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FDM中的同步(论文文献综述)
唐玉倩[1](2021)在《超奈奎斯特非正交频分复用相干光通信系统核心DSP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网络游戏应用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数据速率以及大容量光传输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提升频谱效率从而提高系统容量成为解决光纤通信系统频谱资源受限的可行技术之一。超奈奎斯特非正交频分复用(Faster Than Nyquist Non-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TN-NOFDM)技术打破传统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正交性,通过压缩子载波间隔来压缩信号带宽,从而获得比OFDM更高的频谱效率。而偏振相干超奈奎斯特非正交频分复用系统(Polarization Multiplexing Coherent FTN-NOFDM,PM-CO-FTN-NOFDM)不仅具有多载波调制的抗色散的优势,还保持偏振分集相干接收的高频谱效率和高接收机灵敏度的优势,且通过子载波间隔压缩达到更高的频谱效率,可以满足未来大容量、高速率、高频谱效率、高接收机灵敏度的相干光通信系统要求,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围绕PM-CO-FTN-NOFDM传输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FTN-NOFDM系统中引入严重子载波间干扰(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ICI),传统PM-CO-OFDM系统的DSP算法难以适用,需根据NOFDM系统损伤特性,对PM-CO-F TN-NOFDM系统DSP算法方案进行改进设计。本文根据FTN-NOFDM特性,在发端DSP中选择添零替代循环前缀,并相应地进行帧结构设计。在收端DSP中,针对严重内在ICI的影响对频偏估计、相偏估计、信道估计等DSP算法以及算法流程进行设计,在传输损伤补偿完之后使用信号检测算法抑制内在ICI。在单波道112Gbps PM-CO-QPSK-FTN-NOFDM传输距离300km条件下,仿真验证了所设计DSP方案的可行性,以0.4dB光信噪比代价实现了频谱利用率提升14.3%。2.针对FTN-NOFDM系统下非正交导频叠加其他子载波干扰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域射频导频(Radio Frequency-Pilot,RF-Pilot)的频偏相偏联合估计算法。所设计的算法在时域加入直流,其上变频后变成RF-Pilot,利用其高功率以及无相位损伤时相位为零的特性进行频偏与相偏估计,从而有效减轻内在ICI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单波道112Gbps PM-CO-QPSK-FTN-NOFDM光传输系统仿真结果表明频谱效率提升14.3%时:频偏容忍大于2GHz,最优的导频信号功率比为-17~-13dB,保护子载波开销最大为8.9%。3.针对FTN-NOFDM系统下传统基于数据辅助的频域信道估计法性能差、而盲信道估计算法复杂度高的问题,本文根据PM-CO-FTN-NOFDM传输信道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琼斯矩阵的无插值的频域信道估计算法,该算法不受FTN-NOFDM内在ICI影响,且复杂度较低。单波道112Gbps PM-CO-QPSK-FTN-NOFDM传输系统仿真结果表明频谱效率提升14.3%时该算法至少能自适应补偿30ps的偏振模色散,训练符号开销最大为2.9%。
周琦[2](2021)在《UFMC系统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用滤波多载波(Universal Filtered Multi-Carrier,UFMC)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备选波形技术之一,有着频谱效率高、带外泄漏低和良好的抗频偏性能等优点,能够较好地运用于物联网(Internet ofThings,IoT)与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等场景中。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相比,UFMC系统中没有添加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在通过多径信道时,滤波后的UFMC符号有着上升沿与下降沿,这对系统抵抗符号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提供了一种“软保护”。当信道时延扩展较大时,这种保护显得有点不足,同时系统正交性遭到了破坏,系统会遭受载波间干扰(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ICI)与子带间干扰(Inter-Band Interference,IBI)。UFMC系统在进行信道估计与均衡的时候会受到多径信道的干扰。现有的大部分关于UFMC系统的信道估计和信道均衡算法并没有考虑系统中的ISI、ICI和IBI,因此本文针对UFMC系统中的信道估计与信道均衡算法中干扰问题展开了研究。1.研究了传统的最小二乘(Least Squares,LS)信道估计算法、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信道估计算法以及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信道估计算法在UFMC系统中的使用。并针对LS信道估计算法没有考虑噪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信道估计算法。该算法利用有用信号与噪声在小波域中不同的特性,将噪声部分区分出来并进行一定的抑制。首先把LS信道估计算法得到的估计值变换到小波域中,设置阈值并对每个分解尺度下的细节系数进行处理,最终达到抑制噪声的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算法可以降低噪声对估计值的影响,从而提升系统性能。2.设计了一种适用于UFMC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本算法采用具有相同部分的导频序列,导频的前半部分作用相当于OFDM系统中的CP,并用导频的后半部分在时域中进行信道估计。得到信道估计值后,对信道长度进行估计,去除信道长度以外以及信道长度以内的噪声干扰。仿真结果显示,提出的信道估计算法有着较低的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估计出的信道值较为准确。3.参考OFDM系统CP不足情况下的均衡算法,将基于判决反馈均衡的时域迫零算法(Force Zero,ZF)与MMSE均衡算法在UFMC系统中使用。并针对OFDM中符号循环移位均衡算法没法在UFMC系统中直接使用的问题,对该算法进行改进,使其在UFMC系统中能够使用。仿真表明,改进的算法降低了 ISI、ICI与IBI带来的影响,系统的误比特率得到降低。
