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存储方式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芳[1](2018)在《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媒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就必须大胆创新节目的后期编辑技术。只有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才能显着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从而有效吸引观众,获得更好的收视率和社会效益。
刘项[2](2016)在《鞍山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应用发展,鞍山电视台新闻制作有了新的变化,原有的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满足不了鞍山电视台新闻业务需要,呈现出繁琐复杂的新闻生产方式,阻碍了国家关于提倡电视台逐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文件化发展的精神。经过鞍山电视台新闻工作者近几年的总结与思考,充分考虑到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无工作流程,无辅助生产过程,安全系统不高,不适合当前新闻生产这一实际情况。为解决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阻滞新闻生产工作,鞍山电视台新闻制作人把广播电视技术与数字化、网络化与文件化技术结合起来,归纳出了一条快速、高效、以人为本的新闻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生产流程,提出了建设集上下载录像机、多轨录音机、数字切换台、带特效的编辑机、数字特技机、数字调音台等设备于一身的安全、稳定的新闻生产系统。在上述背景下,由电视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的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慢慢的成为鞍山电视台新闻生产的重要工具。在使用该系统一段时间以来,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较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快速新闻生产方面、节目质量方面、工作管理流程方面、系统安全稳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飞跃。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快速生产表现在协同生产和节目传输环节;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在节目质量方面表现在数字技术无衰减的应用;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工作管理流程方面表现在布置科学的上载—编目—粗编—精编—字幕—包装—下载—审片—修改—播出完整的科学管理工作;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系统安全、稳定方面表现在应用先进软硬件产品高效护航媒体数据与元数据,其多重的容错措施保证整个系统环节安全的运行着。现在,鞍山电视台的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新闻生产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单一的单机非线性编辑新闻生产模式,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这种生产模式以网络作为传输纽带,按照平台管理原则同意调配新闻资源,提高新闻生产环境下的采编播的工作效率。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使得新闻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新闻节目清晰度、声音质量有了较大提升,新闻节目更加绚丽耐看。通过前期、后期大量的实测研究、总结和比较,鞍山电视台建设的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用效果良好,运行高效稳定,节约了记者编辑宝贵时间。本文首先介绍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在新闻生产中无流程独立运行的各种状况,分析了鞍山电视台应用单机非线性编辑制作新闻的各种弊端,再介绍了鞍山电视台怎样建设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详细叙述引进新闻生产各个方面的工作流程,提出了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总体要求、技术特点、介绍了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实用特点。最后,提出了优化后的网络非线性编辑整体测试方案,提出并实际测试、相关的数据,得出结论。
刘阳梓[3](2015)在《苹果高清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数字媒体视频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广播电视方面从虚拟到数字化革新的过程。伴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非线性编辑技术成为了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技术,主要表现在数字视频音频技术的研究展示成果,并且因为它功能强大、编辑质量优异、装备集成度高、可以完成资源共享等其他优势,所以更多地应用在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方面。而随着图形图象处理、影视动画、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字视音频、多媒体传播、数字图书馆等行业的发展、数字视音频需求的加大,非线性编辑技术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前非线性编辑系统、新闻、广告的后期制作与宣传以及节目的播放起着重要作用。对许多有关文艺类的节目、新闻、广告的后期编辑及节目播出发挥着重要作用。Final CutPro是全球最着名的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之一,以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博得广泛拥护的喜爱,具有传统编辑软件无法比拟的特点。