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动态观”

论“科技动态观”

一、试论“科学技术动力观”(论文文献综述)

赖婷婷[1](2020)在《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19世纪是科技取得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恩格斯对科技的本质以及科技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着作中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研究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能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重要的文本依据和理论遵循。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以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梳理了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形成、丰富、拓展过程,在文本解读中归纳和阐释了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当代价值予以分析。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生产、军事、教育、道德与科学技术的辩证统一构成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主体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生产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军事从根本上是为经济服务,军事技术作为爆发性的动力直接影响武器装备、军队内部组织、作战方式方法;科技与教育交融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劳动和教育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加速道德败坏,共产主义社会是消除科技异化现象、使道德正向发展的现实道路。因此,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军事技术、技术教育、伦理道德的关联不是最终目的,透过他们之间的互动来关注科技对实现人的解放、社会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作用才是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最终诉求。毋庸置疑,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以及用以指导现实的科技发展。在当今时代,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科技的战略支撑,更需要理论的指导。从文本解读中探析恩格斯对科技动力问题的辩证思考,不断挖掘科技作为生产力的巨大能量,能为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魏嘉琪[2](2020)在《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伴随知识经济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当代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影响着世界格局的重要变化。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无声”地渗透进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让原本以经济等硬实力的阵地逐渐转向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较量。立足新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动力观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研究,立足于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文化力量的基本理论,具体阐释了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观点如下:民族精神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深厚力量,时代精神是引领发展的基本理论,理想信念是凝心聚力的文化纽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政治安全、舆论安全、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核动力”,人文素质的提升力,综合国力的内蕴力;文学艺术是激发审美愿望和创造热情、培养高尚情操和净化心灵、传承民族精神和铸造灵魂的力量;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传承的文化基因,是规范社会道德的日常力量,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纽带。当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同向共振,社会秩序才能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文化环境才能更加呈现欣欣向荣的样貌。当前,全球文化日益交融,文化象征着一个社会的智慧。在分析文化动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基础上,通过对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把握,构建了提升文化动力的实践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机制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规制力、感召力,通过改变传统说教的单向传播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教育培训提高传播者素质,以创新传播内容优化表达方式,通过整合媒体资源丰富传播方式,注重受众层次以提高传播针对性,多角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形象,打造优势话语体系,加强对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通过打造新时代科技人才队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科技保障机制提升科学技术的融合创新能力;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与社会主义服务,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以“精品论”为文艺创作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效统一”,提升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张国启,刘亚敏[3](2018)在《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改革创新动力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改革创新动力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提出并不断得以完善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它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阐释社会发展;坚持以改革为直接动力、创新为第一动力推动社会发展;强调改革创新动力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合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改革创新动力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改革创新动力观的思想精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王凤双[4](2018)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鲜明特色,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角研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的阶级性、实践性、指导性和时代性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动力之源。文章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为指导,探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俞伟[5](2018)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习近平提出来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回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体动力、精神动力、现实性动力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观。其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统揽新时代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中国梦”一方面憧憬美好未来,另一方面汇聚人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目标引导和精神动员的作用,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集中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动力新的内涵,而且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有机整合,为改革动力保驾护航;五大发展理念不仅突出强调了创新和开放两个动力的重要性,而且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发展着力点,实际上是强化了动力机制运行应有的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诠释了全球化时代对外开放动力的新内涵,而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视角重新解释了生产力扩张可以实现双赢的新路径,从根本上否定了生产力扩张与殖民侵略之间的必然性,为马克思主义动力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战略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观中的发展战略动力,也就是现实性动力。