李小琴[3](2021)在《取心测压一体化仪器遥传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对石油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的勘探开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石油勘探过程中,可以先通过测井传输系统将井下地质数据传输到地面,然后根据这些地质数据推断油气状态。在充分了解井下油气状态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开采井下石油,从而成功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因此,井下地质数据的传输在石油开采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了更快更准确地传输这些数据,一个性能良好的测井系统必不可少。电缆测井系统便是一种常见的测井系统,此类系统通过专用于测井的电缆传输数据,工作时需要将测井工具连接到电缆上,电缆测井在全球的石油工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便针对中海油服研制的取心测压一体化仪器设计了一种具有较强抗干扰性能的电缆遥传系统,系统基于OFDM调制解调技术,实现了取心测压一体化仪器下的数据传输。本文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系统通信方案方面,首先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性能要求确定系统的通信方式、通信机制、调制解调算法、编解码算法、电缆缆芯分配,并且根据电缆信道的幅频特性选合适的信号传输频带,然后确定了系统数据帧格式。2、系统设计方面,地面和井下主要用DSP芯片完成算法,结合算法复杂度和工作环境确定使用的DSP芯片型号,然后确定了其他硬件功能模块的实现。同时设计了系统通信物理层协议,包括井下调制器、地面解调器的设计与实现,调制解调器工作时的状态转移,地面和井下的通信时序等。3、通信算法设计方面,主要包括OFDM系统常见的采样时钟同步、帧同步、信道估计与均衡、信道分析、信道编码与随机化等算法在系统中的实现,并且对部分模块进行测试后给出了实际测试的结果。尤其是针对帧同步算法,本文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改进抗干扰帧同步算法,首先通过仿真确定其可行性,然后通过系统测试确定这两种算法都能满足系统性能要求。
郭梦琪[4](2020)在《短距离带宽受限光纤传输系统中信号调制与干扰消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联网、高清视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远程办公、云课堂、云桌面等流量饥渴型业务的快速普及,数据流量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数据中心架构面临快速的更新换代。在容量高速增长的数据中心光互连中,100-G光互连技术已经被普遍采用,400-G规模商用时代正在来临,800-G高速光模块已经发布。具有庞大连接数量的短距离数据中心光互连对成本与功耗十分敏感,倾向于采用低成本、低功耗、小尺寸、高集成度的器件。然而,低成本低功耗的小型器件会导致高速信号受到器件带宽的限制。本论文针对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的带宽受限问题,在多载波调制及单载波调制的基础上,对带宽受限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非正交频分复用(NOFDM)和单载波系统的信号调制与干扰消除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总结如下:一、基于分层非对称剪裁光正交频分复用的干扰消除方案对于OFDM系统,本论文首先将以离散哈特莱变换(DHT)和离散余弦变换(DCT)为代表的实数三角变换应用于分层非对称剪裁光正交频分复用(L-ACO-OFDM)中,提出了基于实数三角变换的L-ACO-OFDM系统。L-ACO-OFDM将多层信号叠加,频谱效率的提升使其更适合于带宽受限系统。基于实数三角变换的L-ACO-OFDM可以实现全实数运算,运算复杂度比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L-ACO-OFDM 降低一半。针对L-ACO-OFDM中当前层信号的剪裁噪声对后续层信号引入的载波间干扰(ICI)问题,本论文通过分集合并技术,在基于实数三角变换的L-ACO-OFDM系统中提出了改进ICI消除方案,在仿真系统中可以获得2-dB以上的Eb/N0增益,在实验系统中能够在7%前向纠错(FEC)门限处达到约2-dB的接收机灵敏度提升。针对L-ACO-OFDM信号的高峰均功率比(PAPR)问题,本论文首次对可以有效降低PAPR、运算复杂度和高频损伤的分层非对称剪裁光单载波频分复用(L-ACO-SCFDM)方案在短距离带宽受限光互连实验系统中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搭建3-dB等效带宽约为2-GHz的带宽受限实验系统,传输了 18-Gb/s L-ACO-SCFDM及L-ACO-OFDM 信号,在 7%FEC 门限处 L-ACO-SCFDM 相对 L-ACO-OFDM具有约4-dB的接收机灵敏度提升。同时,针对L-ACO-SCFDM信号提出了去除固定干扰的优化方案提升实验性能,Q因子可以达到约2.3-dB的提升。二、基于超奈奎斯特非正交频分复用的载波间干扰消除方案对于NOFDM系统,当压缩OFDM的子载波间隔至小于每个子载波符号速率的一半,可生成具有更低带宽的超奈奎斯特非正交频分复用(FTN-NOFDM)信号。由于子载波间隔的压缩,FTN-NOFDM中的ICI问题被重点关注。当ICI被性能较好的树形搜索法进行有效消除后,本论文首次对FTN-NOFDM系统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Mazo极限和容量极限进行了验证。当子载波间隔压缩因子设置为0.802时,采用QPSK调制的FTN-NOFDM与OFDM的误码率性能基本相同。因此,当子载波间隔压缩因子设置在1至0.802的区间时,FTN-NOFDM信号的容量极限能够高于奈奎斯特信号的容量极限。针对ICI消除性能较好的树形搜索法的运算复杂度仍然可以降低的问题,本论文在基于分数阶余弦变换(FrCT)的FTN-NOFDM系统中,提出采用搜索半径辅助的基于QR分解和M算法的最大似然检测(RA-QRM-MLD)、迭代检测级联球形译码(ID-SD)、迭代检测级联基于QR分解和M算法的最大似然检测(ID-QRM-MLD)三种简化的树形搜索法用于ICI的有效消除。通过搭建短距离带宽受限光纤传输实验系统,在3-dB等效带宽约为5.5-GHz的带宽受限实验条件下,对28-Gb/s FTN-NOFDM信号及OFDM信号的传输性能进行分析。在采用简化的树形搜索法对ICI进行有效消除后,具有带宽压缩特性的FTN-NOFDM信号相比OFDM信号在带宽受限系统中具有性能优势,在OFDM的系统性能无法达到FEC门限时,FTN-NOFDM的系统性能可以达到FEC门限。