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个时代需要多样的艺术 于志学访谈(论文文献综述)
宋梅梅[1](2017)在《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形态嬗变研究》文中认为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是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家立足于黑龙江地域所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本文从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创作的角度,对黑龙江山水画处在社会历史不同情境中的发展衍变、创作状况及其作品形态嬗变做一整体的理论梳理。着重探讨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创作形态衍变和致力方向的境况。为了清晰研究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创作发展衍变脉络,本文概括出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客观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即黑龙江山水画物象初期表达、物象特色表达、物象精神表达。三个时期贯穿起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由地域物象表达初期上升到地域物象精神表达衍变发展的历程。全文共分六章,分阶段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问题的缘起、研究的意义、方法及其创新点。第二章论述了山水画地域性与黑龙江山水画研究的文献综述。通过对其文献的研究及对黑龙江山水画发展框架的梳理,首次提出了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发展历经三个时期的观点。第三章为黑龙江山水画物象初期表达,阐述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地域物象表达出现的原由,随后对初期表达作品的题材、表现方法、代表画家及传播平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物象初期表达作品创作,使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走向了地域化的现实主义表达。第四章为地域物象特色表达,论述了黑龙江地域特色表达产生的基础,以及这一时期作品的题材特色、代表画家、表现方法及地域物象特色探索对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地域特色表达形成的重要作用。第五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黑龙江山水画表达,阐述了这一时期形成物象精神表达的原由,以及这一时期作品的不同表达风格、表现方法和代表画家,对作品给予黑龙江山水画艺术影响进行了分析,三个时期循序渐进、互为影响。第六章论述了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局限,对其取得的三个主要成就,即地域特色的表达、地域题材到山水画物象精神的升华、山水画时空意境的开拓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创作的两个主要历史局限,一个是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对黑龙江山水画物象表现内容的限定,另一个是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精神性与视觉化取向存在的限定。建国以来的黑龙江山水画创作,在地域特色表达的不断探索与几代创作者对黑龙江山水画艺术的贡献,使黑龙江山水画由物象表达上升到精神表达,是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历史价值所在。同时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创作受社会发展变化、山水画艺术观念以及所处地域等因素影响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姜宝昌[2](2017)在《当代黑龙江青年山水画家写生风格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符号的艺术形式,历代山水画家无不是在身处自然、临风披雨的写生中赞誉着山川之美,体会着对景移情的迁想妙得。画家们遵循“师造化”的传统哲学观,通过对景写生探索山水画的新笔墨图式,围绕“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和思想情怀,审视当代山水画在认知自然、写生规律、地域文化内涵、时代特征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他们在自然当中不断追寻艺术符号的隐逸传达,不断提炼个性化笔墨,形成自己独特的的艺术语言和风格。随着西方绘画理论和技法对中国画坛的影响越来越大,山水画写生已成为新时代山水画变革的先行者,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画家,在传承传统笔墨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将东西方绘画两者通过写生实践紧密相结合,创造了多样的写生风格,推进了山水画多元发展的格局。