柴国娜[6](2017)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动力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人们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动力之一。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重视文化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动力观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力量的基本理论,具体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观点如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推动无产阶级实践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想支撑。共产主义信仰作为共产党人的永恒信念和精神支撑,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胜利的精神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支柱,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赢得伟业的精神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是增强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孕育精神之花的重要领域,但也是具有双重效应的力量。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愿望和创造热情,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和滋养人们的心灵,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引领风尚和鼓舞奉献。在分析文化动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构建了提升文化动力的具体路径,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巩固文化阵地。通过社会教育、舆论引导和文化创新增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战略,提升科技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科技建设培养所需人才,同时也要消除科技悖论,降低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科技造福人类的功能。三是重视文学艺术的创作,文艺作品是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主体性、价值性和时代性原则,进一步促进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田丽[7](2015)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它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找到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就找到了开启社会发展迷宫的钥匙。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巨人”的肩上,经过艰难的求索,在纷繁多变的人类社会中,找到了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在经过无数学者的解读后,出现了“破碎化”、“丛林化”、教条化以及曲解化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真精神。为了克服种种失真现象,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文本,结合历史条件,还原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本真面貌。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为主题,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文本,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形成、内涵和特征、主要内容和动力机制,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本文的总体逻辑线索如下:从哪里来(追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形成阶段)本质特征(探析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主要内容)怎么样(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机制)怎么办(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解析现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离开历史,思想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首先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发展阶段和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经历了提出、完善和成熟三个发展阶段。在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形成的不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都吸收、借鉴了以往“巨人”的思想精髓。本文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读书笔记、他们所接触过的理论家以及所读过的着作,溯本求源,挖掘了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理论来源。通过详尽的考察,本文发现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爱尔维修的利益观、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和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思想等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理论来源。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在回答了“从哪里来”的问题后,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内涵和特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境中,本文对“动力”、“社会发展动力”的内涵进行了文本考证,认为社会发展动力就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能够促进社会产生、运动、进步的动因和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的思想。沿着马克思、恩格斯探索社会发展动力的思维逻辑路线,本文发现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是由主体动力、生产力根本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动力三部分组成,三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基本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各个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社会发展动力具有主客体相统一性、系统性和历史性三个特征。在考察历史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逐渐走向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深处”,具体分析了它的主要内容。首先,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需要、利益、意识、人民群众都属于主体动力的范畴,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工具、科学技术都属于生产力动力的范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最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是基本矛盾动力在现实社会中的直接体现,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内部各动力所构成的“合力”结果就是社会发展。经过系统化的分析,层层剥离,本文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包含三个动力机制,即需要与生产之间的互动机制、生产力内部的渗透机制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机制。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条由需要、生产、新需要、再生产所组成的运行机制,它们之间螺旋式的扩大运动,奠定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实体性要素与非实体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由各要素所组成的渗透机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内部各要素之间一环扣着一环,形成了一个矛盾运行机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解释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针对现今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为构建“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面对人的自主创造能力较低的现状,必须从需要和利益方面激发主体动力;面对生产力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必须从科教方面增强生产力动力;面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不协调的困境,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基本动力机制内部的良性运行,构建中国社会发展的合力机制。

孟宪平[8](2015)在《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及其谱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是在分析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世界的现实场景和人类社会的存在背景构成这种文化动力观的叙事空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其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思想指向是人的解放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随着理论的延伸和扩充,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思想谱系,它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较为全面的检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有很多语言转换,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被赋予创新性内容。

何榕[9](2014)在《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比较》文中指出文学创作,是人类具有的一种独特生命活动方式,是高级精神领域活动的美好显现,是人类创新的审美过程。无数的文学创作者以自身独特的眼光和思维,给予文学作品生机与活力,创作动力则是驱使作家进行创作,探索文学创作奥秘最原始的动力。文艺创作动力作为文艺活动发生的肇始,是灵活、多维且丰富的,是多种力的合力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驱动力,促使作家产生创作欲望,形成创作动机,从而投入到文学写作当中。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类复杂创作活动之一,创作活动的发生看似神秘,实则存在一定的规律。纵观中西文艺理论发展进程,对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探索几乎从未停止过,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虽然中西文化背景、政治体制、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但在文艺创作动力观上存在相似之处,肯定了共同的动力因素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认识中西文艺理论发展脉络,探究文艺创作动力观的多样性,揭示中西文艺动力观的相通之处,分析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存在的差异,探寻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本文从创作动力观入手,以文艺创作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和人文研究法,对中西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文艺创作动力观进行梳理和整合,探究不同因素在创作中所起的驱动作用,发现中西文艺创作理论相同的动力因素以及存在的差异;以“发愤着书”和“本能升华”为代表,深入剖析两者的成因、内涵、或特点,指出这两个文艺创作动力观各自在中西文论发展史上的地位;从三个主要方面探究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存在的相通之处,以期对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有进一步认识。通过对“发愤着书”与本能升华的深入剖析以及对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比较,可以对中西文艺理论发展进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解读中西文学作品和中西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当代文化体系的建构有积极作用;本文将文艺创作动力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释,可以将文学创作与中西社会文化环境更好的融合起来,进而充分发挥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