三、基于单载波调制的符号间干扰消除方案对于单载波系统,本论文基于四进制脉冲幅度调制(PAM-4),针对带宽受限信道对单载波信号引入的符号间干扰(ISI)问题,提出了预均衡和后均衡联合算法。其中发送端采用频域上预均衡强度可调的算法,避免PAPR过高导致的信号有效功率下降问题,接收端的后滤波器系数根据预均衡强度进行联合优化。在10-dB等效带宽约为14-GHz的带宽受限光纤传输实验系统中,预均衡和后均衡联合算法可以使112-Gb/s PAM-4信号经过2-km标准单模光纤的传输实验性能在7%FEC门限处达到大约2.5-dB的接收机灵敏度提升。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的带宽受限问题,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三类适用于短距离带宽受限光纤传输系统的信号调制与干扰消除方案。在多载波调制的基础上,针对带宽受限的OFDM调制技术研究了 L-ACO-OFDM及L-ACO-SCFDM系统中的ICI消除方案及干扰消除优化方案;针对带宽受限的NOFDM调制技术研究了 FTN-NOFDM系统中的ICI消除方案。在单载波调制的基础上,针对带宽受限的单载波调制技术研究了 ISI消除方案。将所提出的信号调制与干扰消除方案应用于短距离带宽受限光互连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实验上的充分验证。本论文所研究的信号调制与干扰消除技术为短距离带宽受限光纤传输系统提供了可行方案。
毛兴[5](2020)在《卫星OFDM系统的同步与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频谱利用率高,可有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适合非对称数据传输。OFDM技术应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提高频谱效率,增加系统容量。由于低轨卫星高速的移动特性,为了保持OFDM的正交性,卫星通信系统中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抵抗频率与定时偏差影响,OFDM同步技术目前主要关注频偏估计与定时偏差估计的研究,而基于位置信息补偿、基于帧结构子载波间隔调整目前也是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联网接入需求、降低大量地面终端的接入时延,卫星通信系统中稀缺的时频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因此,本文针对高多普勒频偏下的同步技术和接入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较为经典的OFDM同步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抗频偏的加权序列同步方法,通过PN(Pseudo-Noise)序列与同步序列的加权,采用差分互相关与一系列频偏估计算法,能够得到更好的同步性能。参考基于位置信息估计上行定时提前量和多普勒频偏的算法,考虑残余频偏、卫星波束位置和终端运动速度影响,分析出Ka波段下卫星通信子载波间隔的最优化配置。在低轨卫星随机接入过程,研究了能实现快速接入的前导序列与控制信息联合发送算法,通过分析传统的联合发送、叠加训练序列传输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序列的隐含数据发送方法,该方法利用恒包络零自相关CAZAC(Const Amplitude Zero Auto-Corelation)序列的循环移位值表示信息数据,能够保证隐含数据与同步序列间的正交性,相比传统方法能够同时满足同步与数据传输需要。
陈勇[6](2020)在《面向5G的F-OFDM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国加入到了以5G为代表的宽带多场景通信研发中。增强型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与超低时延通信以及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已定义为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为了能很好地适应这三大应用场景各自的性能需求,在波形技术方面,F-OFDM(Filtered-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基于子带滤波的正交频分复用)成为了5G候选波形技术之一。F-OFDM支持丰富的应用场景且兼具传统OFDM的优点,但仍有些性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文将根据5G三大应用场景对系统的性能需求,重点研究F-OFDM系统的数字子带滤波器设计、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峰值平均功率比)抑制算法以及符号定时同步算法。首先,因不同的应用场景对系统的性能需求不同,而目前F-OFDM各子带的数字子带滤波器往往很少根据系统各子带具体的应用场景特点进行合理设计,所以本文利用常见窗函数特点结合窗函数法根据5G三大应用场景对系统的相应性能需求设计出相应的数字子带滤波器。经仿真表明,本文设计的数字子带滤波器对F-OFDM系统的性能优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次,针对F-OFDM系统的PAPR问题,本文根据5G三大应用场景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限幅滤波的次优PTS(Partial Transmit Sequences,部分传输序列)抑制算法,通过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更好地提高系统的PAPR抑制性能。然后,针对子带3的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滑动平均最大似然同步算法。通过仿真结果表明,在多径衰落信道中该算法优于传统的基于CP的最大似然同步算法。此外,根据该系统另外两个子带所面向的应用场景特点,均选取了复杂度比较低且易于实现的Schmidl&Cox算法。最后,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本文采用软件无线电平台搭建了面向5G三大应用场景的三子带单发单收的F-OFDM系统测试验证平台并对所改进的算法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算法在系统中具有可行性。本文以5G三大应用场景作为应用背景,对F-OFDM系统的性能优化研究所改进的算法及思路,可以作为对F-OFDM系统在其它宽带多场景通信中性能优化研究方面的参考。
