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改性石油树脂作增粘剂制EVA热熔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丹阳[1](2020)在《石油树脂热分解特性及加氢单元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石油树脂是一种优良的热塑性聚合物,广泛应用于橡胶、热熔压敏胶、涂料、油墨等领域。石油树脂包括双环戊二烯(DCPD)石油树脂、C5石油树脂、C9石油树脂和氢化改性石油树脂等,是重要的石油深加工产品。虽然石油树脂有着广泛的用途,但石油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生产安全评价数据十分匮乏,有关石油树脂热分解特性和加工工艺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完善石油树脂加工的基础理论,本文对石油树脂热分解特性、热分解生成的烯烃和炔烃等小分子易燃易爆产物及其加氢单元安全评价开展了研究。采用热重分析技术(TGA)与微分热重法(DTG)研究DCPD石油树脂/氢化DCPD石油树脂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特性;使用热重-质谱联用技术(TG-MS)实时动态跟踪DCPD/氢化DCPD石油树脂的热分解过程和热分解气相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探讨石油树脂的热分解机理;应用微分等转化率法(Starink法)进行DCPD石油树脂及氢化DCPD石油树脂在氮气中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DCPD石油树脂和氢化DCPD石油树脂的热分解都含有两个阶段,多步反应在热分解过程中同时发生;DCPD石油树脂受到分子中活性双键的影响,热分解温度较低、失重速率较快;当环境达到一定的温度时,还会发生二次聚合,导致石油树脂微观结构-向大分子交联结构转变。氢化DCPD石油树脂的热分解特征温度较DCPD石油树脂有所延后,表现出更优异的热稳定性,且在低温段无二次聚合反应发生,保持稳定的分子结构;DCPD石油树脂热分解气相产物为环戊二烯及其低聚物,在热分解中主要发生解聚反应;氢化DCPD石油树脂热分解产物为小分子烯烃和炔烃,热分解过程为开环和脱氢反应;DCPD石油树脂和氢化DCPD石油树脂的热分解活化能均随反应进行变化较大,说明在热分解过程中存在复杂多样的化学反应。DCPD石油树脂的热分解活化能为79.42-236.26 k J·mol-1,氢化DCPD石油树脂的热分解活化能为67.20-217.22 k J·mol-1。采用TGA与DTG技术研究C5石油树脂与氢化C5石油树脂的热分解特性;使用热重-质谱联用(TG-MS)技术实时动态跟踪C5氢化C5石油树脂的热分解过程;应用微分等转化率法(Starink法)进行C5/氢化C5石油树脂热分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C5/氢化C5石油树脂均具有两段热分解过程,石油树脂中低聚物在低温段热分解,高聚物的分解则需要更高的温度;加氢改性的氢化C5石油树脂较C5石油树脂具有更优异的热稳定性,在分子量远低于C5石油树脂的情况下,热分解速率峰值温度仍较C5石油树脂延后约50℃。C5石油树脂与氢化C5石油树脂热分解产物均为脂肪族戊二烯与小分子烯烃、炔烃,两种石油树脂在热分解过程中均发生断链与脱氢反应;氢化C5石油树脂的气相产物释放速率的峰值温度较C5石油树脂明显延后,说明氢化C5石油树脂在高温下分子结构更加稳定。两种石油树脂热分解活化能随转化率升高数值变化明显,说明C5石油树脂热分解包含多步化学反应。C5石油树脂的热分解活化能为55.51-187.51 k J·mol-1,氢化C5石油树脂热分解活化能为72.44-209.45 k J·mol-1。由石油树脂热分解研究可知,热分解生成的易挥发性主要产物为烯烃和炔烃等小分子,由于烯烃和炔烃的闪点很低,是潜在的易燃易爆安全隐患。以石油树脂加氢生产工艺流程为研究对象,对生产物料、加氢反应的危险性进行安全评价分析。根据GB18218-2018《重大危险源辩识标准》对石油树脂加氢单元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采用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第七版)、依照火灾爆炸指数法的评价程序对石油树脂加氢工艺的主体加氢单元进行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定量计算和评价,确定了物质系数、单元危险系数、火灾爆炸指数、安全措施补偿系数、危害系数等重要参数。结果表明,氢化石油树脂制备过程加氢单元的火灾、爆炸危险系数等级为“非常大”;若该单元发生危险事故,将有82%遭受破坏,最大可能的财产损失将达到影响区域内财产总值的67%;提出对加氢反应单元进行安全措施修正补偿后,加氢单元的危险等级由非常大降为较轻,单元最大损失降低为影响区域内总投资的32%,危险程度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针对石油树脂加氢单元存在的危险等级提出了有效的安全对策措施。
张和平[2](2020)在《EVA与PS热封机理及热封强度的测试与分析》文中提出利用热封仪、拉力机、傅里叶红外、扫描电镜等设备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与聚苯乙烯(PS)热封机理以及热封三要素(热封温度、热封压力、热封时间)对EVA与PS热封强度的影响。选取热封三要素作为研究的3个因素,根据单因素考察结果、包装工艺及包装效率要求,确定每个因素3个水平,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热封三要素对EVA与PS热封强度影响的大小顺序。实验结果表明,EVA与PS热封强度主要来自EVA与PS接触面的"锚键"粘接力。在热封三要素中,热封时间对热封强度的影响最为显着,远高于热封温度和热封压力对其的影响程度。热封压力对热封强度的影响不明显。文章得到的最优热封三要素分别为热封温度175℃、热封压力220 k Pa、热封时间0.9 s。在最优热封三要素条件下,EVA与PS热封强度为21.5 N/15 mm。
王久龙[3](2020)在《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的合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木材行业的蓬勃发展,急需开发一种胶接强度高、成本低、绿色无毒的木材胶黏剂。石油树脂是一种利用乙烯裂解所得的C5、C9馏分制得的低聚物,具有耐水、耐化学品、价格低廉的特点。本论文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利用石油树脂与醋酸乙烯酯为原料制备得到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系统研究了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配方和工艺条件对乳液剪切强度、粘度、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论文首先对石油树脂的制备方法进行探究。利用醋酸乙烯酯对石油树脂的溶解性,添加复配乳化剂及保护胶体,通过相反转乳化法完成石油树脂的乳化,之后通过乳液聚合制得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对石油树脂种类、复配乳化剂型号、保护胶体型号进行选择。通过实验确定出一种较优的配方,根据该配方合成的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剪切强度为2.67MPa。其次,选择不同的单体对乳液进行共聚改性。经过筛选,选择叔碳酸乙烯酯和丙烯酸羟乙酯作为改性单体,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不同单体用量对共聚乳液剪切强度和粘度的影响,得到了剪切强度高,粘度合适,稳定性好的共聚乳液。针对最优配方体系,对其乳化剂配比进行实验,对体系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进行检测,选出最适合体系的乳化剂配比。通过正交改性获得的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剪切强度提高到4MPa。通过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万能剪切拉力机、乳液稳定性仪、激光粒度扫描仪等仪器对乳液进行测试表征,得出改性后的水性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各项性能都得到了提高。
