处方,参照家禽营养参数及饲养标准,确定各种维生素的比例,制备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用染色法鉴定纳米乳的类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考察其形态和粒径分布;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中8种维生素的含量;用光加速试验、温度加速试验以及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用雏鸡的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考察其安全性。(2)选用爱拔益加肉仔鸡、海兰褐商品蛋鸡、罗曼父母代种鸡作为试验动物,试验分为5组,分别为试验I、II、III、IV、V组,I组为复合维生素纳米乳高剂量组(1 000倍稀释),II组为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中剂量组(2 000倍稀释液),III组为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低剂量组(5 000倍稀释液),IV组为阳性对照组(普通复合维生素组),V组为阴性对照组,每种动物给予相同的基础日粮,分别研究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及普通复合维生素对其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3)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鸡胚肝细胞,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肝细胞即时存活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形态;通过MTT法检测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及普通复合维生素对肝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并绘制生长曲线;用试剂盒检测肝细胞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研究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及普通复合维生素对肝细胞增殖和代谢的影响。结果:(1)制备的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为水包油(O/W)型橙红色透明液体,流动性好,乳滴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9.8 nm;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中8种维生素的含量均符合配方设计要求;在光照(4 500±500)Lx条件下,放置0、5、10 d后,纳米乳颜色加深,其中维生素B1、B2和B6含量有下降趋势,而粒径变化不明显;在4℃、25℃、40℃、60℃条件下,放置30 d,纳米乳粒径有增大趋势,维生素含量有下降趋势;在常温下放置12个月,纳米乳粒径有增大趋势,维生素含量有下降趋势;安全性试验显示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雏鸡无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2)肉鸡试验结果显示:与V组相比,42日龄时I组肉鸡的死淘率降低87.50 %,料重比降低12.11 %,出栏重提高3.80 %,均差异显着(P<0.05);42日龄时,与V组相比,I组肉鸡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增加45.66 %,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10.70 %,差异均显着(P<0.05);与V组相比,I、II、III组的半净膛率分别提高12.40 %、11.38 %、2.95 %,且差异显着(P<0.05);I组的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比IV组分别提高16.28 %、6.52%、5.95 %,且差异显着(P<0.05);ANAE+淋巴细胞比例I组与V组相比21日龄时提高5.30 %,42日龄时提高5.20 %,且差异显着(P<0.05),而与IV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蛋鸡试验结果显示:与V相比,I、II、III组提高商品蛋鸡的产蛋量和产蛋率,降低料蛋比,其中I组产蛋量提高5.89 %,产蛋率提高5.33 %,料蛋比降低4.05 %,均差异显着(P<0.05),试验I、II的死淘鸡只数比IV、V组显着降低(P<0.05);试验I组的蛋黄颜色、蛋黄比例、蛋壳强度与IV、V组相比显着提高(P<0.05);I组和II组的门冬氨酸转移酶活性比V组分别提高57.52 %和45.70 %,碱性磷酸酶活性比V组分别提高40.95 %和36.09 %,均差异显着(P<0.05);与V组相比,I组和II组的总胆固醇含量分别提高87.62 %和75.25 %,且差异显着(P<0.05);试验I、II组的免疫器官指数与V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种鸡试验结果显示:与V组相比,I、II、III组均可提高蛋种鸡的日只产蛋量和产蛋率,其中日只产蛋量分别提高10.96 %、7.07 %、5.09 %,产蛋率分别提高2.87 %、2.66 %、2.47 %,均差异显着(P<0.05);与IV组和V组相比,I组可使种蛋合格率提高4.35 %、5.93 %,受精率提高3.28 %、4.95 %,孵化率提高5.85 %、8.82 %,且差异显着(P<0.05);48周时,与V组相比,I、II组均可提高种公鸡的精液品质,精液量分别提高27.27 %和15.15 %,精子密度分别提高7.09 %和7.37 %,精子活力分别提高8.11 %和6.76 %,均差异显着(P<0.05);I、II、III组种公鸡血清中T浓度分别比V组提高2.79 %、2.17 %和1.55 %,均差异显着(P<0.05)。