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彭牡丹促花技术初研(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雯[1](2013)在《遮荫对天彭牡丹花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以天彭牡丹品种“红丹兰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透光率100%、75%、50%)条件下天彭牡丹不同发育阶段花色变化及其与相关生理生化参数的变化特征,并就其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改进天彭牡丹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天彭牡丹“红丹兰1号”花瓣内花色素苷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趋势不同,在相同发育阶段,花色素苷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降低。2、花色素苷含量与相关生理指标之间相关关系:花色素苷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在露红期(r=0.992)呈正相关关系,在盛花期呈负相关关系(r=0.972);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露红期(r0.854)与凋谢期(r=0.833)具有正相关关系;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露红期(r=0.974)和盛花期(r=0.907)呈正相关关系: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负相关关系,且在牡丹盛花期(r=-0.996)和凋谢期(r=-0.868)相关性较高。说明光照强度通过影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PAL和PPO活性影响天彭牡丹花色素苷含量,全光照最有利于天彭牡丹花瓣内花色素苷的积累及PAL活性的提高。3、不同光照条件下内源激素含量与相关代谢酶活性之间相关关系:在露红期,PAL活性与GA3(r=0.710),IAA(r=0.762)和ABA(r=0.722)含量显着相关,但它不与ZT(r=0.145)含量和乙烯(r=0.149)释放量显着相关。PPO活性与ZT含量(r=0.869)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乙烯释放量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868);在盛花期,PAL活性与IAA(r=0.590),ABA(r=0.508)含量和乙烯释放量(r=0.764)呈正相关关系。然而,PPO活性与GA3(r=-0.676),IAA(r=-0.914)和ABA(r=-0.870)含量呈负相关;在凋谢期,PAL活性与IAA(r=0.516).ZT(r=-0.995)含量和乙烯释放量(r=0.950)显着相关,PPO活性与GA3(r=-0.773),IAA(r=-0.942)和ABA(r=0.744)含量,乙烯释放量(r=-0.537)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但PPO活性ZT含量呈正相关(r=0.740)。可见,天彭牡丹内源激素与花色素苷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内源激素是通过影响PAL.PPO酶活性来抑制或促使花色素苷的合成的。与对中原牡丹的研究不同,天彭牡丹在成都地区的栽培应保证充足的光照,否则会影响天彭牡丹的观赏价值。
王岑涅[2](2011)在《天彭牡丹‘红丹兰’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文中指出试验以3a生天彭牡丹‘红丹兰’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系统研究天彭牡丹在轻度胁迫、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处理下,花前、花中及花后各个阶段所发生的生理生态变化,探讨其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机制,为天彭牡丹盆栽水分管理提供参考,并为天彭牡丹培育关键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株高、冠幅、顶小叶面积、叶柄长等形态生长指标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同时,花朵大小(花直径、花高度)显着下降。干早胁迫阻碍了天彭牡丹当年生枝长的增长,并随胁迫程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天彭牡丹的花期长短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花瓣的花色素苷含量有着显着影响,各处理下花色素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轻度胁迫>对照>中度胁迫>重度胁迫。(2)在干旱胁迫后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都大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在中度、重度干旱胁迫下,胞间C02浓度逐渐降低的同时,气孔限制值逐渐升高,而轻度胁迫相反。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胁迫下显着升高,且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升高的幅度越大。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随着干旱胁迫进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类胡萝卜索含量随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升高。干旱胁迫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有负面影响,Fv/Fm显着降低,Fv/Fo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各处理间差异均显着(P<0.05)。