裴张留[4](2020)在《碳五馏分的分离与高端碳五石油树脂合成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多地大型炼化一体项目逐渐投产,给下游产业链提供了大量原料,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石化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将石油裂解碳五馏分用于合成碳五石油树脂,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合成高端碳五石油树脂,要先对碳五馏分分离处理。碳五馏分成份复杂,各组分沸点非常接近,用常规精馏方法很难分离,本文先用加热二聚方法,使碳五馏分中环戊二烯生成高沸点的双环戊二烯,再精馏分离出间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然后用二甲基甲酰胺改变异戊二烯与其它组分的相对挥发度,用萃取精馏方法,抽提出异戊二烯。从抽余液中分离提纯异戊烯难度更大,先用醚化方法,使异戊烯与甲醇反应生成甲基叔戊基醚,然后精馏提纯,再高温催化醚解,水洗除去甲醇,最后在异构化催化剂作用下,使2-甲基-1-丁烯转化为2-甲基-2-丁烯,得到较高纯度的异戊烯。在合成研究中,采用催化合成、热聚合成、加氢改性等多种方法,分别探索影响碳五石油树脂质量的因素。在催化合成配方中,双烯烃有利于提高树脂软化点,但颜色加深,其中异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会使树脂颜色和熔融粘度快速恶化,要尽量少用,单烯烃可以改善树脂颜色,但会使软化点降低,要平衡双烯烃和单烯烃的用量;另外,在合成配方中添加苯乙烯改性研究,进一步改善碳五石油树脂的颜色、相容性和热稳定性。在热聚合成中,增加双环戊二烯用量、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都会使树脂分子量增大,软化点上升,而增加间戊二烯或溶剂用量,则使树脂分子量减小,软化点下降,但分子量分布改善。热聚合成的碳五石油树脂颜色较深,因此对其催化加氢改性研究。经过催化加氢,树脂软化点升高,熔融粘度增大,增加镍催化剂用量或增大氢压都有利于提高加氢深度,树脂颜色逐渐趋于水白,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度加快,但反应平衡逆向移动,树脂黄色指数先降低,然后回升。本文开发两款碳五石油树脂产品,质量对应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浅色碳五石油树脂E-2203LC和水白碳五石油树脂E-5300。成功开发出与国际知名企业产品对抗的牌号,既是研究成果,又是对实验结论的进一步检验,对开发其它种类的石油树脂产品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启伟[5](2019)在《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末期,随着我国高速路网的完善,高速公路将由快速发展的建设期进入大规模的养护阶段。高性能乳化沥青作为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核心材料成为广大道路工程师竞相研究的热点。树脂类材料以其具有强度高、黏结力强、应用工艺相对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于热熔胶材料中,如何将树脂类材料应用于乳化沥青中,并提升乳化沥青的综合性能是当前高性能乳化沥青领域的新靶点。基于树脂材料的特性,本文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树脂材料对乳化沥青进行共混改性,提出了针对两种不同树脂的乳化沥青制备工艺,研究了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宏观性能,同时采用微观手段分析了树脂-乳化沥青的细观特性及改性机理;最后进一步采用橡胶对共混物进行复合改性,并研究其宏观性能和细观特性;以期研究成果为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工程应用提供科学的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根据聚合物乳液共混理论,制备了双组份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基于拉拔试验、凝胶试验及动态热机械分析(DMA)试验评价了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黏结性能、凝胶热线和动态热力学特性,得出了共混物的最佳比例范围;并借助荧光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揭示了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微观相结构及共混机理;(2)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制备了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基于沥青三大指标试验、拉拔强度试验、乳化沥青贮存稳定性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动态剪切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试验评价了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常规性能、黏结性能、贮存稳定性、动态热力学特性、流变特性和抗变形能力;得出了共混物的最佳比例范围;并借助荧光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揭示了其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微观相结构及共混机理;(3)胶乳-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评价采用两种不同胶乳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共混物进行改性,基于拉伸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评价了两种胶乳对共混物拉伸性能、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得出了胶乳的最佳掺量,并借助荧光显微镜揭示了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及三相共混物的强度形成机理;(4)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评价基于沥青三大指标试验、乳化沥青贮存稳定性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及动态剪切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试验评价了 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的常规性能、贮存稳定性、动态热力学特性、流变特性及抗变形能力;并借助荧光显微镜揭示了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的三相结构和共混机理。