通过与其他软件相比更为完善地对影象、音像、动画、图片、图案、文字以及各种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制作、编制,能够产生很多超乎意料的影像特效的编制工作,通过它能够更进一步地走近数字影像世界,已行于国外各大电视台对节目的运作。而如今,国内也兴起了以Final Cut Pro为视频剪辑软件的风潮,几家省级电视台也逐渐将该编辑软件投入使用。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和比较,从技术和理论方面探索Final Cut Pro非线性编辑网络的优势和特点。本文首先对非线性编辑的概念、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以及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结合国内外上几大着名视频编辑软件的特点,并其与与Final Cut Pro进行对比,对Final Cut Pro的生存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优劣之处,从而确定该软件在国内各大电视台普遍应用的可行性。同时,本文还详细研究了Final Cut Pro苹果剪辑软件的操作过程、成片速度及其成果,为电视媒体后期制作的发展明确确定的可行方向。
田玉山[4](2013)在《基于非线性角度论档案储存中的编辑技术》文中认为本文通过介绍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一些基本介绍,并与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进行了比较,从而探寻了非线性系统中的编辑技术。
曲德生[5](2012)在《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升级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自90年代以来,随着视频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非线性编辑网络在全国各级电视台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随着电视台的不断发展和业务量的不断提升,原有的非线性编辑网已经逐渐不能满足节目制作的需求。很多电视台选择建立新的非线性编辑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本论文以潍坊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网升级为例,从原有非线性编辑网的情况分析入手,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原有的非线性编辑网进行升级与优化来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原有非线性编辑网的情况,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确定重点升级对象。接下来根据实际情况,在新网络中保留部分原有设备,增添服务器、中心存储和交换机等新设备,应对用户和工作站数量的增多。通过对原有非线性编辑网架构进行分析,结合潍坊电视台的实际需求,设计采用FC+以太的双网结构、NAS结构等网络架构,升级原有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并对光纤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满足需求。最后,对升级后的网络进行带宽测试和系统安全性测试,并对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升级优化后的非线性编辑网在实际应用中运行平稳,达到了预期效果,证明了本文中讨论的升级与优化方案是成功的。
袁宇[6](2012)在《AVCHD非线性编辑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浪潮,摄像机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的发展过程。2006年,索尼和松下联合推出了面向摄像机应用的高清视频新标准AVCHD,引领了摄像机高清视频格式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AVCHD推出时间较短,国内对它的研究很少,针对AVCHD标准的非线性编辑软件也不多。本设计的目的正是想系统的研究AVCHD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个AVCHD非线性编辑软件。本系统能在Mac平台上方便地进行AVCHD摄像机素材的导入,对素材进行合并、分割等简单的非线性编辑操作,预览AVCHD音视频数据,制作不同布局的AVCHD顶层菜单,并将AVCHD内容导出至蓝光光盘。本文将分别对各个模块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对编辑与刻录提出了一些优化或创新的设计方法。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对AVCHD标准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将AVCHD的数据划分为物理层与逻辑层,并详细的描述了每一层中的文件格式、功能与相互关系。然后基于AVCHD的架构,提出了采用“虚拟编辑”进行非线性编辑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在不修改底层M2TS流文件与Clip信息文件的情况下,在逻辑层简单快速的实现诸如合并、分割等操作。对于非线性编辑系统中重要的视频帧定位功能,不再使用传统的将素材转换为全I帧格式的方法,而是利用了Clip信息文件中的EPMap,从粗表、细表、帧三个层次实现了视频的帧定位,相比较于传统方法,它节省了转码的时间与空间。在描述将AVCHD素材导出到蓝光光盘的方法时,对蓝光文件系统UDF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蓝光刻录,引入了“刻录链表层”,它将用户层和光盘物理扇区进行隔离,使得用户层可以专注于文件系统的数据生成,而由刻录链表层集中对刻录进行优化,这不仅提升了刻录效率,还解决了一次写入式光盘的顺序写入问题。最后,本文对该AVCHD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的改进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吕卓亨[7](2011)在《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原理分析与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电视台节目制作传统上使用线性编辑系统,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电视技术领域的数字化革命,非线性编辑系统逐步进入电视台,在视频后期制作中逐渐成为主要手段,并正向平台化、网络化和宽带化发展。