当下画家们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了写生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写生其实是与自然对话的过程,这过程中又无时无刻不在体悟着大自然的深刻内涵。他们重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重视对自然的再度深入挖掘,重视写生方法的多元化。历代画家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认识到了写生对创作产生的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他们着重把握和探寻写生规律,在新的写生工具研发上也创新不断,形成了当下多元的写生创作格局。由于大江南北地域性的差异,历史上产生了如京津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等根据地域性特征风格而划分的艺术流派,这些艺术流派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很好的历史传承。由于笔者是生活学习在龙江,所以对龙江山水画史进行进行梳理研究时发现,历史上鲜有以龙江地域山水刻画为蓝本,后世也没有可参照借鉴的山水图式,但是当代以卢禹舜为代表的青年画家和广大学生不机械地对龙江自然物象进行程式化描摹,他们不断锤炼和总结龙江山水的自然特征,加以吸收、整理、发挥,形成了在当今画坛上独树一帜的样式风格,本文试图站在写生的视角对当代活跃在龙江画坛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青年山水画家绘画图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定位的针对性分析,把他们作为特定时期的一个节点来研究,探究写生实践对于其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把握龙江山水发展、艺术创作的进步、山水画写生规律的再度挖掘等艺术探索和实践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并产生了深远的现实意义。
胡红燕[3](2009)在《于志学冰雪画中的审美意象研究》文中指出在绘画艺术研究的立场上说,本论文的主题是美术批评;在艺术批评的立场上说,本论文选择了艺术哲学的视角。二者的合一旨在探讨美术批评对当代艺术创作的理论价值存在的问题。之所以选择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来进行具体的艺术批评是因为:一、冰雪艺术在当代艺术界的独特性,这一独特不仅体现在冰雪艺术形式的独有以致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一千多年来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空白,更体现于冰雪艺术在中国画“白的体系”中“冷逸之美”审美意象的呈现;二、基于于志学的冰雪艺术创作实践中文化因素的渗入。“文化”的针对性是指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在此意义上文化的渗入即意味着保持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和创新的自觉性。在这一点上,于志学以其领悟生存体验的冰雪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在绘画领域的解释。本论文作为对冰雪艺术在美学角度的思考,主张由美学向艺术哲学进展,围绕冰雪艺术绘画作品的“审美意象”这一核心问题,思考在传统中国绘画语言上创新的冰雪绘画语言与当代文化意识的关联;这一关联同时也指涉了艺术与人类生活的本质关联。“审美意象”是“艺术家用现实的色彩构成的一个整体,(而)它(指审美意象)伴随着一个非现实的综合体而产生”(法国·萨特)。审美意象作为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溯,那么在冰雪画艺术中审美意象的呈现则意味是对“冷逸”之美的体验。本文的结构上在确认到“冷逸之美”的审美意象的基础上对冰雪艺术绘画作品进行具体实践上的艺术批评。这方面包括了第三章对冰雪绘画语言特质即笔、墨、光感性形式因素及其蕴藏的审美内涵即“墨韵”和“白光”的梳理;第四章对冰雪艺术冷逸之美的丰富意蕴之分析涵盖于一、内涵冰雪外冷内热之意的“春暖”系列,二、内涵冰雪生命之质的“魂魄”系列:第五章延续对冰雪画审美意象的思考即冷逸之美在抽象形式下的艺术思考和实践。本文依托于志学的创作笔记和相关学术论文结合具体冰雪绘画作品,对冰雪艺术绘画中冷逸之美审美意象的课题进行研究。旨在为冰雪艺术在美学角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视野和空间。具体而言,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试图阐明:1、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审美意象的呈现中;2、冰雪语言感性形式的构建与冷逸之美密切相关:3、对内涵生存体验的超越性领会是体悟冰雪艺术审美意象冷逸之美的重要途径。