(3)分离的肝细胞即时存活率为95%,倒置显微镜下肝细胞呈圆形,立体感强,I~V组肝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29.84 %、25.72 %、19.14 %、10.44 %、14.07 %,其中I、II组与V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各组肝细胞培养上清中白蛋白的分泌量第3天达到峰值,分别为3.46 g/L、3.11 g/L、3.36 g/L、2.71 g/L、2.65 g/L、2.12 g/L,其中I、II、III组与VI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MDA的含量各处理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1)制备的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为O/W型橙红色透明液体,流动性好,乳滴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9.8 nm;(2)建立的同时检测多种维生素的HPLC方法专属性好,回收率、重复性和精密度均能满足要求,可分别用于该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质量控制;(3)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在常温、避光条件下稳定性好,有效期为一年,其对雏鸡无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安全性高,符合生产实践的要求;(4)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与普通复合维生素相比,能够提高肉鸡、蛋鸡、种鸡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5)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与普通复合维生素相比,能够促进体外培养鸡胚肝细胞增殖,提高白蛋白的分泌,降低培养上清液中MDA的含量。因此,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具有安全、高效、稳定、质量可控的优点,是一种提高家禽生产性能和免疫力的新型复合维生素制剂。
房丽秀[6](2009)在《己烯雌酚对性反转鸡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文中指出环境激素是具有动物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由环境激素引起的动物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功能的异常,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野生动物遗传安全性,成为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的重大科学课题。人工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DES),曾作为药物及饲料添加剂广泛使用,后发现其具有较高的生殖毒性,已被禁用。目前,DES作为研究环境激素作用的药物模型,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DES为代表,研究了环境雌激素对鸡生殖系统和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影响,调查了DES对胚胎暴露雏鸡神经系统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如下:比较了几种常用的注射方法在鸡不同胚胎发育时期的注射效果,探讨DES对鸡胚影响的评价方法。采用鸡性连锁基因CHD标记鸡胚的遗传性别,结合性腺器官和组织切片观察,调查了DES暴露引起的鸡生殖系统变化。结果发现,在鸡受精卵孵化开始前(E0)采用卵黄注射,胚胎存活率、孵化率最高。0.1mg/egg DES暴露,可以实现衣莎褐品种鸡胚性别的完全转化,使ZZ基因型雄性鸡性腺发育为卵巢,性腺组织结构发生明显雌性化变化,表现为精小管消失,近腔面空泡增多,并出现大量的卵巢髓质血管组织。表明DES能抑止精原细胞增殖,影响雄性性腺的发育和生理功能,导致性腺雌性化发育。证明我们已经建立了高效的DES诱发雌性化性反转鸡胚技术。采用半定量RT-RCR方法,调查DES引起的性反转鸡胚中孤儿核受体类固醇生成因子(SF1)、抗缪勒氏管激素(AMH)、两性和鼠源单克隆抗体-3相关转录因子1(DMRT1)、W染色体蛋白激酶C抑制因子(WPKC1)、雌特异性表达转录因子1(FET1)、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症基因(FOXL2)6种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性腺分化发育过程中的时序表达,从基因水平寻找DES引起性反转的原因,进一步探讨鸡(鸟类)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鸡胚胎期DES暴露,能上调3d-11d(E3-E11)遗传雄性(性反转雌性)鸡胚中SF1基因的表达量,表明SF1基因可能具有促雌化效应。AMH在脊椎动物中具有促进雄性发育的作用,正常鸡胚E7以后才检测到表达,并且在雄性性腺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雌性。DES暴露后,遗传雌性鸡胚性腺中AMH的表达受到抑制;性反转雌性中表达上调,但对DES暴露导致的雌性化没有抑制作用。因此认为,AMH基因主要是影响性别决定后(7d后)雄性鸡胚性腺的生长和发育,对早期性别决定和分化可能没有重要影响。DMRTI基因与雄性性别决定密切相关,DES暴露抑制了DMRT1在性别分化前和分化启动时期(E3-E7)的表达。表明该基因对雄性决定至关重要,DMRT1基因在遗传雄性鸡胚性腺中表达量的下调可能直接促使了其雌性化反转的发生。WPKCI基因只在遗传雌性个体表达,胚胎DES暴露后,导致WPKCI基因在性别分化期(E7-E11)表达量显着上调。表明WPKCI对卵巢的形成和发育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FET1基因是低表达量的雌特异性基因,胚胎DES暴露,能够引起11d(E11)时期的表达量短暂上调,但在其他调查时期没有检测到转录产物。