这标志着在电视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非线性编辑技术是一门新的综合性技术,一方面它以视频压缩硬件技术(视频卡)为依托,另一方面以编辑软件(非线性编辑软件)为综合平台,涵盖了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主要领域,包括视频技术、音频技术、数字存储技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使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在编辑工作得到体现。非线性编辑解决了线性编辑存在的缺点,简化了编辑流程,极大地丰富了编辑人员的创作手段。电脑硬件运算能力的提高,使得非线性编辑的功能非常强大。从字幕到电影、从图片到活动视频、从2D到3D等等,非线性编辑都能胜任。从而把制作人员从繁杂的搜寻镜头和修改工作中解脱出来,并给制作者以无限的艺术创造空间。非线性编辑给电视后期制作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它集采集、制作、播出与发布功能于一体,使电视制作直接与互联网相联从而极大第延伸了电视制作室的功能,赋予视频内容新的应用价值。在电视节目制作、管理和播放等方面,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其优越的性能、完善的功能以及方便的操作受到各级电视台编辑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认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应用。电视台里的技术革命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各台的技术方向如何取舍、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规模如何定位,这正是当下很多中小电视台烦恼的事情。目前国内中小电视台的节目生产量不大,因此使用大型网络的话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资源而造成浪费,但这类电视台又需要对传统的线性编辑设备向非编化、网络化进行转型升级,以达到集中管理、集中维护、资源共享和提高效率的目的。本文从非线性编辑的数字原理、工程需求、工程设计、技术规划和技术参数等方面比较完整勾画了构建一个非线性编辑系统项目的过程,并介绍依托此项目应用人员所摸索出的一些使用心得和管理经验,为各中小电视台和单位部门提供典型的范例。系统采用了目前国内外基于千兆以太网构架的诸多技术,形成紧密耦合的节目制作业务流程,提供了结构精减、成本适中、操作简便的部门级制作/播出工作集群,适合各级中小电视台和相关行业的部门参考。
孙林记,冒卫[8](2010)在《谈国内非编网的10年发展史》文中认为介绍了非编网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和相关的网络存储技术,总结了国内非编网10年来的发展之路。以FC-SAN作为中心存储系统的双网结构一直占据主流地位,FC-SAN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会是主流。随着iSCSI磁盘阵列I/O速率瓶颈被解决、万兆以太网的普及,IP-SAN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一新[9](2011)在《高清数字视频集群转码与双码流网络化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高清数字电视的普及和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Web2.0网络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数字多媒体,尤其是高清数字视频的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这和目前视频制作手段的不足存在着巨大矛盾,它对下一代视频制作环境提出了迫切需求。云计算的提出为下一代网络应用和大规模计算指出了发展方向。本文的研究基于国家863计划《分布式宽带业务制作系统环境的开发》课题背景,研究方向为在线节目制作领域的集群转码和面向广域网的在线非线性编辑业务服务端关键技术。本文首先基于课题整体架构完成了一套适用于转码业务和在线非线性编辑业务的服务端集群计算系统,随后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本集群计算系统的在线非线性编辑服务端系统。在非线性编辑的用户接入由局域网向广域网过渡、服务端实现由基于硬件板卡或单机软件向基于集群计算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制作信息的前后端同步和大规模集群中非编特效滤镜库的扩展等新难题。本文致力于在实现在线非线性编辑服务端集群化的过程中解决上述难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实现了《分布式宽带业务制作系统环境的开发》课题中面向转码业务和在线非编业务的集群计算系统,设计了适用于此集群计算系统的非编业务集群化服务端系统,设计了两个系统中各个子模块的运行原理和工作方式,并完成了其基于Windows平台C++语言的代码实现。2.提出了一种信令可执行性验证前置的集群计算系统应用层通信协议,在广域网计算集群功能可扩展性带来的信令不可执行情况下解决了任务的无意义等待问题。3.设计了一种基于XML封装的支持多视频图层和透明度通道的编辑决策表,解决了广域网的页面虚拟制作和服务端集群制作之间多样化编辑信息的同步问题。4.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链接库实现的可扩展非编特效滤镜库,设计了本系统的滤镜规范和接口,解决了大规模集群化工作节点中的非编滤镜不停机扩展问题。
刘天欣[10](2010)在《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设备选型分析》文中认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竞相开设了数字影像制作的相关专业,建设完善的数字影像制作实训环境是较好的实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以数码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为主的教学设备投入资金相对较高与现阶段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资金投入普遍偏低的矛盾,是制约各高职院校数字影像专业发展的瓶颈。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硬件资源的使用率,兼顾实用性、节俭性、兼容性、可持续发展性,真正发挥好硬件设施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正确的选型至关重要。本文从数字影像相关专业的设备需求入手,全面系统的分析数字影像系统硬件设备的性能、品牌、质量及不同型号的特点和教学适用性,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个案,总结选型原则和依据,为各高职院校科学合理的设备选型提供参考,以益于提高设备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逐渐建设完备的数字影像制作实训环境作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二、基于存储方式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存储方式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线性编辑系统 |