(3)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呈下降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加,尤其是中度、重度胁迫处理下,脯氨酸积累量迅速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程度的加强其含量持续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且增加的幅度大小顺序为重度胁迫>中度胁迫>轻度胁迫>对照。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各处理下的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在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SOD活性值都高于对照值。干旱胁迫下天彭牡丹的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和SOD相似。随着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加重和胁迫时间的延长,MDA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孙雪[3](2011)在《遮荫对天彭牡丹形态分化和光合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以天彭牡丹品种“红丹兰1号”、“丹景红2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遮荫处理(0,25%,50%,75%)对其形态分化和光合特征的影响。旨在明确天彭牡丹的生长发育规律,改善其生长环境条件,提高光合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对科学栽培管理及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株高、冠幅、顶小叶面积、叶柄长较全光照值均呈增大的趋势,且75%>50%>25%>0。2、天彭牡月光合特性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春季和夏季牡丹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牡丹叶片春季的Pn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峰值在上午10:00左右,中午有轻微下降,Pn、各处理均值为0>25%>50%>75%。夏季自然光下的Pn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50%和25%光合能力优于全光照和75%。夏季遮荫处理能够防止或减轻山强光和高温所引起的光抑制。与全光照相比,夏季遮荫处理后,天彭牡丹缓解了光合“午休”现象。因此,在盛夏期进行遮荫处理可以防止或减轻光抑制,提高光合能力。其中遮荫50%处理效果较好。3、天彭牡丹光合特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季(3,4,5月)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合牡丹的生长,这个时期牡丹的光合能力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是光合产物积累的重要时期;夏季(6,7月),高温强光使牡丹处于暂时休眠状态,光合能力降低,出现光抑制;秋季(8月末),随着牡丹叶片的衰老又逐渐下降。4、Pn季节变化表明,在生长初期随着遮荫度的增大,Pn依次降低,5月均达到峰值,而25%的的Pn为最高11.05μmol CO2m-2s-1。夏季高温高光强天气,50%和25%明显优于对照,Pn值为遮荫度50%>25%>0>75%。8月底,75%处理下的Pn值最高。随着遮荫度的增大,天彭牡丹叶片中的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增加,a/b值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多。5.遮荫会使天彭牡丹的比叶积减少,春季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下降。可溶性糖含量的降低同时也导致了花瓣的花青素苷含量降低,但遮荫度25%处理下影响最小。夏季适度遮荫(50%)使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上升,这与遮荫减弱了夏季光合午休,Pn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关。6、两种牡丹品种光合特性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有所不同。红丹兰1号和丹景红2号具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日变化规律,但后者在盛夏期高温强光下光抑制和光合“午休”现象较弱,生长发育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性能,因此,该品种是值得推广栽培的优良品种。
罗忠科[4](2010)在《天彭牡丹‘彭州紫’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具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较高的园林观赏和药用价值。本研究以2-3年生四川天彭牡丹‘彭州紫’(Paeonia suffruticosa’Pengzhou Zi’)的腋芽为外植体,进行植株再生技术体系试验,通过正交设计、完全组合设计等,并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筛选出适合彭州紫牡丹腋芽离体培养各个阶段最佳的培养基配方,包括褐化抑制培养、诱导与增殖培养、生根培养与移栽阶段,探讨了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种类、浓度及配比、褐化抑制剂、移栽基质等对植株再生的影响,为实现‘彭州紫’的快速繁殖、完善牡丹的组培体系、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结果表明:1.在褐化抑制培养的试验中,研究了取材时间、暗培养时间、活性炭、维生素C、硝酸银对褐变现象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取材时间、暗培养时间、活性炭、硝酸银等因素的能有效控制褐变,其中效果最佳的是活性炭1.0g/L,而维生素C不能有效控制褐变。最佳的抑制褐化措施是,先将二月份所采集的经消毒处理后的腋芽在添加活性炭1.0g/L的培基养中处理7d,然后转入不含活性炭的培养基中进行下一阶段的诱导与增殖培养。如此既能有效控制褐化,又避免活性炭长期吸附对生长和增殖造成的影响。2.