推测FET1基因可能只与性别分化后(11d后)的雌性生殖腺生长和发育相关。FOXL2基因在DES暴露后,13d(E13)时期的表达量较高,而其前几乎检测不到转录产物。推测,FOXL2基因在DES暴露导致的雌性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较小,可能通过参与雌激素的合成,在性别分化后的雌性生殖腺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产生影响。采用一次性被动回避(PAL)和绕行学习两种国际通用的小鸡实验模型,调查了胚胎期DES暴露后,孵化1d龄和9d龄雏鸡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的雌性和雄性雏鸡之间的学习记忆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胚胎期DES暴露后,遗传雌性雏鸡的学习记忆能力显着提高,而性反转雌性变化不显着。我们认为,DES胚胎暴露对鸡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存在性别二态性,即能增强遗传雌性化雏鸡的记忆能力,而对遗传雄性(DES暴露引起的性反转雌性)雏鸡的记忆能力影响不显着。推测DES与鸡胚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信号途径,影响雏鸡神经系统的突触联系及突触可塑性,并导致学习记忆行为上的异常。
龚琳琳,栾德琴,张康宁,程立力,吴国珍,德吉拉姆,陈国宏[7](2008)在《雪山草鸡不合格种蛋的孵化情况及其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45周龄雪山草鸡的10种不合格种蛋与合格种蛋的孵化效果进行比较,从而探索不合格种蛋再利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10种不合格种蛋与正常蛋之间的受精率差异极显着(P<0.01);在孵化率方面粉壳蛋与正常蛋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过长蛋和粉壳蛋的健雏率与正常蛋的健雏率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的异常蛋与正常蛋之间差异显着(P<0.05)。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大头小尾蛋、过长蛋、过圆蛋和粉壳蛋入孵比出售赢利更多,建议对上述几种蛋进行入孵而不作商品蛋出售。
刘亮[8](2002)在《不合格种蛋的孵化能力及其形成原因分析》文中提出 种蛋的合格率是养鸡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生产指标,它和鸡场、孵化场的经济效益都有密切的关系。种蛋不合格,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孵化率及雏鸡品质。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挑拣多类不合格种蛋进行多次孵化试验,总结出了这些蛋的孵化能力(见表1)
刘亮[9](2001)在《不合格种蛋的孵化能力及其形成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二、不合格种蛋的孵化能力及其形成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合格种蛋的孵化能力及其形成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芦花羽绿壳蛋鸡蛋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蛋壳的结构及品质 |
1.1.1 蛋壳的结构 |
1.1.2 蛋壳的功能 |
1.1.3 蛋壳品质的常规评价指标 |
1.1.4 蛋壳缺陷 |
1.2 沙壳蛋概述 |
1.2.1 沙壳性状介绍 |
1.2.2 沙壳形成的原因 |
1.2.3 沙壳蛋的危害 |
1.2.4 沙壳蛋的研究进展 |
1.3 动物遗传参数概述 |
1.4 芦花羽绿壳蛋鸡介绍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及材料收集 |
2.1.2 试验设备 |
2.1.3 主要数据库、软件及网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蛋品质性状测定方法 |
2.2.2 孵化参数测定方法 |
2.2.3 沙壳性状的主观评定方法 |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3.1 常规蛋品质的数据分析 |
2.3.2 沙壳性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3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品种和周龄对蛋品质性状的影响 |
3.1.1 品种和周龄对蛋品质性状的影响 |
3.1.2 不同周龄芦花羽绿壳蛋鸡蛋品质比较 |
3.1.3 不同品种间蛋品质的比较 |
3.2 品种和周龄对沙壳蛋率的影响 |
3.2.1 芦花羽绿壳蛋鸡沙壳性状主观评定结果 |
3.2.2 不同品种对沙壳蛋率的影响 |
3.2.3 不同周龄对沙壳蛋率的影响 |
3.3 沙壳蛋对蛋品质、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
3.3.1 沙壳性状对蛋品质的影响 |
3.3.2 沙壳性状对不同孵化参数的影响 |
3.4 蛋品质性状及沙壳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3.4.1 芦花羽绿壳蛋鸡蛋品质遗传力估计 |
3.4.2 芦花羽绿壳蛋鸡沙壳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4 讨论 |
4.1 芦花羽绿壳蛋鸡蛋品质分析 |
4.1.1 不同周龄的芦花羽绿壳蛋鸡蛋品质分析 |
4.1.2 芦花羽绿壳蛋鸡与其他鸡种蛋品质比较 |
4.2 沙壳蛋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沙壳蛋对蛋品质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
