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镁剂辅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姗姗[1](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研究》文中提出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cn/)进行注册(注册号:IPGRP-2020CN083)。目的构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问题,检索并评价临床研究证据,形成相应推荐意见,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初稿。方法1临床问题的构建基于PICO原则整理现有专家共识、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制定临床问题清单,通过专家调查形式确定研究对象及干预措施,筛选结局指标并对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构建临床问题。2循证证据的综合评价2.1文献检索与信息提取根据临床问题清单制定检索策略,电子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CHF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信息。2.2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组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2.3证据合成与分析对疗效性指标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并采用Stata 15.0软件对发表偏倚进行Egger检验;对安全性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2.4证据质量分级基于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证据体进行质量评价及分级,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四个等级。3推荐意见的形成通过组织专家共识会,采用名义群体法对证据体的推荐强度进行评价,推荐强度包括强推荐(I)、弱推荐(II)、暂不推荐(O)、弱不推荐(-II)、强不推荐(-I)五个选项,任何一项票数>50%或同一推荐方向下的两项总票数>70%则认为达成共识,最终成为指南推荐意见。4指南初稿的撰写按照指南编写体例的要求,完成指南初稿的撰写。结果1临床问题构建本指南将研究对象(Population,P)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 EF)患者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患者,涉及气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3类基本证型。经过专家调查,共纳入中成药(包括口服中成药和中药静脉制剂)、中药汤剂、中医康复运动、经络腧穴疗法4大类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对照措施(Comparison,C)均为西医常规治疗,及13种结局指标(Outcome,O)。基于PICO原则的临床问题概况如下:P:HFr EF和HFpEF患者;I:中医疗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中医疗法包括中成药(口服中成药和中药静脉制剂)、中药汤剂、中医康复运动、经络腧穴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敷贴);C:西医常规治疗;O: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中医证候>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H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HF再住院率>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A)或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e’)。2临床证据概况及质量分级纳入274篇文献,其中涉及治疗HFr EF的中成药11种(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心宝丸、参附强心丸、补益强心片、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参麦注射液)、中药汤剂9种(补阳还五汤、炙甘草汤、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炙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中医康复运动2种(太极拳、八段锦);治疗HFp EF的中成药5种(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中药汤剂5种(养阴舒心方、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味、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中医康复运动2种(太极拳、八段锦);治疗CHF的经络腧穴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敷贴)14种。共形成48条证据体,其中中质量等级(B)5条,低质量等级(C)33条,极低质量等级(D)10条。3推荐意见形成形成推荐意见33条,其中强推(I)6条,弱推荐(II)27条。4指南初稿撰写CHF的辨病和辨证分型标准引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4.1中医药治疗HFr EF推荐意见1)气虚血瘀证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II C);口服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I B);中药静脉制剂:黄芪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II C)或太极拳(II D)。2)阳气亏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真武汤(II D)或苓桂术甘汤(II C)或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II C)或五苓散(II C)或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II D);口服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I B),心宝丸(II B)或参附强心丸(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I C)或心脉隆注射液(I B);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锦(II C)或太极拳(II D);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三伏贴(II C)。3)气阴两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II C);口服中成药:补益强心片(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麦注射液(II B)或生脉注射液(II C)或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II C);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II C)或太极拳(II D)。4.2中医药治疗HFp EF的指南推荐意见1)气虚血瘀证口服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I B);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2)阳气亏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真武汤(II C)或苓桂术甘汤(II D)或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II C)、五苓散加味(II C);口服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II D)或心脉隆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其它中医特色疗法:三伏贴(II C)。3)气阴两虚血瘀证中药汤剂:养阴舒心方(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麦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结论1.治疗CHF的中医药疗法广泛,其中以药物疗法为主包括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以非药物疗法为辅包括太极拳、八段锦、针刺、灸法、穴位敷贴。其中,以中成药治疗HFr EF的循证证据最为丰富。2.临床专家在评价中医药疗效时,较为关注的结局指标为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运动耐量、心功能,而对于其他替代结局指标及远期预后相关结局指标的关注相对较少。中医疗法联合西医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安全性较好,但各药优势定位不一。3.本研究通过在全面收集并整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共识会,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最终形成强推荐意见6条,弱推荐意见27条,虽然证据质量总体偏低,但专家认可度和患者接受度高。该指南的制定进一步规范了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合理应用。4.随着更多中医药治疗CHF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出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指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毛婷[3](2020)在《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发病率高,可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脑卒中等,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OSAHS是房颤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若频繁发作,日久可进展成为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合并OSASH目前缺乏确效治疗药物,射频消融术、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存在明显局限性,且治疗依从性较差。