云付平[10](2014)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观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力量的研究,开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论先河。他们认识文化力量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提供了研究文化问题的全新视角;他们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文化教育等的力量的阐释方式,提供了研究文化力量的方法;他们对文化力量的特征及作用机理的分析,为在现实社会中发挥文化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线索。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化力量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文化对经济的依赖以及文化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马克思曾把“精神的动力”描绘成“动力后面的动力”,恩格斯依据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判断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历程,得出了文明是整个社会进步标志的结论。文化是物质生产方式影响下的人类思想之花,文化动力不是虚幻的意识之流,而是生产方式决定下的社会现实。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联系的观点考察了文化力量,揭示了资本与文化的联系、劳动与文化的联系以及技术进步与文化的联系。他们运用发展的观点考察和追寻文化发展的脚步,而不是“看到表面上的尘埃,就狂妄地把这层尘埃说成是神秘莫测的重要的东西”。文化力量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反映和映射出来的。但是,文化的力量具有二象性,先进文化的推动力与落后文化的阻滞力明显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力量的认识不同于以往旧哲学家们的理解,他们从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出发,分析了意识形态的话语力量和政治引领功能。意识形态的力量表达是有条件的,这需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社会实际中。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中最显着的力量,它不仅造就现代大工业,也培养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科学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变革,加强了社会联系和世界历史性交往,也使社会发展的辩证唯物性质进一步显露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负而影响也会显露出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价值体系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不同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不相同,它由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并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价值观念是主流价值观。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使人向人自身和社会的人复归,为人的全而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教育是培育和展示文化力量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同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强调教育在生产劳动能力、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等方面的作用,强调教育对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看来,文化教育与社会的未来走向一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关于文化力量的作用机理和表达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动力是在经济、政治、社会的注目下发生的。文化不是自变量,文化力量的表达是一个整体过程,尽管个人的文化素质也在社会中起着作用,文化力量的大小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并不以单个人的成就或水平为标志,它在整体上是从属于全社会的。同样的文化属性在不同的社会中或者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对社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文化力量呈现出复杂的变化状态。文化的内蕴力在于对实际问题的把握状况,在于对问题本质的理解程度。文化越是接近事物本质,越能体现事物的本原,其力量影响就会越大,特别是当一种文化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人民的生活实践密切关联时,其作用力会更加显着。在现实社会中,文化力量的表达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推动,“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每一种文化形式,都不过是群众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或思想表达;文化力量的表达离不开物质经济的推动,先进的思想观念、文化资源与文化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助推力,在每一个社会中处于文化核心层面的文化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文化的力量的表达离不开政治的推动,国家制度对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政治变革中,无产阶级文化的动力不是表现为厚厚的书本,而是大量的贴近生活的材料。历史的脚步虽已远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思想并没有因岁月流逝而变得陈腐,未因历史尘封而失去生命力,也未因苏联文化建设中的失误而减损其思想魅力,更没有因西方马克思主文不同的思想争议而失去光辉。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思想是一定时期的产物,但其奠基作用和指导意义不容置疑,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义化动力论谱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自觉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表达。

二、试论“科学技术动力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科学技术动力观”(论文提纲范文)