腋芽萌发诱导与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Omg/L+NAA0.1mg/L。在该培养基上,萌发率达到95.37%,增殖倍数达到4.34,且6-BA和NAA对萌发率和增殖倍数影响极显着,较高浓度的6-BA能提高诱导率与增殖倍数,但是当6-BA过高,容易导致芽苗的玻璃化。3.利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生根培养,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类型和IBA对生根率影响极显着,NAA、基本培养基和IBA对生根质量影响极显着,而IAA对生根率和生根质量影响小,均不显着。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4mg/L+IBA2.0mg/L,生根率达到88.89%,根多且长,根系质量最佳。而在其余的处理中,一些未能生根的组培苗,其愈伤组织边缘多形成类似于根的锯齿状物。4.移栽成活率低是目前牡丹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难题,在移栽试验中,先对生根苗炼苗5d,之后采用四种混合移栽基质进行培养,3周后统计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得出最佳的移栽基质为:河沙、蛭石、木屑(1:1:1)的混合基质,成活率达到为46.88%。
曹洋[5](2008)在《天彭牡丹品种资源调查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我国现代三大牡丹聚集区之一,也是我国牡丹西南品种群分布中心的四川彭州(古称天彭)现存的天彭牡丹品种资源进行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适用于牡丹的评价系统,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天彭牡丹各品种进行了评价。经过调查整理,天彭牡丹现有‘红晕白’、‘绿晕白’、‘五星玉’、‘七星玉’、‘八星玉’、‘垫江红’、‘胭脂红’、‘玫瑰香’、‘粉紫长条’、‘粉紫斑’、‘彭州紫’、‘胭脂楼’、‘醉西施’、‘金腰楼’、‘丹景玉楼’、‘血丝红’、‘红腰楼’、‘太平红’、‘烟雨重楼’、‘紫绣球’20个品种。其花朵大型,具有红、白、粉、紫、墨紫五个色系,且大多数品种的花瓣基部具有紫红色斑;有单瓣、皇冠、荷花台阁、蔷薇台阁、皇冠台阁、分层台阁、球花台阁7种花型(5亚型),且台阁类品种占重瓣品种的90%,花型演化程度高。花梗较长,有些品种的花在盛开时,花头微下垂或稍藏于叶丛中。部分品种具有玫瑰香味。天彭牡丹植株高大,多为直立型和半开展型,当年生枝较长。叶片多为大型圆叶和大型长叶,长40cm以上,伸展状况多为斜伸(与枝呈30°-50°),为2回3出复叶,下表面近无毛,侧生小叶基明显不对称,总叶柄及3个顶生小叶叶柄长,侧生小叶开展角度大,外观枝叶较稀疏。将灰色系统理论首次运用到牡丹的品种资源评价上,选取花径、花色、花型、花期等12项指标,通过构建标准品种,利用灰色关联法计算天彭牡丹的20个品种与标准品种的关联度大小,对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综合品质按优劣顺序依次是:‘丹景玉楼’、‘八星玉’、‘红晕白’、‘绿晕白’、‘粉紫斑’、‘彭州紫’、‘五星玉’、‘紫绣球’、‘烟雨重楼’、‘垫江红’、‘七星玉’、‘红腰楼’、‘玫瑰香’、‘金腰楼’、‘粉紫长条’、‘太平红’、‘胭脂楼’、‘血丝红’、‘胭脂红’、‘醉西施’。
张秀新[6](2005)在《秋发牡丹露地二次开花调控栽培及其开花生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世界级名花。我国是世界牡丹野生种的分布中心,也是牡丹的栽培中心,具有丰富多样的牡丹种质资源,但是却没有真正当年第二次开花的牡丹品种。据前人研究我国有“秋发牡丹”种质资源(陈新露,2000) ,由于这些品种秋发不稳定,二次成花率低且成花品质差,因此观赏价值较低,常不被重视或遭废弃。如果能够利用其进行人工调控栽培,实现牡丹当年秋季特别是国庆节长假期间露地二次开花,其意义和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本研究对山东菏泽地区秋发牡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并首次以秋发牡丹为试验品种进行露地二次开花调控栽培,在此基础上对秋发牡丹春、秋开花期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秋发牡丹二次开花过程内源生理生化物质的代谢变化,以期为二次开花调控栽培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 秋发牡丹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其秋发特性的研究:共收集45个秋发品种,占中原品种4. 5%。秋发牡丹秋发时期集中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自然秋发开花时间集中于9月上旬至11月上旬。2. 秋发牡丹露地二次开花调控栽培研究:秋发牡丹品种在二次开花品质、叶片发育及露地人工调控的难易程度方面,均优于非秋发牡丹品种,并以8-15年生的青壮龄植株二次开花质量最好。在菏泽地区以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二次开花栽培适宜的脱叶时间。本研究首次采用ABA、乙烯利等化学药剂对秋发牡丹植株进行脱叶,多数试验品种开花质量优于人工脱叶处理。较高浓度的GA3可以有效解除混合芽休眠、提高开花质量、促使花期提前。经过反复试验,本研究最终筛选出16个优良的稳定于秋季露地二次开花的牡丹品种,群体花期可长达50-60天,其中4个品种可以稳定调控于国庆长假期间开放。3. 秋发牡丹春、秋季开花期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 秋发牡丹春、秋花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变化,有明显的“午休”。各发育期的光合速率以4月中旬(春季盛花期)、8月下旬(二次栽培脱叶前期)、10月中旬(二次开花盛期)、11月上旬(二次盛花期末)呈依次递减变化,各秋发品种问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着。秋发牡丹的日均蒸腾速率以4月、10月、8月、11月呈依次递减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则以8月、4月、10月、11月依次递减。(2) 回归分析表明秋发牡丹春、秋叶片光合作用与光照、温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CO2及水分的消耗量均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其中光照及温度是影响牡丹光合作用的最重要因子,春季盛花期光补偿点(LCP)为22. 56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1401μmolm-2s-1,光照饱和光合速率(Pnmax-L)为11. 16μmolm-2s-1;二次盛花期LCP为15. 84μmolm-2s-1,LSP为1206. 5μmolm-2s-1, Pnmax-L为