张元申[7](2020)在《多协议终端中链路编码及波形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数据链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有各种传输信息组成的数据网络,接入到这个网络中的数据终端在数据链信息共享的能力下,可以与其他同网终端进行信息共享和信息互补。但由于通信技术水平和具体应用领域的差异,目前还不存在一种高效数据链能够取代其他数据链可以完全满足所有应用的需求。多协议终端能够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链的连接,实现多个数据链在互不干扰独立运转的同时,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并进行数据链路消息的信息转换。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协议终端的LDPC-OFDM数据链,该数据链路通过对传输数据进行LDPC编译码,以OFDM为信道传播方式,通过网口与终端控制器进行数据交互。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现了 LDPC码编译码过程在DSP上的代码实现,并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较高的传输速率。对LDPC码编译码性能进行优化,将LDPC码译码前浮点数据进行定点化处理,采用定点数进行LDPC译码数值运算。根据多协议终端中的实际工程需要,完成了 LDPC-OFDM链路的物理帧结构设计,并根据帧结构完成主函数的代码编译,通过四个子函数将发送时隙和接收时隙的信息传输进行合理拆分,优化OFDM代码实现的逻辑结构。为契合SB3500芯片多核多线程的特性,对DSP的代码做多核多线程的设计。完成了 LDPC-OFDM链路在多协议终端中的实现方案设计。在OFDM的帧结构前加上Link16的同步头,接收过程中先进行Link16的一次同步,再通过判断分别进行OFDM解调或Link16的二次解调。实现多协议终端中的链路控制原语的更新。在Link16链路原语系统的基础上添加部分新原语用于表征LDPC-OFDM链路程序模块以及设备间的消息及控制关系。
刘兴辉[8](2020)在《多载波系统的峰均比抑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无线通信中,多载波调制(Multi-Carrier Modulation,MCM)系统在很多场景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多载波系统有着比较高的峰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高PAPR不利于高功率放大器的有效工作。本文主要研究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与基于正交幅度调制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 Bank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with Offset QAM,FBMC-OQAM)中的峰均比抑制技术。在OFDM中,本文分别研究了基于预留子载波(Tone Reservation,TR)和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的PAPR抑制算法。首先,本文研究了TR算法中峰值削峰信号(Peak Cancelling Signal,PCS)乘积系数?的求取方法。在合适的削峰系数下本文算法的PAPR抑制性能相比于LSA(Least Squares Approximation)算法提升约20%,同时具有快速收敛且不会发生峰值再生现象的特点。其次,本文研究了OFDM中基于压缩感知的PAPR抑制算法,在传统削峰信号消除方案(Clipping Noise Cancelation Schemes,CNCS)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在相同的PAPR抑制效果下,改进算法的接收端误码率(Bit Error Ratio,BER)性能相比于CNCS算法有所改善。最后,本文使用了Xilinx公司的HLS(High Level Synthesis)软件对基于TR的PAPR抑制算法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上进行实现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FBMC-OQAM作为一种新型调制技术相比OFDM有着诸多优势。本文分别研究了FBMC-OQAM系统基于TR与压缩感知的PAPR抑制算法。首先,本文提出了LS-TR(Least Squares–Tone Reservation)算法。其思想是在频域使用最小二乘法对预留子载波及其间隙载波进行逼近,仿真结果显示LS-TR算法相比传统算法有着更好的PAPR抑制效果,在子载波数为512时单次迭代PAPR抑制效果相比于传统算法提升了约1.2d B。其次,本文研究了利用压缩感知技术对削峰信号进行重构。针对FBMC-OQAM中压缩感知测量矩阵不适用于稀疏信号重构的问题提出了部分恢复算法,针对发送端的削峰策略在接收端对正交匹配追踪(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算法进行改进,并对此恢复算法的工作信噪比阈值进行推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基于压缩感知的PAPR抑制算法在取得3-4d B PAPR抑制效果情况下接收端能达到与发送端未削峰情况相近的BER性能。
赵岩[9](2019)在《空间调制通信系统中的迭代信号检测技术》文中提出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SM)是一种基于稀疏射频设计的多天线物理层传输技术。由于空间调制具有其低复杂度和低功耗的优势,能够在系统传输效率与误码率性能之间提供良好的折中,因此成为了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本论文从接收机设计出发,针对空间调制的发端信号结构,研究了空间调制系统中的频偏干扰、限幅干扰、多径干扰和信道误差等问题,并基于上述问题,设计出一系列能提供低复杂度和高性能的迭代信号检测算法。全文的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论文的第二章,针对瑞利衰落信道,分别研究了空间调制系统中用于信道干扰抵消的Turbo均衡迭代检测算法和用于数据干扰抵消的消息传递迭代检测算法,为后续的接收机算法研究提供了基础。本论文的第三章,针对空间调制多载波(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中的频偏和限幅干扰问题,并结合其结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干扰抑制迭代检测算法。一方面,针对SM-OFDM系统中的频偏干扰模型,采用第二章所介绍的消息传递算法,基于先验概率信息,利用不同的准则,提出了多种基于软输入软输出(Soft-Input Soft-Output,SISO)的迭代干扰抵消算法。另一方面,针对SM-OFDM系统中的限幅模型,分别提出了基于硬判决反馈与软判决反馈的迭代检测算法,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性能。本论文的第四章针对单载波(Single-Carrier,SC)空间调制系统,结合循环前缀(cyclic-Prefix,CP)和零前缀(Zero-Prefix,ZP)的帧结构模型,分别提出了基于频域和时域的Turbo均衡检测算法。