卢萍[4](2005)在《笔墨冰雪 ——对于志学冰雪山水画技法与图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是中国画转型变革的时期,其中尤以中国画绘画语言的不断革故鼎新为其基本表征。于志学探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问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冰雪山水画的出现可以被视为其中一个例证。本文认为通过对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的管窥,可以反映新时期东北美术以及中国山水画革新求变的一个缩影。具体而言,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试图阐明:1、艺术思想和观念不仅来自于外部艺术思潮的影响,更来自于艺术家自身内部对艺术的感知力;2、艺术语言的创新与材质改变密切相关;3、在保持中国画笔墨的根本前提下,吸收外来因素是创造中国画新艺术语言的重要途径。 本文依托第一手资料,结合于志学不同时期的作品,对于志学自1960年起建构冰雪山水画技法与图式的过程进行调查研究。全文共分五部分,除引言之外,第1章通过对于志学冰雪山水画语言成因的追问,结合特定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理清他绘画观念的来源与形成,冰雪山水画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观念。第2章叙述于志学是怎样从黑土地貌特征中寻找到和传统绘画异样的方法,构建了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第3章主要阐述冰雪山水画语言发展过程中所遇难题和解决方案以及冰雪山水画样式和语言的演变。第4章讨论对冰雪山水画语言的认识及应采取的态度。
张晓凌[5](2002)在《探索中国山水画的全新形态——于志学访谈》文中研究说明关于艺术创新问题、百年美术界持续而热烈地讨论过很久,但最终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一些似乎难以定论的问题,并非是由于问题本身过于复杂,而恰恰是由于问题以外的问题过于复杂而导致的。解决问题,理性和智慧是基本的精神保证。今天,中国画的创新问题实际上仍处在一个不易摆脱的漩涡之中。个中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尤其是困惑着的美术家要对“问题之外的问题”进行思索和清理。 中国山水画发展了近两千年,它愈益单纯的题材,成熟的法式表明了山水画本身对万物、万象的文化性选择。作为被誉为当代“冰雪山水画家”的于志学,在山水题材,技法上有所拓展。他的成就是这个时代的,更是他个人的。 林乐成的纤维艺术,是对这个在中国刚刚兴起二十余年的新艺术门类较高成就的宣示。一个对中国人来说,与自己熟习的笔、墨、纸、砚等艺术品材质相距甚远的羊毛纤维,被织造成一种能直接表达思想的艺术品,不能不说也是中国新的时代产物。 《西部·西部》艺术大展,是由西安美术学院承办的大型旨在展示美术的西部风采的全国性展览、研讨活动。这里刊发其中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主持人/赵权利
二、这个时代需要多样的艺术 于志学访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个时代需要多样的艺术 于志学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形态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目的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一)发掘新史料建构了建国后黑龙江山水画发展框架 |
(二)提出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的三个时期及其代表画家 |
(三)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发展新观点的提出 |
注释 |
第二章 山水画地域性与黑龙江山水画文献综述 |
一、山水画地域性研究现状 |
二、黑龙江山水画研究现状 |
三、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三个时期的提出 |
注释 |
第三章 黑龙江山水画初期表达(1950-1960) |
一、黑龙江山水画初期表达的基础 |
二、黑龙江山水画初期表达两种主要形式 |
(一)地域物象写实性表达 |
(二)地域物象写意性表达 |
三、黑龙江山水画初期表达的代表画家与创作传播平台 |
注释 |
第四章 黑龙江山水画物象特色表达(1961-1978) |
一、地域物象特色表达成为山水画创作主题 |
二、物象特色表达的题材类型 |
(一)描绘黑土地、森林的题材表达 |
(二)区域特色景观题材的表达 |
(三)北方冰雪主题的表达 |
三、物象特色表达代表画家与现实表现方法 |
注释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黑龙江山水画表达(1979-) |
一、黑龙江山水画物象精神表达产生背景 |
二、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山水画物象精神表达的类型 |
(一)博大浑厚物象精神的表达 |
(二)荒寒物象精神的表达 |
(三)壮观绚丽物象精神的表达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代表画家与作品多元化表达 |
注释 |
第六章 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艺术成就与历史局限 |
一、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艺术成就 |
(一)黑龙江山水画地域特色表达 |
(二)地域题材描绘到物象精神的升华 |
(三)山水画时空意境的开拓 |
二、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的历史局限 |