史堡匀[6](2019)在《耐高低温EVA热熔胶的制备及在防滑包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C5、C9、C5-C9、HC5、HC9与HC5-C9树脂为增粘树脂,石蜡、微晶蜡、费托蜡95#、费托蜡PX105、PE蜡H110与PE蜡SCG为助剂,制备耐高低温EVA热熔胶,研究了增粘树脂与蜡的种类对热熔胶的热学性能、摩擦系数与黏度等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配方组分。根据最优配方组分,制备不同配比与制备工艺参数的EVA热熔胶,研究了不同石油树脂和蜡配比以及不同共混温度与时间,对EVA热熔胶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与黏度等性能的影响,确定耐高低温EVA热熔胶的最优配方与制备工艺参数。以市售常规EVA热熔胶为原料,经热喷涂与后续热处理制备得到新型PE防滑包装材料E-S-PE/HE-S-PE,研究了材料的防滑机理;探究了喷涂压力、定量与后续热处理工序对防滑材料摩擦系数、粘结强度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制备工艺。以两种最优配方的EVA热熔胶与一种市售常规热熔胶为原料,根据最优制备工艺参数,制备了三种新型PE防滑包装材料AE-S-PE、BE-S-PE与EE-S-PE,对比研究了三种材料的耐高低温性、防滑性能、力学性能与粘结强度,确定综合性能最优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实际中试堆叠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可以探究出,耐高低温EVA热熔胶配方最佳增粘树脂与蜡组分为C5/HC9石油树脂与费托蜡PX105,其最优配比为A型热熔胶:EVA树脂40%;C5石油树脂45%;PX105蜡15%;B型热熔胶:EVA树脂40%;HC9石油树脂45%;PX105蜡15%;最佳共混温度与最佳共混时间分别为140℃与20 min。该配方条件下EVA热熔胶的耐高低温性、剥离强度最佳,熔融黏度适中可适用于热喷涂工艺,其力学性能处在材料的正常使用范围之内,其综合性能最优。通过摩擦系数分析可知,当定量低于40 g/m2时,其最佳喷涂压力为≥15 Psi;当定量介于40110 g/m2时,其最佳喷涂压力为≥20Psi;当定量大于110 g/m2时,其最佳喷涂压力为≥25 Psi;通过宏观、微观形貌及摩擦系数分析可知,E-S-PE与HE-S-PE材料均同时具备物理防滑和化学防滑的机理,其摩擦系数分别在定量为40 g/m2与70 g/m2时最大,HE-S-PE表面摩擦系数与粘结强度均大于E-S-PE,但其力学性能小于E-S-PE。通过对比研究AE-S-PE、BE-S-PE与EE-S-PE防滑包装材料性能可知,BE-S-PE防滑包装材料的耐高低温性、摩擦系数、力学性能和粘结强度均优于AE-S-PE和EE-S-PE材料,且定量为70 g/m2时综合性能最佳,其所制备的防滑包装袋在实际应用中稳定堆码层数高达9层。
王鹏[7](2019)在《光纤用界面改性不锈钢/聚烯烃复合带的粘接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通信电缆光缆用金属塑料复合带作为光缆的保护层对光缆的使用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电缆光缆需要用于各种严酷的环境中,不锈钢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及较低的价格成为制备复合带金属基材的首选。但不锈钢难以被常用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树脂粘接,特别是泡水后不锈钢塑复合带的剥离强度很低,难以达到行业标准,这影响了电缆光缆行业的发展,为了提高不锈钢与粘接树脂间的粘接强度,增加剥离强度。本研究做了如下工作:制得了EAA/LLDPE改性薄膜,从动态流变行为分析得到,当EAA/LLDPE的质量比分别为60:40与80:20时,Cole-Cole图显示出了完美的半圆形,不同温度下的Han曲线叠加形成一条主曲线,表明在此共混比下EAA与LLDPE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与纯的EAA相比,EAA/LLDPE(60:40)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分别从18.7 MPa与763%增加到20.1MPa与984%;EAA含量为60%时,不锈钢塑复合带泡水前后的剥离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73N/cm与3.18N/cm;氨基硅烷偶联剂(A-1110)与甲基丙烯酰氧基硅烷偶联剂(MEMO)复配使用(7:3 V:V)改性304不锈钢表面后,EAA/LLDPE(60:40)作为粘接薄膜与改性不锈钢泡水后的剥离强度达到9.37 N/c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与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测试结果表明A-1110与MEMO充当“桥梁”作用紧密的链接了粘接薄膜与不锈钢;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粘接树脂剥离面的微观形貌,发现剥离面由光滑变得逐渐粗糙,表明剥离强度逐渐变大。制得了EAA/LLDPE/C5-g-MAH与EAA/LLDPE/C9-g-MAH共混物,力学性能测试发现,与EAA/LLDPE共混物相比,当C5-g-MAH为50phr时,共混物EAA/LLDPE/C5-g-MAH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分别由19.2 MPa降低到14.1 MPa与875%降低到510.2%。当C9-g-MAH为50phr时,EAA/LLDPE/C5-g-MAH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分别由19.2 MPa降低到12.3MPa与875%降低到302%。当C5-g-MAH与C9-g-MAH分别为30phr与20phr时,泡水前后的剥离强度达到最大值,为别为泡水前的28.6N/cm与24.4N/cm,泡水后的15.2N/cm与11.78N/cm;流变结果表明,加入C5-g-MAH后,EAA/LLDPE/C5-g-MAH的复数粘度降低,表明共混薄膜在熔融状态下的流动性能变好,并且极性粘接位点增多,流动性能与极性作用点的协同增加提高了剥离强度;EAA/LLDPE/C5-g-MAH的储能模量降低,说明共混物具有较好的相容性;DSC测试结果显示较EAA/LLDPE而言,EAA/LLDPE/C5-g-MAH30中EAA与LLDPE的熔融温度都向低温方向移动也表明共混物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韩岳红[8](2018)在《马来酸酐接枝改性EVA鞋用热熔胶制备与应用》文中提出溶剂型胶粘剂在鞋材上因粘接强度高、柔韧性好而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其有害溶剂含量高,对环境、人体损害大被国家限制使用。