首先,基于CP-SC-SM的系统模型,在传统的线性频域均衡的基础之上,分别引入了时域反馈和压缩感知的概念,提出了基于时域软判决反馈和基于通用近似消息传递的频域Turbo均衡算法,进一步提升了算法的误码率性能。其次,基于ZP-SC-SM模型,采用不同的软反馈方式,以不同程度的复杂度增加为代价,提出了多种时域Turbo均衡算法,能够在系统性能与算法复杂度之间提供良好的折中。最后,本论文的第五章,针对CP-SC-SM系统中的信道误差模型,提出了一系列联合信道估计的迭代检测算法。一方面,从真实的信道估计出发,充分利用信道的一阶和二阶矩信息,提出了基于时域软判决反馈和频域软判决反馈的频域Turbo均衡鲁棒接收机,较现有的基于理想估计的均衡算法在性能上具有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应对信道误差较高的情况,采用数据辅助信道估计的方式,提升信道估计的精确度,提出了基于数据辅助信道估计的频域均衡鲁棒接收机。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鲁棒接收机都能够很好的利用信道估计信息,获得更好的系统性能。
王婷婷[10](2020)在《水声OFDM时变多普勒补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声波是目前唯一可以远程传送的水下信息载体,水声信道具有带宽窄、多径强、噪声高、时空-频率是随机变化等特性,因此,要实现节点之间的水下高速、精准通信比较困难。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具有抑制多径效应和高频率利用等优点,适用于水下高速通信然而通信节点之间相对移动产生的多普勒频率变化将会造成OFDM系统子载波干扰,影响OFDM通信系统性能。本文首先研究了OFDM基本原理,并从时域、频域分析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其次研究了由收发端相对运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并分析多普勒效应对OFDM系统子载波间正交性的影响。本文针对由收发端相对运动引起的子信道干扰,提出了PEMD(Pilot EMD)自适应均衡算法,该算法使用相干检测方法分离信号中心频率处的频偏分量,并使用EMD技术分解相干检测处理后的信号频率分量,进而估计出多普勒引起的信号频偏,随后用自适应均衡算法进行残余多普勒补偿。同时本文提出了基于WFFT(Wavelet FFT)的多普勒抑制算法。该方法将信道分解与重构作为总体思想,利用一组预定函数来分解信道。在重构过程中,根据函数逼近思想,使用这组预定的函数逼近信道函数。采用差分相干检测技术联合自适应随机梯度算法获得信号重构过程中的抽头系数,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导频性能和信道追踪能力。最后进行了算法仿真,并做了水池实验初步检验了算法的可行性。
二、OFDM中的同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FDM中的同步(论文提纲范文)
(1)超奈奎斯特非正交频分复用相干光通信系统核心DSP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技术难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技术难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112Gbps PM-CO-QPSK-FTN-NOFDM DSP算法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112Gbps PM-CO-QPSK-FTN-NOFDM DSP算法方案概要设计 |
2.3 112Gbps PM-CO-QPSK-FTN-NOFDM发射端DSP算法方案 |
2.3.1 发射端DSP算法方案 |
2.3.2 发送端保护间隔设计 |
2.4 112Gbps PM-CO-QPSK-FTN-NOFDM接收端DSP算法方案 |
2.4.1 接收端算法方案设计 |
2.4.2 DSP算法方案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M-CO-FTN-NOFDM系统频偏与相偏联合估计算法研究 |
3.1 PM-CO-FTN-NOFDM相位损伤影响分析 |
3.2 基于RF-Pilot的PM-CO-FTN-NOFDM频偏与相偏联合估计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M-CO-FTN-N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偏振相关损伤以及ICI损伤影响分析 |
4.2.1 基于琼斯矩阵的无插值的信道估计算法工作原理 |
4.2.2 算法仿真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不足与改进方向 |
缩略词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2)UFMC系统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UFMC技术研究现状 |
1.2.2 UFMC系统信道估计技术研究现状 |
1.2.3 UFMC系统信道均衡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UFMC的原理及性能 |
2.1 引言 |
2.2 UFMC系统模型 |
2.3 无线信道特性 |
2.3.1 多径效应 |
2.3.2 多普勒效应 |
2.3.3 信道模型 |
2.4 UFMC与OFDM性能对比 |
2.5 信道估计技术与信道均衡技术 |
2.5.1 UFMC系统信道估计技术 |
2.5.2 UFMC系统信道均衡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UFMC系统信道估计算法 |
3.1 引言 |
3.2 信道估计算法 |
3.2.1 LS信道估计算法 |
3.2.2 MMSE信道估计算法 |
3.2.3 DFT信道估计算法 |
3.3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信道估计算法 |
3.3.1 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
3.3.2 小波去噪 |
3.3.3 改进的信道估计算法 |
3.4 仿真性能与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基于干扰消除的UFMC信道估计算法 |
4.1 引言 |
4.2 多径信道的影响 |
4.3 导频设计 |
4.4 干扰消除的信道估计算法 |
4.5 仿真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干扰消除的UFMC信道均衡 |
5.1 前言 |
5.2 均衡算法分析 |
5.2.1 ZF/MMSE时域均衡 |
5.2.2 符号循环移位均衡 |
5.3 UFMC系统算法设计 |
5.3.1 基于DFE算法的ZF/MMSE均衡 |
5.3.2 基于干扰消除的均衡算法 |