4.3.1 沙壳蛋对常规蛋品质的影响 |
4.3.2 沙壳蛋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4.4 遗传力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贵州地方鸡种隐性白羽与慢羽分子标记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白羽鸡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
1.2.1 羽色性状的研究 |
1.2.2 隐性白羽鸡的现状 |
1.2.3 隐性白羽鸡在育种中的应用 |
1.3 快慢羽鸡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
1.3.1 快慢羽性状的研究 |
1.3.2 快慢羽的现状 |
1.3.3 快慢羽鸡在育种中的应用 |
1.4 试验鸡品种介绍 |
1.4.1 贵州兴义矮脚鸡白羽系 |
1.4.2 贵州黄鸡 |
1.4.3 瑶山鸡 |
1.5 遗传标记概述 |
1.5.1 分子标记 |
1.5.2 分子标记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1.6.1 目的意义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兴义矮脚鸡白羽系TYR、PMEL17 基因检测与应用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本的采集 |
2.1.2 试验主要的仪器设备 |
2.1.3 试验主要的试剂及溶液 |
2.1.4 主要数据分析软件及在线网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种蛋的收集与孵化 |
2.2.2 试验动物基因组DNA提取 |
2.2.3 基因组DNA检测 |
2.2.4 基因组DNA浓度与纯度的检测 |
2.3 PMEL17、TYR基因PCR反应 |
2.3.1 引物设计 |
2.3.2 引物溶解与稀释 |
2.3.3 PCR反应的体系 |
2.3.4 基因型鉴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4.2 PMEL17 位点基因型分析 |
2.4.3 PMEL17 位点PCR产物测序结果 |
2.4.4 TYR位点基因型分析 |
2.4.5 TYR位点PCR产物测序结果 |
2.4.6 兴义矮脚鸡白羽系个体隐性基因鉴定 |
2.4.7 白羽鸡在育种中的应用 |
2.5 讨论 |
2.5.1 兴义矮脚鸡白羽系在地方鸡配套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
2.5.2 兴义矮脚鸡白羽系隐性基因检测 |
2.6 小结 |
第三章 贵州黄鸡、瑶山鸡快慢羽基因的检测与应用 |
3.1 试验材料 |
3.1.1 样本的采集 |
3.1.2 试验主要的仪器 |
3.1.3 试验主要的试剂及溶液 |
3.2 试验方法 |
3.2.1 种蛋的选取与孵化 |
3.2.2 试验动物基因组DNA提取 |
3.2.3 基因组DNA检测 |
3.2.4 基因组DNA浓度与纯度的检测 |
3.2.5 主要数据分析软件及在线网站 |
3.2.6 快慢羽表型鉴定 |
3.2.7 羽毛长度测定 |
3.2.8 体重测定 |
3.3 快慢羽基因PCR反应 |
3.3.1 引物设计 |
3.3.2 引物溶解与稀释 |
3.3.3 PCR反应的体系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4.2 羽速类型的分子鉴定结果分析 |
3.4.3 慢羽公鸡分型检测结果分析 |
3.4.4 慢羽公鸡分型基因SNP |
3.4.5 贵州黄鸡、瑶山鸡慢羽系分子鉴定 |
3.4.6 贵州黄鸡、瑶山鸡快慢羽系自别雌雄配套杂交效果 |
3.4.7 不同世代贵州黄鸡、瑶山鸡慢羽羽型变化 |
3.4.8 不同羽型对羽毛生长和体重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贵州黄鸡、瑶山鸡慢羽性状分子鉴定 |
3.5.2 不同羽型对鸡羽毛生长的影响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使用的符号和缩写词(Abbreviations) |
致谢 |
附录 |
(3)番鸭种蛋蛋质特性对其孵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 |
1 前言 |
1.1 番鸭简介 |
1.2 我国肉鸭养殖行业的发展与现况 |
1.3 我国鸭品种资源现状及育种情况 |
1.4 我国番鸭养殖行业的发展方向 |
1.5 蛋质性状对种蛋孵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
1.6 蛋质性状遗传参数相关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0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试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入孵试验前的准备 |
2.4 分组和测试指标计算方法 |
2.5 供试验种蛋孵化期管理 |
2.5.1 入孵实验前种蛋处理 |
2.5.2 孵化期间机器管理 |
2.5.3 胚胎早期发育情况 |
2.5.4 胚胎中期发育情况 |
2.5.5 入孵种蛋出雏前情况 |
2.6 N104品系番鸭种蛋的部分蛋质性状的测定 |
2.6.1 蛋质性状的测定 |
2.6.2 统计分析模型及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蛋重种蛋的孵化结果 |
3.1.1 蛋重与受精率、胚胎各时期期死亡率等的关系 |
3.1.2 蛋重与入孵种蛋的孵化率的关系 |
3.2 不同蛋形指数的种蛋的孵化结果 |
3.2.1 蛋形指数与受精率、胚胎各时期期死亡率等的关系 |
3.2.2 ESI与番鸭入孵种蛋的孵化率的关系 |
3.3 N104品系番鸭部分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3.3.1 N104品系番鸭种蛋部分蛋质性状的遗传力估计 |
3.3.2 N104品系番鸭种蛋部分蛋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估计 |