(1)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18-19 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
        (二)社会文化思潮的涌现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
    二、从经典着作中探究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形成阶段
        (二)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丰富阶段
        (三)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拓展阶段
第二章 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生产是科技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
        (一)科学的发生、发展自始由生产决定
        (二)科技进步对生产的巨大反推力
        (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关于科技与军事互动的思想
        (一)武器装备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
        (二)科技发展带来军队内部组织的改变
        (三)科技进步引起作战方式和方法的根本性变革
    三、关于科技与教育交融的思想
        (一)阶级社会的大学培养的技术人才带有“工具性”
        (二)技术教育将促进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四、关于科技与道德辩证统一的思想
        (一)道德进步的过程是曲折的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胜利以道德败坏为代价
        (三)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规范
第三章 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当代价值
    一、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理论价值
        (一)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辩证认识
        (二)科学预见科学技术与社会诸因素的关联
        (三)指明科学技术服务于全人类的价值取向
    二、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二)有利于强化道德责任意识
        (三)有利于推动军民融合战略的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文化动力观的含义及特征
        (一)文化动力观的相关理论
        (二)文化动力观的特征
    二、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生成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力量的叙述
        (二)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力量的认识
        (三)文化力量的别样表达
第二章 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基本内容
    一、精神动力观
        (一)民族精神的内蕴力
        (二)时代精神的引领力
        (三)理想信念的凝聚力
    二、意识形态动力观
        (一)维护政治安全的重要力量
        (二)维护舆论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科学技术动力观
        (一)社会发展的“核动力”
        (二)人文素质的提升力
        (三)综合国力的表达力
    四、文学艺术动力观
        (一)激发审美愿望和创造热情的力量
        (二)培养高尚情操和净化心灵的力量
        (三)传承民族精神和铸造灵魂的力量
        (四)关照社会现实和引领风尚的力量
    五、传统文化动力观
        (一)推动社会传承的文化基因
        (二)规范社会道德的日常力量
        (三)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纽带
第三章 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一)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
        (二)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规制力
        (三)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传播者素质
        (二)创新传播内容,优化表达方式
        (三)整合媒体资源,丰富传播方式
        (四)注重受众层次,提高传播针对性
    三、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一)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形象
        (二)抢占舆论阵地,拓宽话语平台
        (三)加强对外传播,促进文化认同
    四、增强科学技术的融合创新能力
        (一)重视人才开发利用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健全科技保障机制
    五、提高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一)坚持为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二)坚持以“精品论”为依托的文艺创作原则
        (三)坚持文艺建设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原则
        (四)坚持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效统一的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阐释
    (一)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内涵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三)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 国际思想领域斗争与国内主要矛盾转变的挑战
    (二)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甚微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脱离实践性
    (四) 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为指导,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
    (一)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革命性和阶级性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1. 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 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2.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实现贡献与索取的合理兼顾。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实现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协同发展。
    (二)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包容性和多样性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改革
    (三)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实践性和科学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
    (四)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时效性和超越性引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观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二、列宁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一、毛泽东矛盾动力论
        二、邓小平改革动力论
        三、江泽民创新动力论
        四、胡锦涛和谐动力论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本质与特征
        一、一脉相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二、彰显了自身体系的科学性
        三、始终坚持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观的生成环境
    第一节 国际环境
        一、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对中国经济的助力作用减弱
        二、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中国争夺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国内环境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期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动力
        三、精神文化价值认同缺失: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信念追求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根本动力:新时代主要矛盾
    第二节 主体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节 精神动力:以“中国梦”为精神统领
    第四节 现实性动力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五大发展理念
        三、“一带一路”战略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观的鲜明特色
    第一节 实行改革与创新双轨驱动
        一、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二节 强调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五大发展理念
    第三节 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有机统一
    第四节 注重物质生产与精神牵引的协同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观的创新价值
    第一节 理论价值
        一、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理论推向新的高度
    第二节 现实意义
        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迈进新时代
        二、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三、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共产党文化动力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评价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文化动力观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文化动力观的基本概念
        一、文化内涵
        二、文化动力观的含义
        三、文化动力观的特征
    第二节 文化动力观的基本理论
        一、意识形态力量的政治引领作用
        二、精神信仰力量的行为导向作用
        三、科学技术力量的社会推动作用
        四、文学艺术力量的思想鼓舞作用
    第三节 文化动力观的实践要素
        一、社会主体的文化活动
        二、经济生活的文化引领
        三、政治生活的文化推动
        四、社会交往的文化协调
        五、教育活动的文化传播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动力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
        一、无产阶级实践的思想指南
        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支撑
    第二节 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武器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
        三、改革开放中的精神动力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力量
        一、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二、孕育精神之花的重要领域
        三、具有双重效应的力量
    第四节 文学艺术的力量
        一、激发审美愿望和创造热情
        二、凝聚和激励革命斗志
        三、净化心灵和养成高尚情操
        四、引领风尚和鼓舞奉献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动力观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社会教育
        二、重视舆论引导
        三、推动文化创新
        四、健全法律法规
    第二节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战略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重视人才资源开发
        三、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第三节 进一步促进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一、坚持文艺创作的主体性原则
        二、重视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
        三、把握文艺创作的时代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提出
        一、莱茵报时期对物质利益的关注
        二、唯物史观视角的思索
        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初步阐述
    第二节 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完善
        一、纲领中的体现
        二、革命中的检验
        三、思想的完善
    第三节 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成熟
        一、思想的综合阐述
        二、合力思想的提出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第一节 动力与社会发展动力
        一、“动力”的词考
        二、“社会发展动力”的文本考证
    第二节 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内涵
        一、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二、生产力根本动力
        三、社会基本矛盾动力
        四、三大动力之间辩证关系
    第三节 社会发展动力的主要特征
        一、主客体统一性
        二、系统性
        三、历史性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一、需要和利益是社会主体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因
        二、意识是社会主体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动力”
        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
        三、社会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需要与生产的互动机制
        一、需要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二节 生产力内部的渗透机制
        一、实体性要素之间的互动机理
        二、实体性要素与非实体性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内部的运行机制
        一、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三者的互动
        二、经济基础、利益、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
        三、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重视正当需要和利益
        一、需要的现状及调整
        二、利益冲突及协调
    第二节 重注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困境
        二、加快科技的创新及转化
    第三节 在改革中构建社会发展的合力机制
        一、实现社会基本动力机制的内部平衡
        二、构建社会发展的合力机制
结语 走向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深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8)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及其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谱系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原初话语和叙事特征
    (一)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基础
    (二) 生活世界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环境
    (三)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向度
    (四)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线索
谱系之二: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文化动力观的表达方式
    (一) 话语特征的延续和变迁
    (二) 文化革命语境中的社会主体
    (三) 两种倾向的意识形态话语及影响
    (四) 话语蜕变和文化力量畸变的原因
谱系之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动力观的解构与建构
    (一) 唯物论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
    (二) 信息技术力量和文化工业力量的表达
    (三) 匿名权威话语中的虚拟文化力量表达
    (四) 对经典文本解析中的文化力量表达
谱系之四: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及其表达
    (一) 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叙事中表达文化力量
    (二) 在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语境中表达文化力量
    (三) 在增强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中构建话语认同