热熔胶因不含溶剂且100%为固体,对环境影响小,成为国家鼓励使用的胶粘剂种类之一。然而市场上常用的EVA热熔胶在现有皮鞋、运动鞋等制鞋工艺和设备条件下,其粘接强度、耐热性、柔韧性等性能难以达到兼顾。因此,平衡EVA物理混配型热熔胶多方面性能,开发综合性能优良的热熔胶具有重要发展前景。本文在VA含量30%、熔指为30的EVA树脂基础上,将EVA接枝改性,以提高其粘接性能与耐热性,并通过添加增粘树脂提高其粘接强度及初始粘接力,进一步添加适量高VA含量的EVA树脂、填料,得到了粘接强度、耐热性、柔韧性、干爽性等综合性能优良的混配型鞋用EVA热熔胶配方和制备工艺技术。论文通过高VA含量EVA与马来酸酐均匀混合,在单螺杆挤出机中接枝挤出改性,研究了不同型号、不同生产厂家的EVA、不同加工工艺等的影响规律。研究得到了最佳接枝改性配方和工艺条件:挤出温度为175℃,MAH 1.5份无味DCP 0.15份,抗氧剂0.2份。产品中马来酸酐接枝率为0.8%1.0%。为制备能适应长时间熔融加工的改性EVA热熔胶,在通用EVA接枝料中再加入未接枝的VA含量为70%、熔体指数为6的EVA,以提高耐热稳定性及与基材的剥离强度。同时,热熔胶配方中进一步添加增粘树脂以提高其粘接强度与初始粘接力。在增粘树脂含量≤50%时,热熔胶的粘接强度随增粘树脂含量增加而提高。综合考虑实际鞋用EVA热熔胶要求柔软、耐高温且高粘接强度等性能及部分用户还要求热熔胶表面干爽,综合考虑下,确定添加5%20%氢化石油树脂。此外,因加入一定量的填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改善胶的表面干爽性,综合平衡粘接强度、柔韧性、成膜效果等性能,研究表明加入3%10%滑石粉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最终,研究得到的鞋用改性EVA热熔胶配方为:通用接枝改性EVA 4060%,EVA-3335 1540%,EVA-7010 1015%,石油树脂520%,滑石粉510%。
郝喜海,史堡匀[9](2017)在《乙烯-醋酸乙烯酯材料的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EVA材料的3种主要改性方法(共混改性、接枝改性和交联改性)以及加工工艺,并对EVA改性材料在阻燃、导电、发泡、太阳能胶膜、热熔胶和包装薄膜等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EVA材料在改性技术上的不足和应用范围上的局限性,对其未来在加工工艺上的改进方法及其在防滑运输包装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扶浩[10](2016)在《点击化学修饰DCPD石油树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树脂是指从乙烯裂解装置中分离出来的C5、C9馏分,通过化学手段聚合而成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分子量在300~3000 g/mol之间。根据原料及性质不同,可分为C5石油树脂、C9石油树脂、C5/C9共聚石油树脂、DCPD石油树脂。石油树脂具备优良的粘接性能、耐酸碱性能、快干性能,并且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橡胶、路标漆和热熔胶等领域。但石油树脂分子量低,软化点低,脆性大,与极性树脂相容性差,在使用过程中需高温使其与其它组分混合均匀,或者通过化学手段对其进行改性,增加与极性树脂的相容性。传统改性方法能耗高且效率低。并且大部分的改性都是从石油树脂作为一种单纯的物理添加剂出发,没有考虑到将石油树脂作为体系的一部分参与化学反应,会带来一些产品性能上的缺点,比如涂层容易剥落,涂层的耐溶剂性不强,涂层强度不够等,没有充分发挥出石油树脂的优势。本文应用点击化学,开发出一条高效、节能的石油树脂改性路线,赋予石油树脂光固化性能,扩宽了石油树脂的应用范围。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 DCPD-COOH的合成常温下,用3-巯基丙酸与DCPD石油树脂发生巯基-烯加成反应,往DCPD石油树脂主链结构上引入羧基,制得的产物命名为DCPD-COOH。通过1HNMR和FT-IR对DCPD-COOH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综合表征,证明了目标产物的生成。以KOH-乙醇溶液为滴定液,酚酞为指示剂,通过酸值滴定法来探讨最佳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为2 mo1%,3-巯基丙酸用量过量一倍,反应时间为2hr,制备了酸值较高的石油树脂改性产物。(2) DCPD-A的合成采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与DCPD-COOH发生环氧基开环酯化反应,所得产物命名为DCPD-A。通过1H NMR和FT-IR对DCPD-A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综合表征,证明了目标产物的生成。用核磁内标法来探讨最佳反应条件,当反应温度为105℃,催化剂用量为1.5wt.%,反应时间为3.5 hr,制备了丙烯酸酯基含量高且综合性能良好的改性石油树脂产物。对DCPD-A进行光固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DCPD-A能够用作光固化粉末涂料,且具有较好的混溶性,可与活性稀释剂复配使用,得到铅笔硬度为2H、附着力为0级的固化漆膜。(3)长链段及极性基团改性DCPD石油树脂利用点击化学,以正十二硫醇为原料,往DCPD石油树脂主链结构中引入长链段,降低石油树脂的加工使用温度,制备的产物命名为DCPD-S 。以3-巯基丙酸异辛酯为原料,在DCPD石油树脂的主链结构上引入极性链段,增加石油树脂与极性溶剂的相容性,制备的产物命名为DCPD-P。通过1HNMR对产物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综合表征,证明了目标产物的生成。对DCPD-S进行粘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80℃下,DCPD-S的粘度即可降低到1.3 Pa.s。对DCPD-P及DCPD-COOH进行相容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具有极性基团的改性石油树脂与极性溶剂的相容性良好。
二、用改性石油树脂作增粘剂制EVA热熔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改性石油树脂作增粘剂制EVA热熔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油树脂热分解特性及加氢单元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石油树脂概述 |
1.2.1 定义和分类 |
1.2.2 应用概况 |
1.3 热分析技术方法与研究现状 |
1.3.1 热分析方法 |
1.3.2 热分析动力学概述 |
1.3.3 热分解动力学方程 |
1.3.4 热分析技术的应用 |