2 非线性编辑关键技术研究 |
2.1 视频压缩技术 |
2.2 共享存储技术 |
(2)鞍山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
第2章 电视台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 新闻非线性编辑单机缺失信息化管理程序 |
2.2 新闻非线性编辑单机制作的局限性 |
2.3 新闻单机化工作无量化考核审核功能 |
第3章 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升级方案设计 |
3.1 引入新闻网络化非线性编辑采编播管存管理程序 |
3.2 建立新闻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 |
3.3 引进新闻节目质量评价机制及工作量统计功能 |
第4章 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升级改造后的效果评价 |
4.1 新闻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变化评价 |
4.2 新闻工作人员业务量变化评价 |
4.3 单机化较网络化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应用方面变化评价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苹果高清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项目背景 |
1.3 项目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采取的研究方法 |
1.6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论文结构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Final Cut Pro非线性编辑技术 |
2.1 线性编辑的简介 |
2.2 非线性编辑的简介 |
2.3 非线性编辑与线性编辑的区别 |
2.4 非线性编辑在电视节目制作的应用与优势 |
2.4.1 非线性编辑在电视新闻制作的应用 |
2.4.2 非线性编辑在专题节目制作的应用 |
2.4.3 非线性编辑在电视广告制作的应用 |
2.5 苹果Final Cut Pro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应用 |
2.5.1 硬件平台 |
2.5.2 输入输出接口 |
2.5.3 软件处理能力 |
2.6 Final Cut Pro与其他视频编辑软件的对比 |
2.6.1 其他编辑软件介绍 |
2.6.2 Final Cut Pro与其他各编辑软件的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清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1.3 管理可行性分析 |
3.1.4 构建环境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2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与作用 |
3.4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3.4.1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3.4.2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
3.5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与实现 |
3.5.1 集群管理模块的实现 |
3.5.2 任务管理模块的实现 |
3.5.3 素材管理模块的实现 |
3.5.4 媒体编辑模块的实现 |
3.5.5 节目文稿模块的实现 |
3.5.6 转码系统模块的实现 |
3.5.7 存储下载模块的实现 |
3.5.8 网络管理系统 |
3.6 大洋与苹果两大系统的耦合 |
3.6.1 耦合的简单介绍 |
3.6.2 耦合后的功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清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的应用 |
4.1 架构分析 |
4.2 设备搭配 |
4.3 素材的管理 |
4.4 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4.4.1 软件型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发展 |
4.4.2 非线性编辑系统网络化发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4)基于非线性角度论档案储存中的编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媒体信息管理 |
二、非线性编辑系统与线性编辑系统在信息储存方面的比较 |
1.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储存和检索方式上体现的优越性。 |
2.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信息质量上体现的优越性。 |
三、媒体中经常使用的非线性编辑技术 |
1. 非线性编辑的压缩编码技术和系统。 |
2. 非线性编辑系统体系的存储方式构架。 |
(5)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升级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非线性编辑网络 |
1.1.2 网络存储技术 |
1.2 课题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原有各网络介绍 |
2.2 选取升级对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设备选型 |
3.1 服务器 |
3.2 中心存储 |
3.3 光纤交换机 |
3.4 以太网交换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指导原则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双网结构介绍 |