4 讨论 |
4.1 与以往相关研究的比较 |
4.2 入孵种蛋的蛋重对N104品系番鸭孵化的影响 |
4.3 入孵种蛋的蛋形指数对N104品系番鸭孵化的影响 |
4.4 N104品系番鸭部分蛋质性状的遗传力 |
4.5 N104品系番鸭部分蛋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禽用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研制及其功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
1.1.1 脂溶性维生素 |
1.1.2 水溶性维生素 |
1.1.3 维生素过量对动物的影响 |
1.2 维生素剂型的研究进展 |
1.2.1 脂溶性维生素 |
1.2.2 水溶性维生素 |
1.2.3 复合维生素制剂 |
1.3 纳米乳的研究进展 |
1.3.1 纳米乳的形成机理 |
1.3.2 纳米乳的相行为 |
1.3.3 纳米乳的结构类型 |
1.3.4 纳米乳的结构类型理论 |
1.3.5 纳米乳与乳状液、胶束溶液的区别 |
1.3.6 纳米乳的处方组成 |
1.3.7 纳米乳的制备方法 |
1.3.8 纳米乳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 |
1.3.9 纳米乳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2.1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制备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中8 种维生素的含量测定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第三章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试验 |
3.1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稳定性试验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安全性试验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4.1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结果 |
4.1.4 讨论 |
4.1.5 小结 |
4.2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2.3 结果 |
4.2.4 讨论 |
4.2.5 小结 |
4.3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蛋种鸡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3.1 材料 |
4.3.2 方法 |
4.3.3 结果 |
4.3.4 讨论 |
4.3.5 小结 |
第五章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鸡胚肝细胞增殖和代谢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供试品 |
5.1.2 试剂 |
5.1.3 仪器 |
5.2 方法 |
5.2.1 肝细胞的分离 |
5.2.2 肝细胞的存活率测定 |
5.2.3 肝细胞的形态观察 |
5.2.4 肝细胞的药物处理 |
5.2.5 肝细胞的增殖活性检测 |
5.2.6 肝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5.2.7 肝细胞代谢功能检测 |
5.2.8 数据处理 |
5.3 结果 |
5.3.1 肝细胞的存活率 |
5.3.2 肝细胞的形态变化 |
5.3.3 肝细胞的增殖活性 |
5.3.4 肝细胞的生长曲线 |
5.3.5 肝细胞的代谢功能 |
5.4 讨论 |
5.4.1 鸡胚肝细胞的原代培养 |
5.4.2 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肝细胞增殖和代谢的影响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己烯雌酚对性反转鸡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及学习记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环境激素及其作用 |
1 环境激素 |
1.1 环境激素概况 |
1.2 环境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
1.2.1 环境激素种类 |
1.2.2 环境激素作用特点 |
2 环境激素的危害 |
2.1 环境激素对动物繁殖的影响 |
2.2 环境激素对动物胚胎发育的影响 |
2.3 环境激素对动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
3 环境激素作用机理 |
3.1 影响性激素生成 |
3.2 影响性激素的利用 |
3.3 影响性激素的转化和代谢 |
4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鸡胚发育控制及性别决定与分化 |
1 鸡受精卵的孵化与发育 |
1.1 种蛋的储存 |
1.2 孵化器及种蛋的消毒 |
1.3 孵化温度 |
1.4 相对湿度 |
1.5 通风换气 |
1.6 放蛋和转蛋 |
2 鸡胚性别决定和分化的研究 |
2.1 鸟类性别决定机制 |
2.1.1 Z染色体剂量依赖的雄性决定论 |
2.1.2 W连锁的雌性性别决定效应 |
2.2 鸟类的性别决定相关基因 |
2.2.1 SFl基因 |
2.2.2 DAX1基因 |
2.2.3 SOX基因 |
2.2.4 DMRT1基因 |
2.2.5 WPKCI基因 |
2.2.6 FET1基因 |
2.2.7 FOXL2基因 |
2.2.8 AMH基因 |
2.2.9 其它基因和研究进展 |
第三章 雌激素对神经系统与学习记忆的影响 |
1 雌激素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的分布 |