1.4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危险源辨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安全评价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DCPD 石油树脂和氢化DCPD 石油树脂热分解特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理化参数测定及方法 |
2.3.2 红外光谱(FT-IR)表征 |
2.3.3 热分析实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DCPD 石油树脂以及氢化DCPD 石油树脂理化性质分析 |
2.4.2 凝胶色谱(GPC)分析 |
2.4.3 红外光谱(FT-IR)表征分析 |
2.4.4 DCPD 石油树脂及氢化DCPD 石油树脂热失重行为分析 |
2.4.5 石油树脂热分解气相产物分析 |
2.4.6 石油树脂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C_5石油树脂和氢化C_5石油树脂热分解特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理化参数测定及方法 |
3.3.2 红外光谱(FT-IR)表征 |
3.3.3 热分析实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C_5石油树脂理化性质分析 |
3.4.2 凝胶色谱(GPC)分析 |
3.4.3 红外光谱(FT-IR)表征分析 |
3.4.4 C_5石油树脂及氢化C_5石油树脂热失重行为分析 |
3.4.5 C_5石油树脂热分解气相产物分析 |
3.4.6 C_5石油树脂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石油树脂加氢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价 |
4.1 引言 |
4.2 石油树脂加氢单元分析 |
4.2.1 石油树脂加氢工艺流程 |
4.3 石油树脂加氢单元危险性分析 |
4.4 加氢单元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方法评价 |
4.4.1 计算程序 |
4.5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计算结果与分析 |
4.6 安全对策措施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EVA与PS热封机理及热封强度的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3 样品的制备 |
1.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EVA与PS热封机理 |
2.2 热封温度对热封强度的影响 |
2.3 热封时间对热封强度的影响 |
2.4 热封压力对热封强度的影响 |
2.5 正交实验结果影响分析 |
3 结论 |
(3)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石油树脂概况 |
1.1.1 C5 石油树脂 |
1.1.2 C9 石油树脂 |
1.1.3 C5/C9 共聚树脂 |
1.1.4 加氢石油树脂 |
1.1.5 双环戊二烯石油树脂 |
1.2 石油树脂合成工艺 |
1.3 石油树脂研究进展 |
1.3.1 加氢改性 |
1.3.2 油溶性石油树脂 |
1.3.3 水溶性石油树脂 |
1.4 木材胶黏剂种类及性能 |
1.4.1 脲醛树脂胶黏剂 |
1.4.2 酚醛树脂胶黏剂 |
1.4.3 三聚氰胺-甲醛胶黏剂 |
1.4.4 聚氨酯胶黏剂 |
1.4.5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胶黏剂 |
1.4.6 热熔胶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 |
2.2 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制备方法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石油树脂的表征 |
2.3.2 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的表征 |
第3章 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的合成方法研究 |
3.1 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制备方法研究 |
3.1.1 制备方法一 |
3.1.2 制备方法二 |
3.1.3 制备方法三 |
3.1.4 制备方法四 |
3.1.5 制备方法五 |
3.2 石油树脂种类的选择 |
3.3 乳化剂的选择 |
3.4 保护胶体的选择 |
3.5 原料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共聚改性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1 丙烯酸丁酯改性乳液性能研究 |
4.2 丙烯酸丁酯改性乳液性能研究 |
4.3 叔碳酸乙烯酯改性乳液性能研究 |
4.4 丙烯酸羟乙酯改性乳液性能研究 |
4.5 正交实验 |
4.6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碳五馏分的分离与高端碳五石油树脂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碳五原料分离技术 |
1.2.1 碳五馏分组成及综合利用介绍 |
1.2.2 碳五馏分分离技术 |
1.3 碳五石油树脂合成技术 |
1.3.1 碳五石油树脂介绍 |
1.3.1.1 混合C5石油树脂 |
1.3.1.2 脱环C5石油树脂 |
1.3.1.3 间戊二烯石油树脂 |
1.3.1.4 双环戊二烯石油树脂 |
1.3.1.5 共聚石油树脂 |
1.3.1.6 加氢碳五石油树脂 |
1.3.2 碳五石油树脂合成技术 |
1.3.2.1 质子酸催化聚合 |
1.3.2.2 Lewis酸催化聚合 |
1.3.2.3 自由基引发聚合 |
1.3.2.4 有机金属催化聚合 |
1.3.2.5 热聚法合成 |
1.4 碳五石油树脂应用 |
1.4.1 用于胶粘剂 |
1.4.1.1 热熔压敏胶粘接性能 |
1.4.1.2 热熔压敏胶对碳五石油树脂质量要求 |
1.4.2 用于油墨 |
1.4.3 用于橡胶加工 |
1.4.4 用于涂料 |
1.4.5 用于造纸 |
1.5 碳五石油树脂牌号开发 |
1.5.1 配方和反应条件 |
1.5.1.1 催化剂选择 |
1.5.1.2 配方优化 |
1.5.1.3 反应条件 |
1.5.2 共聚改性 |
1.5.2.1 C5/C9共聚改性 |
1.5.2.2 苯乙烯改性 |
1.5.2.3 萜烯改性 |
1.5.2.4 极性基团改性 |
1.5.3 催化加氢改性 |
1.5.3.1 加氢工艺 |
1.5.3.2 加氢催化剂 |
1.5.3.3 加氢溶剂 |
1.6 碳五石油树脂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6.1 国外碳五石油树脂发展现状 |
1.6.2 国内碳五石油树脂发展现状 |
1.6.3 存在问题 |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7.1 研究目的意义 |
1.7.2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7.2.1 研究内容 |
1.7.2.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7.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7.3.1 研究方案 |