肖前刚,刘天兵,严代碧,谢文娟[7](2000)在《天彭牡丹促花技术初研》文中研究说明对红丹兰、金腰楼、彭州紫等天彭牡丹实施温度、湿度、光照、化学促控、栽培技术等处理。结果表明 :红丹兰、金腰楼、彭州紫经过促花技术处理后 ,可在春节开花
二、天彭牡丹促花技术初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彭牡丹促花技术初研(论文提纲范文)
(1)遮荫对天彭牡丹花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牡丹的研究进展 |
2.1.1 牡丹的种质资源 |
2.1.2 牡丹的品种分类 |
2.1.3 牡丹的栽培种群 |
2.1.4 牡丹的花色研究进展 |
2.2 天彭牡丹的研究进展 |
2.3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
2.3.1 遮荫对植物生长环境小气候的影响 |
2.3.2 遮荫对植物的营养生长的影响 |
2.3.3 遮荫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 试验设计 |
4.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4.1.1 试验材料 |
4.1.2 遮荫处理 |
4.1.3 采样 |
4.2 试验地概况 |
4.3 试验测定内容与方法 |
4.3.1 花色素苷测定 |
4.3.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4.3.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4.3.4 PAL活性测定 |
4.3.5 PPO活性的测定 |
4.3.6 内源激素 |
4.4 数据分析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天彭牡丹花瓣内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 |
5.2 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5.3 PAL活性的变化 |
5.4 PPO活性的变化 |
5.5 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5.5.1 IAA含量的变化 |
5.5.2 GA_3含量的变化 |
5.5.3 ZT含量的变化 |
5.5.4 ABA含量的变化 |
5.5.5 乙烯释放量的变化 |
5.6 花色素苷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AL、PPO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7 内源激素与PAL、PPO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遮荫对天彭牡丹花色的影响 |
6.1.2 天彭牡丹花色素苷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PAL、PPO之间的关系 |
6.1.3 天彭牡丹内源激素和PAL、PPO之间的关系 |
6.1.4 最适光照环境的确定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天彭牡丹‘红丹兰’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天彭牡丹的研究现状 |
1.1.1 品种起源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生态学特性 |
1.1.4 主要园艺品种 |
1.1.5 花期调控 |
1.1.6 品种资源调查与评价 |
1.2 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
1.2.1 干旱胁迫的研究方法 |
1.2.2 植物抗早机理的研究 |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影响的研究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试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
3.3.1 形态生长及品质指标 |
3.3.2 光合特性 |
3.3.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3.4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形态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4.1.1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株高的影响 |
4.1.2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冠幅的影响 |
4.1.3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顶小叶面积的影响 |
4.1.4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叶柄长的影响 |
4.1.5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当年生枝长的影响 |
4.1.6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花朵大小的影响 |
4.1.7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花期的影响 |
4.1.8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
4.1.9 小结 |
4.2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1 干早胁迫对天彭牡丹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
4.2.2 干早胁迫对天彭牡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2.3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2.4 小结 |