(9)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动力观
    第一节 不同时期文艺创作动力观
        一、 先秦时期
        二、 两汉时期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 唐宋时期
        五、 明清时期
    第二节 现当代文艺创作动力观
    第三节 “发愤着书”成因及内涵
        一、 “发愤着书”成因
        二、 “发愤着书”内涵阐释
第二章 西方文艺创作动力观
    第一节 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探索
        一、 古典文论期
        二、 近代文论期
        三、 现代文论期
    第二节 弗洛伊德“本能升华”说
        一、 性力—本能学说的核心
        二、 俄狄浦斯情结
        三、 作家创作与“白日梦”
        四、 本能升华
第三章 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相通性
    第一节 缺失性体验
    第二节 意作为心理动力
    第三节 情感内驱力
第四章 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差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文化动力的立场和视角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文化动力的立场
        一、以唯物史观为基石考察文化现象和文化进程
        二、以无产阶级利益为出发点分析文化事实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阐释文化动力的视角
        一、在历史视角中阐释文化动力
        二、在实践视角中阐释文化动力
        三、在批判视角中阐释文化动力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力量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
        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重要力量
        三、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思想支撑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力量
        一、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变迁的强大力量
        二、科学技术是推动思想解放的精神武器
        三、科学技术也是具有负面效应的力量
    第三节 文化教育的力量
        一、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二、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三、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驱动力
        四、无产阶级文化教育以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人为目标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动力表达方式的分析
    第一节 文化动力通过社会主体的实践表现出来
        一、社会主体是文化动力的实践者
        二、社会实践是文化动力的基本路径
        三、文化动力通过社会主体的实践不断深化
    第二节 文化动力是通过经济活动的主导表现出来的
        一、经济提升文化动力
        二、文化助推经济发展
        三、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动态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三节 文化动力是通过政治生活的引领表现出来的
        一、政治生活影响文化动力的性质和方向
        二、文化影响政治变革的内容和形式
        三、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社会变迁的复杂性
    第四节 文化动力是通过社会日常交往的协调表现出来的
        一、社会交往影响文化动力作用的实现
        二、文化反映并推动社会交往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历史地位
        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视角中文化动力研究的先河
        二、为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三、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局限性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启示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的文化生产力
        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表达力
        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试论“科学技术动力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格斯科技发展动力观研究[D]. 赖婷婷. 广西大学, 2020(08)
  • [2]习近平文化动力观研究[D]. 魏嘉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改革创新动力观[J]. 张国启,刘亚敏. 红色文化学刊, 2018(04)
  • [4]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 王凤双. 经济师, 2018(07)
  •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力观研究[D]. 俞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6]中国共产党文化动力观研究[D]. 柴国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7]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研究[D]. 田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 [8]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观的话语叙事及其谱系[J]. 孟宪平. 社会科学研究, 2015(03)
  • [9]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比较[D]. 何榕. 青海师范大学, 2014(02)
  • [10]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动力观研究[D]. 云付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论“科技动态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