1.7.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碳五原料分离研究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检测方法 |
2.4 碳五原料分离方法 |
2.5 碳五分离条件优化 |
2.5.1 环戊二烯二聚反应 |
2.5.1.1 二聚反应温度 |
2.5.1.2 二聚反应时间 |
2.5.2 异戊二烯萃取精馏 |
2.5.2.1 萃取剂DMF用量 |
2.5.2.2 萃取精馏温度 |
2.6 异戊烯分离方法 |
2.7 异戊烯分离条件优化 |
2.7.1 加氢反应 |
2.7.1.1 氢气用量优化 |
2.7.1.2 加氢反应温度 |
2.7.2 醚化反应 |
2.7.2.1 甲醇用量 |
2.7.2.2 醚化反应温度 |
2.7.3 醚解反应 |
2.7.3.1 醚解反应温度 |
2.7.3.2 醚解反应压力 |
2.7.4 异构化反应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Lewis酸催化法合成碳五石油树脂研究 |
3.1 催化合成原料 |
3.2 实验仪器 |
3.3 检测方法 |
3.4 催化合成方法 |
3.5 配方和反应条件对树脂影响研究 |
3.5.1 配方优化实验 |
3.5.1.1 间戊二烯用量 |
3.5.1.2 异戊二烯用量 |
3.5.1.3 双环戊二烯用量 |
3.5.1.4 异戊烯用量 |
3.5.1.5 苯乙烯用量 |
3.5.1.6 循环溶剂用量 |
3.5.2 反应条件优化 |
3.5.2.1 催化剂用量 |
3.5.2.2 反应温度 |
3.5.2.3 反应时间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五石油树脂牌号开发 |
4.1 目标产品选择 |
4.2 配方设计 |
4.2.1 苯乙烯用量 |
4.2.2 间戊二烯用量 |
4.2.3 异戊二烯用量 |
4.2.4 双环戊二烯用量 |
4.2.5 异戊烯用量 |
4.2.6 循环溶剂用量 |
4.3 反应条件设计 |
4.3.1 催化剂用量 |
4.3.2 反应温度 |
4.3.3 反应时间 |
4.4 合成结果 |
4.5 结构表征分析 |
4.6 应用性能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聚法合成碳五石油树脂研究 |
5.1 热聚实验原料 |
5.2 热聚实验仪器 |
5.3 热聚实验检测方法 |
5.4 热聚合成方法 |
5.5 配方和反应条件对树脂质量影响研究 |
5.5.1 热聚配方优化实验 |
5.5.1.1 双环戊二烯用量 |
5.5.1.2 间戊二烯用量 |
5.5.1.3 溶剂用量 |
5.5.2 热聚反应条件优化实验 |
5.5.2.1 热聚反应温度 |
5.5.2.2 热聚反应时间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碳五石油树脂加氢改性研究 |
6.1 加氢实验原料 |
6.2 加氢实验仪器 |
6.3 加氢实验检测方法 |
6.4 石油树脂催化加氢方法 |
6.5 反应条件对加氢石油树脂质量影响研究 |
6.5.1 加氢催化剂用量 |
6.5.2 加氢反应温度 |
6.5.3 加氢反应压力 |
6.5.4 加氢反应时间 |
6.5.5 基础树脂溶液浓度 |
6.6 加氢实验小结 |
第7章 加氢碳五石油树脂牌号开发 |
7.1 加氢石油树脂目标产品选择 |
7.2 热聚基础树脂选择 |
7.3 加氢反应条件设计 |
7.3.1 催化剂用量 |
7.3.2 加氢反应温度 |
7.3.3 加氢反应压力 |
7.3.4 加氢反应时间 |
7.3.5 基础树脂溶液浓度 |
7.4 合成结果 |
7.5 加氢石油树脂应用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创新之处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改性乳化沥青研究现状 |
1.2.2 水性环氧树脂制备技术现状 |
1.2.3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应用现状 |
1.2.4 存在的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制备工艺研究 |
2.1 聚合物共混理念和工艺 |
2.2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
2.2.1 基础环氧增韧改性 |
2.2.2 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 |
2.2.3 乳化沥青的制备 |
2.2.4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配伍性分析 |
2.2.5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
2.3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
2.3.1 增黏树脂基本特性 |
2.3.2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宏观性能 |
3.1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宏观性能 |
3.1.1 力学性能 |
3.1.2 凝胶特性 |
3.2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宏观性能 |
3.2.1 常规性能 |
3.2.2 黏结性能 |
3.2.3 贮存稳定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细观特性 |
4.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共混物细观特性分析 |
4.1.1 相结构 |
4.1.2 动态热力学 |
4.1.3 共混机理 |
4.2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细观特性分析 |
4.2.1 相结构 |
4.2.2 动态热力学 |
4.2.3 流变特性 |
4.2.4 共混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胶乳-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研究 |
5.1 胶乳的性能 |
5.1.1 胶乳的类型 |
5.1.2 合成胶乳的基本性能 |
5.2 胶乳对共混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
5.2.1 胶乳改性共混物制备 |
5.2.2 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 |
5.3.1 SBR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 |
5.3.2 氯丁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 |
5.4 胶乳对共混物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5.4.1 胶乳掺量对共混物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5.4.2 不同胶乳最佳掺量对共混物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研究 |
6.1 原材料及制备 |
6.2 常规性能 |
6.3 贮存稳定性 |
6.4 相结构 |