4.3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抗性生理代谢的影响 |
4.3.1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4.3.2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渗透调节的影响 |
4.3.3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4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3.6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形态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5.2.2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 |
5.2.3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抗性生理代谢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遮荫对天彭牡丹形态分化和光合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牡丹的研究现状 |
2.1.1 牡丹的种质资源及品种分类研究 |
2.1.1.1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 |
2.1.1.2 牡丹栽培品种 |
2.1.1.3 牡丹的品种分类 |
2.1.2 牡丹的生态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
2.1.3 牡丹的园林应用 |
2.2 天彭牡丹的研究进展 |
2.3 遮荫效应的研究现状 |
2.3.1 遮荫的材料与形式 |
2.3.2 遮荫对冠层及土壤表层小气候的影响 |
2.3.3 遮荫对植物形态分化的影响 |
2.3.4 遮荫对植物光合特征的影响 |
3 研究目的意义 |
4 试验设计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地概况 |
4.3 试验设计 |
4.4 观测内容与方法 |
4.4.1 天彭牡丹形态分化指标的测定 |
4.4.2 天彭牡丹光合特征的测定 |
4.4.2.1 比叶重的测定 |
4.4.2.2 光介作用参数的测定 |
4.4.2.3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4.4.2.4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4.4.2.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4.4.2.6 花色素苷含量的测定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形态分化 |
5.1.1 生长指标 |
5.1.2 观赏特性 |
5.2 不同遮荫条件下天彭牡丹的光合特征 |
5.2.1 不同季节光合日变化特征 |
5.2.1.1 春季天彭牡丹光合作用的日变化特征 |
5.2.1.2 夏季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的日变化 |
5.2.2 不同遮荫条件下天彭牡丹的光合指标季节性变化 |
5.2.2.1 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的季节性变化 |
5.2.2.2 光合色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
5.2.3 不同遮荫条件下比叶重的季节性变化 |
5.2.4 不同遮荫条件下可溶性糖的季节性变化 |
5.2.5 不同遮荫条件下可溶性蛋白的季节性变化 |
6 结论 |
6.1 遮荫对天彭牡丹形态分化影响 |
6.2 遮荫对天彭牡丹光合特征的影响 |
6.2.1 不同季节天彭牡丹的光合日变化 |
6.2.2 不同遮荫条件下天彭牡丹的光合指标季节性变化 |
6.3 遮荫对天彭牡丹光合生理的影响 |
7 讨论 |
7.1 遮荫对天彭牡丹形态分化的影响 |
7.2 遮荫对天彭牡丹光合特征指标的影响 |
7.3 遮荫对天彭牡丹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7.4 夏季遮荫对天彭牡丹的综合影响 |
7.5 遮荫条件下的品种比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天彭牡丹‘彭州紫’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牡丹组植物资源分布与品种群分类 |
2.2 牡丹组植物在园林上的应用 |
2.3 牡丹组植物的传统繁殖方式 |
2.4 牡丹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 试验材料 |
4.2 技术路线 |
4.3 试验方法 |
4.3.1 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 |
4.3.2 对褐化的抑制研究 |
4.3.3 簇生芽诱导与增殖培养 |
4.3.4 壮苗与生根培养 |
4.3.5 炼苗与移栽 |
4.3.6 试验结果观测与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褐化抑制研究 |
5.1.1 取材时间对褐化的影响 |
5.1.2 暗培养对褐化的影响 |
5.1.3 活性炭对褐化的影响 |
5.1.4 维生素C对褐化的影响 |
5.1.5 硝酸银对褐化的影响 |
5.2 簇生芽诱导与增殖培养 |
5.3 壮苗与生根培养 |
5.4 炼苗与移栽 |
6 讨论 |
6.1 取材时间、暗培养及褐化抑制剂对褐化的影响 |
6.2 细胞分裂素对簇生芽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
6.3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基本培养基对生根的影响 |
6.4 炼苗与移栽基质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7 问题和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5)天彭牡丹品种资源调查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国牡丹种质资源 |
2.1.1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 |
2.1.2 牡丹栽培品种群 |
2.2 中国牡丹栽培历史 |