5.4 仿真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取心测压一体化仪器遥传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测井及其关键技术 |
1.2.1 测井技术 |
1.2.2 电缆遥测技术 |
1.2.3 井壁取心及电缆地层测试技术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取心测压一体化仪器遥传系统基本理论 |
2.1 OFDM技术简介 |
2.2 OFDM基本原理 |
2.3 OFDM中的同步技术 |
2.3.1 载波同步 |
2.3.2 采样时钟同步 |
2.3.3 符号同步 |
2.4 OFDM中的循环前缀 |
2.5 自动增益控制技术 |
2.6 信道估计与信道均衡 |
2.6.1 信道估计 |
2.6.2 信道均衡 |
2.7 SNR估计 |
2.8 信道编码 |
2.9 随机化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取心测压一体化仪器遥传系统噪声分析 |
3.1 同时开启大小电机时噪声分析 |
3.2 仅开启小电机时噪声分析 |
3.3 大电机开启瞬间的噪声干扰分析 |
3.4 系统噪声处理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取心测压一体化仪器遥传系统设计 |
4.1 系统技术指标 |
4.2 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缆芯分配 |
4.2.2 频谱划分 |
4.3 硬件系统设计 |
4.3.1 电缆接口 |
4.3.2 地面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4.3.3 井下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4.4 通讯协议设计 |
4.4.1 数据帧帧格式 |
4.4.2 传输速率自适应 |
4.4.3 井下调制器设计 |
4.4.4 地面解调器设计 |
4.4.5 地面与井下通讯时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同步算法仿真及分析 |
5.1 帧同步算法 |
5.1.1 基于m序列的帧同步算法 |
5.1.2 基于LFM信号的帧同步算法 |
5.2 采样时钟同步算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6.1 测试平台及方法 |
6.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1 实验室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2 挂接电机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短距离带宽受限光纤传输系统中信号调制与干扰消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针对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带宽受限问题的现阶段解决方案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IM/DD的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DSP技术 |
2.1 基于IM/DD的光纤传输系统基本结构 |
2.2 多载波信号中的DSP技术 |
2.2.1 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OFDM系统 |
2.2.2 基于实数三角变换的OFDM系统 |
2.2.3 接收端同步与均衡技术 |
2.3 单载波信号中的DSP技术 |
2.3.1 发送端信号调制 |
2.3.2 接收端均衡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分层非对称剪裁光正交频分复用的干扰消除方案 |
3.1 基于实数三角变换的L-ACO-OFDM系统 |
3.1.1 L-ACO-OFDM信号生成及迭代ICI消除接收方案 |
3.1.2 仿真结果分析 |
3.2 基于实数三角变换的L-ACO-OFDM系统中改进ICI消除方案 |
3.2.1 基于分集合并的改进ICI消除方案 |
3.2.2 仿真结果分析 |
3.3 基于DHT的L-ACO-SCFDM系统 |
3.3.1 基于DHT的ACO-SCFDM系统 |
3.3.2 基于DHT的L-ACO-SCFDM信号生成及迭代ICI消除接收方案 |
3.3.3 实验传输及干扰消除优化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超奈奎斯特非正交频分复用的载波间干扰消除方案 |
4.1 FTN-NOFDM信号生成基本理论 |
4.2 FTN-NOFDM中ICI消除算法综合研究 |
4.2.1 最大似然检测法 |
4.2.2 线性检测法 |
4.2.3 迭代检测法 |
4.2.4 半定松弛检测法 |
4.2.5 树形搜索法 |
4.3 FTN-NOFDM系统中Mazo极限和容量极限的验证 |
4.3.1 FTN-NOFDM在AWGN信道下Mazo极限和容量极限的验证 |
4.3.2 FTN-NOFDM在不同器件带宽下的IM/DD光传输性能 |
4.4 FTN-NOFDM中低复杂度ICI消除算法及实验验证 |
4.4.1 简化的广度优先树形搜索法 |
4.4.2 迭代检测与树形搜索级联法 |
4.4.3 高性能ICI消除算法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单载波调制的符号间干扰消除方案 |
5.1 短距离带宽受限光纤传输系统中常用单载波调制格式对比 |
5.1.1 NRZ、EDB及PAM-4信号生成 |
5.1.2 NRZ、EDB及PAM-4信号ISI消除 |
5.1.3 NRZ、EDB及PAM-4信号在不同器件带宽下的仿真性能 |
5.2 112-Gb/s PAM-4中预均衡和后均衡联合ISI消除算法 |
5.2.1 实验系统设置 |
5.2.2 预均衡和后均衡联合ISI消除算法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本论文资助来源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列表与参与项目情况 |
(5)卫星OFDM系统的同步与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OFDM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随机接入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卫星OFDM系统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OFDM在卫星通信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
2.2.1 OFDM基本原理 |
2.2.2 地面OFDM技术在卫星应用中的关键性问题 |
2.3 卫星通信信道特性 |
2.3.1 大尺度衰落特性 |
2.3.2 小尺度衰落特性 |
2.3.3 无线通信信道模型 |
2.4 OFDM同步误差影响 |
2.4.1 OFDM同步基本过程与模型 |
2.4.2 符号定时误差的影响 |