6.5 动态热力学 |
6.6 流变特性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 |
7.1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微表处性能研究 |
7.1.1 配合比设计 |
7.1.2 路用性能对比 |
7.1.3 试验段铺筑及检测 |
7.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防护性封涂层性能研究 |
7.2.1 防护性封涂层的制备 |
7.2.2 防护性封涂层最佳配比 |
7.2.3 试验段铺筑及检测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成果及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6)耐高低温EVA热熔胶的制备及在防滑包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热熔胶的概述 |
1.1.1 热熔胶的组成与特性 |
1.1.2 热熔胶的组成与特性 |
1.2 乙烯醋酸乙烯酯(EVA) |
1.3 EVA的改性研究进展 |
1.3.1 共混改性 |
1.3.2 接枝改性 |
1.3.3 交联改性 |
1.4 EVA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1 EVA阻燃材料 |
1.4.2 EVA导电材料 |
1.4.3 EVA发泡材料 |
1.4.4 EVA热熔胶材料 |
1.4.5 其他材料 |
1.5 增粘树脂 |
1.5.1 增粘树脂的性质与分类 |
1.5.2 石油树脂 |
1.6 蜡 |
1.7 防滑材料及在包装领域应用现状 |
1.8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1.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1.8.3 创新点 |
第二章 不同石油树脂和蜡对EVA热熔胶的性能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步骤 |
2.2.4 EVA热熔胶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VA热熔胶DSC表征 |
2.3.2 EVA热熔胶热学性能表征 |
2.3.3 EVA热熔胶熔融黏度表征 |
2.3.4 EVA热熔胶摩擦系数表征 |
2.3.5 EVA热熔胶热剥离强度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耐高低温EVA热熔胶配方及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步骤 |
3.2.4 EVA热熔胶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最佳石油树脂配比研究 |
3.3.2 最佳蜡配比研究 |
3.3.3 最佳共混温度研究 |
3.3.4 最佳共混时间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熔胶喷涂聚乙烯(PE)防滑包装材料防滑机理及制备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步骤 |
4.2.4 E-S-PE/HE-S-PE材料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最优喷涂压力研究 |
4.3.2 宏观形貌与防滑机理研究 |
4.3.3 摩擦系数表征 |
4.3.4 扫描电镜表征 |
4.3.5 力学性能表征 |
4.3.6 粘结强度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耐高低温聚乙烯(PE)防滑包装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步骤 |
5.2.4 AE-S-PE、BE-S-PE与EE-S-PE材料的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耐高低温防滑材料表面宏观形貌 |
5.3.2 摩擦系数表征 |
5.3.3 力学性能表征 |
5.3.4 粘结强度表征 |
5.3.5 中试堆码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光纤用界面改性不锈钢/聚烯烃复合带的粘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前言 |
1.2 金属-塑料复合带的生产工艺及剥离强度影响因素 |
1.3 常用硅烷偶联剂的种类 |
1.3.1 氨基硅烷偶联剂 |
1.3.2 甲基丙烯酰氧基硅烷偶联剂 |
1.3.3 烯烃基硅烷偶联剂 |
1.4 石油树脂简介 |
1.4.1 C_5 脂肪族石油树脂 |
1.4.2 C_9 芳香族石油树脂 |
1.4.3 C_5/C_9 共聚石油树脂 |
1.5 硅烷偶联剂用于金属表面处理 |
1.5.1 硅烷偶联剂用于金属表面的作用机理 |
1.5.2 硅烷偶联剂用于金属表面处理的品种 |
1.5.3 有机硅烷化处理金属表面的应用 |
1.6 石油树脂的应用 |
1.6.1 粘接树脂对增粘树脂的性能要求 |
1.6.2 C_5及C_9 石油树脂对粘接树脂粘结性能的影响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所用原料 |
2.1.2 实验所用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技术思路 |
2.2.2 实验测试方法 |
第3章 硅烷改善不锈钢-聚烯烃界面粘附力及耐水性 |
3.1 硅烷改善不锈钢-聚烯烃界面粘附力及耐水性 |
3.1.1 引言 |
3.1.2 样品材料的制备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EAA/LLDPE共混物相容性分析 |
3.2.2 EAA/LLDPE共混物力学性能分析 |
3.2.3 硅烷未处理不锈钢泡水前后剥离强度分析 |
3.2.4 硅烷处理不锈钢对样品泡水前后剥离强度的影响 |
3.2.5 A-1110与MEMO接枝EAA/LLDPE共混薄膜的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
3.2.6 不锈钢表面XPS分析 |
3.2.7 A-1110与MEMO接枝EAA/LLDPE共混薄膜的接枝机理 |
3.2.8 EAA/LLDPE共混薄膜剥离面微观形貌分析 |
3.2.9 机械能耗散机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油树脂提高EAA/LLDPE薄膜与不锈钢的界面粘附力 |
4.1 石油树脂提高EAA/LLDPE薄膜与不锈钢的界面粘附力 |
4.1.1 引言 |
4.1.2 样品材料的制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红外测试分析 |
4.2.2 接枝率结果分析 |
4.2.3 力学性能分析 |
4.2.4 石油树脂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4.2.5 接触角测试及界面张力 |
4.2.6 共混物EAA/LLDPE/C5-g-MAH线性粘弹性行为研究 |
4.2.7 共混物EAA/LLDPE/C5-g-MAH频率扫描分析 |
4.2.8 共混物EAA/LLDPE/C5-g-MAH熔融结晶曲线分析 |
4.2.9 共混物EAA/LLDPE/C5-g-MAH断面形貌分析 |