2.3 牡丹的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
2.4 对观赏植物资源的评价 |
2.4.1 评价方法 |
2.4.2 对牡丹品种资源的评价 |
2.5 天彭牡丹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4.1 天彭牡丹品种资源调查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范围及基本概况 |
4.1.3 调查内容 |
4.1.4 调查方法 |
4.1.5 品种形态记载标准 |
4.1.6 牡丹品种的命名原则 |
4.2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牡丹品种资源进行评价 |
4.2.1 研究内容 |
4.2.2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和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天彭牡丹品种资源调查 |
5.1.1 调查结果 |
5.1.2 天彭牡丹品种主要特征 |
5.1.3 天彭牡丹品种分类 |
5.2 天彭牡丹品种资源综合评价 |
5.2.1 评价过程 |
5.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
6 讨论 |
6.1 关于天彭牡丹品种资源 |
6.2 关于天彭牡丹品种资源评价 |
7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 |
图版 |
致谢 |
(6)秋发牡丹露地二次开花调控栽培及其开花生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牡丹花期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1.1.1 国内外牡丹花期调控历史与现状 |
1.1.2 牡丹花期调控与花芽分化 |
1.1.3 牡丹花期调控与品种的选择 |
1.1.4 牡丹花期调控与环境因子 |
1.1.5 牡丹花期调控与植物激素及化学物质 |
1.1.6 牡丹花期调控与栽培技术 |
1.1.7 小结 |
1.2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立项依据 |
1.2.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3 研究方法、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 |
2 秋发牡丹种质资源概况 |
2.1 调查地点与内容 |
2.2 调查结果 |
2.2.1 秋发牡丹品种调查 |
2.2.2 部分秋发牡丹品种形态特征及秋发特点 |
2.3 小结 |
3 秋发牡丹露地二次开花调控栽培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脱叶处理与秋发牡丹二次开花 |
3.2.2 GA_3对解除秋发牡丹二次开花的影响 |
3.2.3 二次开花最佳株龄的选择 |
3.2.4 牡丹二次开花适宜品种的选择 |
3.2.5 环境因子与二次成花的关系 |
3.3 讨论 |
3.3.1 脱叶与秋发牡丹二次开花的关系 |
3.3.2 不同化学脱叶剂对秋发牡丹二次开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3 GA_3与秋发牡丹二次开花的关系 |
3.3.4 品种与植株选择对二次开花的关系 |
3.4 小结 |
4 秋发牡丹光合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秋发牡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光合作用日变化 |
4.2.2 秋发牡丹不同脱叶处理二次开花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 |
4.2.3 秋发牡丹春、秋花期光合作用——光照响应曲线 |
4.2.4 秋发牡丹春秋花期光合作用——温度响应曲线 |
4.2.5 秋发牡丹光合作用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
4.3 讨论 |
4.3.1 秋发牡丹不同发育时期光合速率日变化对调控栽培的指导意义 |
4.3.2 影响秋发牡丹春、秋花期光合速率重要生理生态因子 |
4.4 小结 |
5 秋发牡丹二次开花生理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秋发牡丹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5.2.2 秋发牡丹蛋白质含量变化与分析 |
5.2.3 秋发牡丹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与分析 |
5.2.4 秋发牡丹苯甲酸、水杨酸、牡丹酚含量变化 |
5.3 讨论 |
5.3.1 内源激素对秋发牡丹二次开花的影响 |
5.3.2 蛋白质对秋发牡丹二次开花影响 |
5.3.3 碳水化合物对秋发牡丹二次开花的影响 |
5.3.4 苯甲酸、水杨酸及牡丹酚对秋发牡丹二次开花的影响 |
5.4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版 |
导师简介 |
研究生简介 |
致谢 |
四、天彭牡丹促花技术初研(论文参考文献)
- [1]遮荫对天彭牡丹花色的影响[D]. 周文雯.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2]天彭牡丹‘红丹兰’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D]. 王岑涅.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3]遮荫对天彭牡丹形态分化和光合特征的影响[D]. 孙雪.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4]天彭牡丹‘彭州紫’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罗忠科.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5]天彭牡丹品种资源调查及评价[D]. 曹洋.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1)
- [6]秋发牡丹露地二次开花调控栽培及其开花生理的研究[D]. 张秀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
- [7]天彭牡丹促花技术初研[J]. 肖前刚,刘天兵,严代碧,谢文娟. 四川林业科技,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