2.4.3 载波频偏的影响 |
2.5 随机多址接入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轨卫星OFDM同步技术 |
3.1 引言 |
3.2 传统OFDM同步技术 |
3.2.1 基于循环前缀的同步算法 |
3.2.2 自相关的同步算法研究 |
3.2.2.1 Schmidl&Cox同步算法 |
3.2.2.2 Minn算法 |
3.2.2.3 Park算法 |
3.2.2.4 加权Schmidl算法 |
3.2.3 互相关的同步算法研究 |
3.2.3.1 M-part算法 |
3.2.3.2 差分互相关方法 |
3.2.3.3 频偏估计方法 |
3.3 一种加权ZC序列的差分互相关同步算法 |
3.4 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轨卫星Ka波段子载波间隔优化 |
4.1 引言 |
4.2 低轨卫星与终端位置模型 |
4.3 基于位置信息的同步算法 |
4.4 子载波间隔优化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隐含数据传输的接入前导序列设计 |
5.1 引言 |
5.2 上行随机接入过程分类 |
5.3 控制信息与接入前导联合发送策略 |
5.3.1 基于控制信息组合的前导序列设计方法 |
5.3.2 隐含信息的签名序列组合方法 |
5.4 基于叠加训练序列的传输方法 |
5.4.1 普通叠加方法 |
5.4.2 软扩频叠加数据方法 |
5.5 基于加权序列的隐含数据传输方法 |
5.6 算法仿真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研究总结 |
6.2 前景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
(6)面向5G的F-OFDM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F-OFDM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F-OFDM的基本原理 |
2.1.1 滤波器的基本理论 |
2.1.2 PAPR抑制基本理论与技术 |
2.1.3 同步的基本理论 |
2.1.4 信道估计 |
2.2 USRP及 LabVIEW软件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OFDM系统数字子带滤波器研究 |
3.1 三子带波形参数配置 |
3.2 三子带子载波映射研究 |
3.3 数字子带滤波器研究 |
3.4 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OFDM系统PAPR抑制算法研究 |
4.1 OFDM系统中常用PAPR抑制算法分析 |
4.2 基于迭代限幅滤波的次优PTS抑制算法研究 |
4.3 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OFDM系统同步算法研究 |
5.1 基于CP的最大似然同步算法 |
5.2 Schmidl&Cox算法 |
5.3 基于改进CP的滑动平均最大似然同步算法 |
5.4 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实现及测试验证 |
6.1 系统的实现 |
6.2 测试验证及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多协议终端中链路编码及波形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来源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
2.1 多协议终端 |
2.1.1 概况 |
2.1.2 Link11数据链 |
2.1.3 Link16数据链 |
2.2 LDPC码基本原理 |
2.2.1 LDPC码的表示 |
2.2.2 LDPC编码原理 |
2.2.3 LDPC译码原理 |
2.3 OFDM技术 |
2.3.1 OFDM基本原理 |
2.3.2 OFDM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DPC-OFDM链路分析和设计 |
3.1 LDPC-OFDM链路系统结构概述 |
3.2 帧结构设计 |
3.3 LDPC码编译码设计 |
3.3.1 校验矩阵处理 |
3.3.2 编码结构 |
3.3.3 最小和译码 |
3.4 OFDM设计 |
3.4.1 OFDM整体结构 |
3.4.2 同步方案 |
3.4.3 链路数据处理 |
3.4.4 任务精简规划 |
3.5 LDPC-OFDM链路融合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协议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
4.1 硬件平台选型 |
4.1.1 硬件平台简介 |
4.1.2 性能对比 |
4.2 多协议终端结构设计 |
4.2.1 终端整体架构 |
4.2.2 ARM侧结构设计 |
4.2.3 DSP侧结构设计 |
4.2.4 ARM与DSP数据交互 |
4.2.5 控制器与终端之间的接口设计 |
4.3 多协议终端优化设计 |
4.3.1 数据定点化 |
4.3.2 结构体设计 |
4.3.3 DSP性能优化 |
4.4 仿真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论文内容及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多载波系统的峰均比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调研 |
1.2.1 PAPR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多载波调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峰均比抑制技术 |
2.1 引言 |
2.2 多载波通信系统中的峰均比抑制技术 |
2.2.1 OFDM系统原理与峰均比 |
2.2.2 FBMC-OQAM系统原理与峰均比 |
2.2.3 仿真结果 |
2.3 PAPR抑制算法 |
2.3.1 信号预畸变法与编码类算法 |
2.3.2 星座图扩展算法 |
2.3.3 部分传输序列算法和选择映射算法 |
2.3.4 预留子载波算法 |
2.3.5 算法比较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TR的多载波PAPR抑制 |
3.1 引言 |
3.2 OFDM中TR算法系数μ的确定 |
3.2.1 问题提出 |
3.2.2 现有TR算法系数μ的计算 |
3.2.3 模型建立 |
3.2.4 算法复杂度分析与性能仿真 |
3.3 FBMC-OQAM中 PAPR抑制算法 |
3.3.1 FBMC-OQAM中 TR算法模型介绍 |
3.3.2 LS-TR算法 |
3.3.3 算法复杂度分析与性能仿真 |
3.4 PAPR抑制算法的FPGA实现 |
3.4.1 基于TR的 PAPR算法 |
3.4.2 FPGA实现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多载波PAPR抑制 |
4.1 引言 |
4.2 压缩感知理论 |
4.2.1 压缩感知基本原理 |