4.2.10 C5-g-MAH增加剥离强度示意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马来酸酐接枝改性EVA鞋用热熔胶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制鞋工业现状 |
1.2 中国制鞋用胶粘剂现状 |
1.3 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聚合物的制备 |
1.3.1 聚烯烃材料来源丰富 |
1.3.2 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树脂 |
1.4 目前制鞋及皮革胶粘剂存在问题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来酸酐接枝料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试样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VA选择 |
2.3.2 EVA接枝马来酸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鞋用热熔胶复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试样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增粘树脂选择 |
3.3.2 聚合物基体的调整 |
3.3.3 填料的应用 |
3.3.4 其它助剂 |
3.3.5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鞋用热熔胶的制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EVA热熔胶在制鞋上应用 |
4.1 引言 |
4.2 鞋辅料厂热熔胶涂布 |
4.3 鞋厂定型及过烘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乙烯-醋酸乙烯酯材料的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EVA材料的改性及加工工艺 |
1.1 共混改性 |
1.1.1 EVA与无机填料共混改性 |
1.1.2 EVA与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 |
1.2 接枝改性 |
1.3 交联改性 |
1.4 加工工艺 |
2 EVA材料的应用 |
2.1 EVA阻燃材料 |
2.2 EVA导电材料 |
2.3 EVA发泡材料 |
3.3其它材料 |
3展望 |
(10)点击化学修饰DCPD石油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石油树脂的分类、结构与性能 |
1.2.1 分类 |
1.2.2 结构 |
1.2.3 性能 |
1.3 传统石油树脂的改性方法 |
1.3.1 加氢改性 |
1.3.2 接枝改性 |
1.4 石油树脂的应用 |
1.4.1 石油树脂在涂料中的应用 |
1.4.2 石油树脂在热熔胶中的应用 |
1.4.3 石油树脂在路标漆中的应用 |
1.5 巯基-烯点击化学 |
1.6 紫外光固化涂料 |
1.6.1 UV固化原理 |
1.6.2 UV固化涂料特点 |
1.6.3 UV固化涂料的应用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DCPD石油树脂羧基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DCPD-COOH的合成 |
2.2.3 DCPD-COOH的合成条件探讨 |
2.2.4 表征及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DCPD-COOH的合成条件探讨 |
2.3.2 DCPD石油树脂原料的结构表征 |
2.3.3 DCPD-COOH的结构表征 |
2.3.4 DCPD-COOH的热稳定性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光固化改性DCPD石油树脂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DCPD-A的合成 |
3.2.3 DCPD-A的合成条件探讨 |
3.2.4 DCPD-A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测试 |
3.2.5 DCPD-A的光固化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CPD-A的合成条件探讨 |
3.3.2 DCPD-A的结构表征 |
3.3.3 DCPD-A的热稳定性能测试 |
3.3.4 DCPD-A的分子量测试 |
3.3.5 DCPD-A用于粉末涂料中 |
3.3.6 DCPD-A与活性稀释剂复配使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链段及极性链段改性DCPD石油树脂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药品与仪器 |
4.2.2 正十二硫醇改性DCPD石油树脂 |
4.2.3 3-巯基丙酸异辛酯改性DCPD石油树脂 |
4.2.4 3-巯基丙酸改性DCPD石油树脂 |
4.2.5 DCPD-COOH及DCPD-P的相容性测试 |
4.2.6 表征及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DCPD-S的结构表征 |
4.3.2 DCPD-S的粘度测试 |
4.3.3 DCPD-S的热稳定性能测试 |
4.3.4 DCPD-P的结构表征 |
4.3.5 DCPD-P的热稳定性能测试 |
4.3.6 DCPD-COOH及DCPD-P的相容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用改性石油树脂作增粘剂制EVA热熔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油树脂热分解特性及加氢单元安全评价[D]. 苏丹阳. 广西大学, 2020
- [2]EVA与PS热封机理及热封强度的测试与分析[J]. 张和平. 塑料, 2020(05)
- [3]石油树脂乳液胶黏剂的合成[D]. 王久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4]碳五馏分的分离与高端碳五石油树脂合成研究[D]. 裴张留. 浙江大学, 2020(03)
- [5]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周启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 [6]耐高低温EVA热熔胶的制备及在防滑包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 史堡匀.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7]光纤用界面改性不锈钢/聚烯烃复合带的粘接性能研究[D]. 王鹏.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6)
- [8]马来酸酐接枝改性EVA鞋用热熔胶制备与应用[D]. 韩岳红.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9]乙烯-醋酸乙烯酯材料的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J]. 郝喜海,史堡匀. 包装学报, 2017(04)
- [10]点击化学修饰DCPD石油树脂的研究[D]. 扶浩. 广东工业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