2 雌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2.1 雌激素对大脑皮层发育的影响 |
2.2 雌激素对海马发育的影响 |
2.3 雌激素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
3 学习记忆的检测--行为学模型 |
3.1 一次性被动回避模型 |
3.2 一次性被动回避记忆形成机制 |
实验部分 |
第四章 DES鸡胚暴露方法及致雌效应探讨 |
1 实验材料与器材 |
1.1 实验材料 |
1.1.1 鸡受精卵及注射药品 |
1.1.2 主要酶和化学试剂 |
1.1.3 实验常用溶液 |
1.2 实验器材 |
1.3 材料和器材的预处理 |
2 注射方法 |
2.1 受精卵注射 |
2.2 孵化与发育 |
2.3 胚胎生存率和孵化率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处理对胚胎存活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
2.4.2 不同处理对雏鸡孵化时间的影响 |
3 激素注射观察雌性化效应 |
3.1 实验方法 |
3.1.1 DES注射 |
3.1.2 解剖观察生殖腺 |
3.1.3 生殖腺切片制作 |
3.1.4 DNA性别鉴定 |
3.2 实验结果 |
3.2.1 DES对生殖腺外形的影响 |
3.2.2 DES对生殖腺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3 胚胎性别鉴定和雌化率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性反转鸡胚中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表达 |
1 实验材料、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DES处理 |
2.2 DNA的提取和性别鉴定 |
2.3 基因表达谱分析 |
2.3.1 总RNA的提取 |
2.3.2 cDNA的获得 |
2.3.4 RT-PCR反应 |
3 实验结果 |
3.1 SF1基因的表达 |
3.2 AMH基因的表达 |
3.3 DMRT1基因的表达 |
3.4 WPKCI基因的表达 |
3.5 FET1基因的表达 |
3.6 FOXL2基因的表达 |
4 结论与讨论 |
4.1 SF1基因的作用 |
4.2 AMH基因的作用 |
4.3 DMRT1基因的作用 |
4.4 WPKCI基因的作用 |
4.5 FET1基因的作用 |
4.6 FOXL2基因的作用 |
第六章 DES导致的性反转鸡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受精卵的处理 |
2.2 一次性被动回避训练 |
2.3 绕行实验 |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一次性回避 |
3.1.1 两种处理间回避率和分辨率比较 |
3.1.2 不同性别在两种处理间回避率和分辨率比较 |
3.2 绕行实验 |
3.2.1 两种处理间绕行时间比较 |
3.2.2 不同性别在两种处理间绕行时间的比较 |
4 讨论与结论 |
结论与创新 |
1 DES鸡胚暴露方法及致雌效应 |
2 DES导致的性反转鸡胚中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作用 |
2.1 SF1基因的作用 |
2.2 AMH基因的作用 |
2.3 DMRT1基因的作用 |
2.4 WPKCI基因的作用 |
2.5 FET1基因的作用 |
2.6 FOXL2基因的作用 |
2.7 鸡性别相关基因网络 |
3 DES导致的性反转鸡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 |
致谢 |
(7)雪山草鸡不合格种蛋的孵化情况及其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种蛋来源 |
1.1.2 种蛋的分组 |
1.2 观测指标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种不合格种蛋的受精率 |
2.2 各种不合格种蛋的受精蛋孵化率 |
2.3 各种不合格种蛋的健雏率 |
2.4 各种不合格种蛋的失水率 |
2.5 各种不合格种蛋入孵的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四、不合格种蛋的孵化能力及其形成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芦花羽绿壳蛋鸡蛋品质特性研究[D]. 武文惠.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贵州地方鸡种隐性白羽与慢羽分子标记研究与应用[D]. 李洪林. 贵州大学, 2019(09)
- [3]番鸭种蛋蛋质特性对其孵化的影响[D]. 朱炜健.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不合格种蛋孵化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J]. 范佳英,邓红雨,宋素芳. 畜牧与兽医, 2013(02)
- [5]禽用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研制及其功效评价[D]. 张文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 [6]己烯雌酚对性反转鸡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及学习记忆的影响[D]. 房丽秀. 苏州大学, 2009(10)
- [7]雪山草鸡不合格种蛋的孵化情况及其经济效益分析[J]. 龚琳琳,栾德琴,张康宁,程立力,吴国珍,德吉拉姆,陈国宏. 畜牧与兽医, 2008(03)
- [8]不合格种蛋的孵化能力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 刘亮.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2(01)
- [9]不合格种蛋的孵化能力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 刘亮.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