4.2.2 测量矩阵 |
4.2.3 重构算法 |
4.3 OFDM中基于压缩感知恢复PCS的 PAPR抑制算法 |
4.3.1 基于压缩感知的CNCS峰均比抑制模型 |
4.3.2 基于CNCS的改进峰均比抑制模型 |
4.3.3 算法复杂度分析与性能仿真 |
4.4 FBMC-OQAM中基于压缩感知恢复PCS的 PAPR抑制算法 |
4.4.1 发送端削峰策略 |
4.4.2 接收端PCS恢复算法 |
4.4.3 增强型OMP算法 |
4.4.4 算法复杂度分析与性能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空间调制通信系统中的迭代信号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空间调制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贡献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空间调制下的干扰抵消迭代检测算法 |
2.1 引言 |
2.2 空间调制系统模型 |
2.3 基于信道干扰抵消的Turbo均衡迭代检测算法 |
2.3.1 基于最大似然的软检测算法 |
2.3.2 基于欧氏距离的软检测算法 |
2.3.3 仿真结果 |
2.4 基于数据干扰抵消的消息传递迭代检测算法 |
2.4.1 消息传递算法 |
2.4.2 基于信道硬化的消息传递算法 |
2.4.3 近似消息传递算法 |
2.4.4 仿真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间调制多载波系统中的迭代检测算法 |
3.1 引言 |
3.2 SM-OFDM基于频偏干扰抑制的迭代检测算法 |
3.2.1 系统模型 |
3.2.2 传统的基于并行干扰抵消的最大似然检测算法 |
3.2.3 基于单符号的迭代检测算法 |
3.2.4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迭代检测算法 |
3.2.5 基于多路分集的消息传递算法 |
3.2.6 仿真结果 |
3.3 SM-OFDM基于限幅干扰抑制的迭代检测算法 |
3.3.1 系统模型 |
3.3.2 基于硬判决反馈的干扰抵消迭代检测算法 |
3.3.3 基于软干扰抵消的迭代算法 |
3.3.4 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调制单载波系统中的迭代检测算法 |
4.1 引言 |
4.2 空间调制单载波系统中的频域均衡算法 |
4.2.1 系统模型 |
4.2.2 传统的线性频域均衡算法 |
4.2.3 时域反馈的频域均衡 |
4.2.4 基于通用近似消息传递的频域均衡 |
4.2.5 仿真结果 |
4.3 空间调制单载波下的时域均衡算法 |
4.3.1 系统模型 |
4.3.2 传统的线性时域均衡算法 |
4.3.3 时域反馈的时域均衡算法 |
4.3.4 软反馈干扰抵消的时域均衡算法 |
4.3.5 双向反馈的时域均衡算法 |
4.3.6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调制单载波系统中联合信道估计的迭代检测算法 |
5.1 引言 |
5.2 信道估计误差模型 |
5.3 基于软判决反馈的频域均衡鲁棒接收机 |
5.3.1 时域反馈的频域均衡鲁棒接收机 |
5.3.2 频域反馈的频域均衡鲁棒接收机 |
5.4 基于数据辅助信道估计的鲁棒接收机 |
5.5 仿真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水声OFDM时变多普勒补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声通信及多普勒补偿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OFDM中的多普勒效应与水声信道模型 |
2.1 OFDM中的多普勒效应 |
2.1.1 OFDM基本原理 |
2.1.2 收发端相对运动引起的多普勒 |
2.1.3 多普勒对OFDM的影响 |
2.2 水声信道模型 |
2.2.1 射线声学基本方程 |
2.2.2 高斯束理论 |
2.2.3 BELLHOP模型简介 |
2.2.4 OFDM仿真参数设定与bellhop仿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OFDM时变多普勒的PEMD自适应均衡补偿 |
3.1 经验模态分解法 |
3.1.1 经验模态分解法的基本原理 |
3.1.2 经验模态分解法的分解过程 |
3.2 OFDM系统的EMD频偏补偿算法 |
3.2.1 单频信号的EMD频偏估计 |
3.2.2 OFDM信号的传统EMD频偏估计方法 |
3.3 EMD自适应均衡多普勒补偿 |
3.3.1 OFDM信号的PEMD估计方法 |
3.3.2 PEMD自适应均衡多普勒补偿技术原理 |
3.3.3 基于最速梯度下降的自适应算法 |
3.3.4 仿真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OFDM时变多普勒的PEMD-WFFT补偿 |
4.1 基于WFFT的信道分解技术 |
4.1.1 函数逼近思想 |
4.1.2 基于WFFT的信道分解原理 |
4.2 基于WFFT的信道重构技术 |
4.2.1 改进的差分相干检测中LMS算法 |
4.2.2 OFDM系统的导频和检测顺序 |
4.2.3 WFFT算法仿真结果 |
4.2.4 水池实验结果 |
4.3 PEMD-WFFT多普勒补偿算法仿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OFDM中的同步(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奈奎斯特非正交频分复用相干光通信系统核心DSP算法研究[D]. 唐玉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UFMC系统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的研究[D]. 周琦. 扬州大学, 2021(08)
- [3]取心测压一体化仪器遥传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短距离带宽受限光纤传输系统中信号调制与干扰消除技术研究[D]. 郭梦琪. 北京邮电大学, 2020
- [5]卫星OFDM系统的同步与接入技术研究[D]. 毛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面向5G的F-OFDM关键技术研究[D]. 陈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7]多协议终端中链路编码及波形实现[D]. 张元申.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多载波系统的峰均比抑制技术研究[D]. 刘兴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9]空间调制通信系统中的迭代信号检测技术[D]. 赵岩.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水声OFDM时变多普勒补偿技术研究[D]. 王婷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