(一)传统笔墨语言与黑龙江山水画物象表现内容的限定 |
(二)黑龙江山水画精神性与视觉化取向的限定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采访记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当代黑龙江青年山水画家写生风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山水画写生的意义 |
一、山水画写生的现实意义 |
二、山水画写生是践行传统绘画艺术的纽带 |
三、写生对山水画创作的多重影响 |
(一)写生是山水画家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 |
(二)写生是心与自然沟通交流的过程 |
(三)在山水写生中感受艺术的本质 |
第二章 山水画写生方法及规律的求索 |
一、新式写生工具的出现及意义 |
二、写生应对自然规律进行深入认识和把握 |
三、敏锐的对自然进行再度发现 |
四、中西写生之融合,写生方法多元化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山水画现当代地域流派的写生创作实践 |
一、地域性因素与山水画创作的关系 |
(一)地域自然因素与山水画 |
(二)地域文化因素与山水画 |
(三)地域绘画传统与山水画 |
二、现当代山水画地域流派的写生创作 |
(一)以李可染为代表的京津风格 |
(二)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风格 |
(三)以黄宾虹为代表的新浙派风格 |
(四)以陆俨少为代表的新海派风格 |
(五)以关山月为代表的岭南派风格 |
三、龙江山水画创作及写生发展现状 |
注释 |
第四章 当代黑龙江青年山水画家写生风格探析 |
一、地域性题材对当代龙江山水画家写生风格的深远影响 |
二、于志学、卢禹舜等画家代表龙江题材写生创作的典范作用 |
(一)于志学创立冰雪山水画 |
(二)卢禹舜创立“禹舜山水” |
三、当代龙江青年山水画家代表写生风格探析 |
(一)注重形成独特图示风格类 |
(二)注重生活情趣、民俗文化传承 |
(三)注重传统笔墨形式与内容 |
(四)注重中西融合、强调色彩运用 |
(五)注重故乡建筑题材创作 |
(六)新青年画家的传承发展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于志学冰雪画中的审美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的阐释 |
第2章 审美意象在艺术哲学中的研究 |
2.1 "美"即是审美意象 |
2.2 对审美意象的进一步认识 |
2.2.1 审美意象所通达的世界 |
2.2.2 艺术形式:艺术家生存体验的物化 |
2.2.3 艺术传统与艺术创新在审美意象中的延续 |
2.3 审美意象的类型特征 |
2.3.1 审美意象类型的共同属性特征 |
2.3.2 冰雪画冷逸之美的审美意象特征 |
第3章 于志学冰雪画中冷逸之美得以呈现的形式因素 |
3.1 "墨韵"第一审美内涵的形式体现--冰雪山水画的用笔 |
3.2 "墨韵"第二审美内涵的形式体现--冰雪山水画的用墨 |
3.3 "光"第三审美内涵的提出及在冰雪山水画中的体现 |
第4章 冷逸之美的丰富意蕴分析 |
4.1 内涵冰雪外冷内热之意的"春暖"系列 |
4.2 内涵冰雪生命之质的"魂魄"系列 |
第5章 对冰雪画中审美意象思考的延伸 |
5.1 冰雪画走向抽象的设想 |
5.2 冰雪画走向抽象的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笔墨冰雪 ——对于志学冰雪山水画技法与图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冰雪山水画的缘起 |
1、地域风情影响与中外艺术启蒙 |
2、地域意识觉醒与师法造化启蒙 |
3、地域意识引发文化自觉 |
二、冰雪山水画的语言建构 |
1、从传统笔墨桎梏中突围 |
2、踏平兴安寻感悟 |
3、地貌特征与冰雪山水画技法 |
(1) 泼白法 |
(2) 雪皴法 |
(3) 重叠法 |
(4) 滴白法 |
(5) 排笔法 |
4、冰雪山水画语言对材质的变革 |
(1) 变固定剂为调剂 |
(2) 变裱画用纸为绘画用纸 |
5、冰雪山水画的笔、墨、光 |
(1) 用笔 |
(2) 用墨 |
将白、空、虚各自独立出来 |
用墨画白 |
计黑当白 |
用墨表现白的五个色阶 |
(3) 用光 |
轮廓光 |
透射光 |
结构光 |
映射光 |
三、冰雪山水画语言的演变 |
1、早期——笔墨、图式形成期 |
2、中期——笔墨、图式变化期 |
3、后期——笔墨纯化期 |
四、对冰雪山水画语言的再认识和思考 |
1、冰雪山水画走向探讨 |
2、地域文化对冰雪山水画的正负影响 |
3、冰雪山水画改革调剂对中国画的影响 |
4、结语 |
附录 |
于志学年表 |
国内外对冰雪山水画艺术评论文章 |
参考书目 |
后记 |
四、这个时代需要多样的艺术 于志学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以来黑龙江山水画形态嬗变研究[D]. 宋梅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2]当代黑龙江青年山水画家写生风格探析[D]. 姜宝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3]于志学冰雪画中的审美意象研究[D]. 胡红燕. 西南大学, 2009(10)
- [4]笔墨冰雪 ——对于志学冰雪山水画技法与图式的研究[D]. 卢萍. 中央美术学院, 2005(06)
- [5]探索中国山水画的全新形态——于志学访谈[J]. 张晓凌. 美术观察, 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