4.2.2 选用SAN+NAS结构 |
4.2.3 系统拓扑图 |
4.3 存储系统设计 |
4.3.1 FC存储技术 |
4.3.2 磁盘RAID技术 |
4.3.3 存储规划与备份设计 |
4.4 交换机优化配置 |
4.5 服务器优化配置 |
4.5.1 数据库服务器 |
4.5.2 MDC服务器 |
4.5.3 域控服务器 |
4.5.4 群集技术的应用 |
4.6 系统安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存储容量分析 |
5.2 带宽分析 |
5.3 系统安全性测试 |
5.4 系统故障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附录 |
附录1 盘阵性能测试结果 |
附录2 系统IP地址分配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AVCHD非线性编辑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例索引 |
表例索引 |
缩略语 |
第1章 绪论 |
1.1 摄像机的历史发展 |
1.1.1 模拟摄像机 |
1.1.2 数字摄像机 |
1.2 非线性编辑 |
1.3 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2章 技术基础 |
2.1 AVCHD 目录结构 |
2.2 AVCHD 数据的分层模型 |
2.3 AVCHD 文件 |
2.3.1 M2TS 文件 |
2.3.2 Clip 信息文件 |
2.3.3 PlayList 文件 |
2.3.4 MovieObject 文件 |
2.3.5 索引文件 |
2.3.6 缩略图文件 |
2.4 AVCHD 菜单结构 |
2.4.1 菜单位图流的结构 |
2.4.2 菜单位图编辑单元 |
2.4.3 调色板单元与数据单元 |
2.4.4 菜单位图流的其他信息 |
2.4.5 复用 |
2.5 UDF 文件系统组织结构 |
2.5.1 UDF 概述 |
2.5.2 相关术语 |
2.5.3 序列及相关描述符 |
2.5.4 目录文件相关描述符 |
2.5.5 UDF 结构示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模块与功能 |
3.2 AVCHD 解析与生成的程序实现 |
3.3 素材简单编辑的程序实现 |
3.3.1 素材的简单编辑 |
3.3.2 选择素材生成新的AVCHD 节目 |
3.4 菜单制作的程序实现 |
3.4.1 流程 |
3.4.2 视频流制作 |
3.4.3 菜单位图流制作 |
3.4.4 复用与其他文件生成 |
3.4.5 用户界面 |
3.5 导出素材到蓝光光盘的程序实现 |
3.5.1 UDF 格式化操作 |
3.5.2 文件目录的添加操作 |
3.5.3 文件目录的删除操作 |
3.5.4 刻录AVCHD 内容至光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虚拟编辑方法的素材编辑 |
4.1 传统的素材编辑方法 |
4.2 虚拟编辑 |
4.2.1 实PlayList 和虚PlayList |
4.2.2 虚拟编辑原理 |
4.3 基于EPMap 而优化的视频帧定位 |
4.4 AVCHD 素材合并 |
4.4.1 合并方法 |
4.5 AVCHD 素材分割 |
4.6 AVCHD 素材删除 |
4.7 虚拟编辑后素材的播放 |
4.8 实验测试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AVCHD 光盘导出的实现与优化 |
5.1 蓝光光盘刻录性能的研究 |
5.2 刻录链表 |
5.2.1 刻录分层结构 |
5.2.2 刻录链表的软件设计 |
5.3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原理分析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非线性编辑的历史 |
1.2 非线性编辑在我国的现状 |
1.3 非线性编辑的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 |
1.5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非线性编辑的概念和视音频数字基础 |
2.1 非线性编辑的概念 |
2.1.1 非线性编辑的诞生背景 |
2.1.2 传统的线性编辑 |
2.1.3 非线性编辑 |
2.1.4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 |
2.1.5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 |
2.2 非线性编辑中的视频和音频数字技术 |
2.2.1 非线性编辑的视频编码格式 |
2.2.2 非线性编辑的视频接口 |
2.2.3 非线性编辑的视频文件格式 |
2.2.4 非线性编辑的音频编码技术 |
2.2.5 非线性编辑中的音频接口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构建 |
3.1 前期规划 |
3.1.1 工程系统规划 |
3.1.2 工程基础和功能 |
3.1.3 工程技术规划 |
3.2 一体化网络的结构和流程 |
3.2.1 播出子网络 |
3.2.2 制作子网络 |
3.2.3 文稿子网络 |
3.2.4 网络的设备和参数 |
3.2.5 非线性编辑工作流程 |
3.2.6 非线性编辑日常应用的一个实例 |
3.3 网络的远程扩展 |
3.3.1 镇站远程网 |
3.3.2 镇站的子采编系统 |
3.3.3 网络总体结构示意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线性编辑网络的使用和管理 |
4.1 如何突出项目的特色 |
4.1.1 播出形式的选择 |
4.1.2 拓展网络功能 |
4.2 使用技巧总结 |
4.2.1 视频格式的转换方法 |
4.2.2 设备配搭 |
4.2.3 服务器的管理 |
4.2.4 素材的管理 |
4.3 非线性编辑网络的管理和安全性维护 |
4.3.1 人员管理 |
4.3.2 技术管理 |
4.4 非线性编辑网络的优缺点 |
4.4.1 优点 |
4.4.2 需要改进的方面 |
4.4.3 今后设备选型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缩写与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 2 非线性编辑系统术语解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8)谈国内非编网的10年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划时代的第一代非编网 |
3 过渡型的第二代非线性编辑网络 |
4 变革型的第三代非线性编辑网络 |
5 总结 |
(9)高清数字视频集群转码与双码流网络化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研究背景 |
1.2.1 数字电视. |
1.2.2 WE82.0 网络 |
1.2.3 云计算 |
1.2.4 《分布式宽带业务制作协同环境的开发》课题 |
1.3 论文研究任务 |
1.4 论文研究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视频节目制作和集群计算技术基础 |
2.1 节目制作技术基础 |
2.1.1 节目编辑制作技术的发展 |
2.1.2 非线性编辑的关键要素和编辑决策表 |
2.2 集群化制作技术基础 |
2.2.1 集群计算技术 |
2.2.2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2.2.3 集群化制作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在线制作的集群计算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面向在线制作的集群计算系统概况 |
3.1.1 面向在线制作的集群计算系统架构 |
3.1.2 面向在线制作的集群计算系统工作流程 |
3.2 集群任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3.2.1 集群任务管理系统概述 |
3.2.2 集群任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3.2.3 任务优先级管理 |
3.3 集群计算节点设计与实现 |
3.3.1 集群计算节点功能概述 |
3.3.2 集群计算节点的设计和实现 |
3.4 信令传输系统 |
3.4.1 基于XML 的信令内容设计 |
3.4.2 基于TCP 连接的可执行判断前置信令传输方式 |
3.5 系统测试 |
3.5.1 任务管理系统处理能力测试 |
3.5.2 工作节点处理能力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集群计算的在线非编系统服务端设计 |
4.1 面向广域网的非线性编辑概述 |
4.2 非编系统集群化服务端的架构与内部实现 |
4.2.1 非编服务端系统运行环境 |
4.2.2 服务端非线性编辑库架构 |
4.2.3 滤镜插件的设计 |
4.2.4 编辑决策表的设计和时间线控制 |
4.3 系统测试 |
4.3.1 单机非编测试 |
4.3.2 集群非编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系统扩展与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设备选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现状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方法 |
五、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建设现状 |
一、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发展背景 |
二、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
第二节 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实训环境建设现状 |
一、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实训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
二、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实训环境建设的瓶颈 |
三、数字影像制作设备的不断更新对实训环境建设的影响 |
第三章 数字影像前期制作设备选型分析 |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对于前期设备的需求 |
一、数字影像前期制作设备概述 |
二、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对于数码摄像机需求分析 |
第二节 数码摄像机的选型 |
一、数码摄像机的选型原则 |
二、数码摄像机的选型依据 |
三、数码摄像机选用个案分析 |
第三节 数码摄像机的发展趋势及对选型的影响 |
第四章 数字影像制作后期设备选型分析 |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对于后期设备的需求 |
一、数字影像制作后期设备概述 |
二、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对于非线性编辑系统需求分析 |
第二节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选型 |
一、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选型原则 |
二、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选型依据 |
三、非线性编辑系统选用个案分析 |
第三节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对选型的影响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基于存储方式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技术研究[J]. 李永芳. 科技传播, 2018(23)
- [2]鞍山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改进研究[D]. 刘项. 吉林大学, 2016(09)
- [3]苹果高清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 刘阳梓.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5)
- [4]基于非线性角度论档案储存中的编辑技术[J]. 田玉山. 兰台世界, 2013(23)
- [5]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升级与优化[D]. 曲德生. 山东大学, 2012(02)
- [6]AVCHD非线性编辑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袁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7]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原理分析与构建[D]. 吕卓亨.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8]谈国内非编网的10年发展史[J]. 孙林记,冒卫. 电视技术, 2010(12)
- [9]高清数字视频集群转码与双码流网络化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一新.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高职院校数字影像制作相关专业设备选型分析[D]. 刘天欣. 南京艺术学院,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