目前房颤治疗达标率存在严重不足,其基本治疗原则如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强度均远未达标。房颤的药物治疗存在转复及维持窦律困难,易复发,且手术费用较高并具有不可预知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在疾病早期就联合中药治疗有望提高房颤总体疗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缓合并症进展,改善预后。中医药还能够减轻西药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对于降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是将随机对照的原理应用于单一病例所进行随机、多周期二阶段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案,阵发性房颤为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适用于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可通过反复在同一个体身上进行多次的交叉对照研究,通过观察患者对干预措施的反应,来评价某种药物与安慰剂或另一种药物比较的疗效,优选出对于该患者最佳的治疗措施。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与中医辨证论治有相通之处。中药复方通过作用于多个靶标和多种途径来发挥其治疗作用,传统研究很难阐明其作用机理。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被用来系统地反映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标,多途径和复杂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网络药理学是通过网络平衡的整体观来探索药物与机体互作关系的学科,可反映多靶点与多疾病间的复杂关系,对于研究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靶标具有重要价值。其与中医学整体观有相通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分别从OSAHS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传统文献综述;并对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发现OSAHS能够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共纳入16例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患者,使用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进行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共持续23周。以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探索适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借鉴系统药理学思路,从“药物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疾病”系统阐释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等中外文数据库,搜集OSAHS与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7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队列研究,包括709例OSAHS患者和975例非OSAHS患者。结果显示,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病风险[OR=3.00,95%CI(2.31,3.90),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的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OR=3.24,95%CI(2.26,4.65),P<0.000 01],其中冠心病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更高[OR=5.60,95%CI(3.28,9.56),P<0.000 01];②采用柏林问卷调查(BQ)评估的冠心病合并高风险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也比冠心病合并低风险OSAHS 患者增加[OR=2.21,95%CI(1.50,3.26),P<0.001]。小结: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的:通过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方法,为寻找适用于中医药个体化的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列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以自身病例作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盲、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设计的研究方案。共纳入16例受试者,采用试验药物(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自身前后交替对照,每位受试者将接受三轮治疗交替周期,每轮治疗交替周期为8周,包括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两个治疗阶段,每个治疗阶段前3周为治疗期,后1周为洗脱期,疗程共23周。试验药物与对照药物的使用顺序为随机双盲。分别在3w末、7w末、11w末、15w末、19w末、23w末进行病症信息及疗效指标采集,包括房颤发作频率、房颤持续时间、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心率变异性、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1)与对照期相比,受试者4、受试者10、受试者11治疗期的房颤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即房颤负荷)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较对照期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对照期的房颤负荷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11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三角指数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PNN50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全部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临床症状疗效结果显示,治疗期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4)与治疗前相比,所有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减低。13例受试者每轮各期中医证候积分合并后结果显示,与对照期相比,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治疗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期相比,治疗期的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的病例3、病例4、病例5、病例8、病例12、病例13、病例14、病例1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完成全部试验的受试者行多导睡眠监测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多导睡眠监测相关指标AHI、OD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总次数、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SaO2在治疗后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能够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同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调肝益气定悸方对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未见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采用TCMSP数据库及BATMAN-TCM分析平台检索并获取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1味药物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牡蛎、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接着以“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及“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为关键词,在疾病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中检索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再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靶点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接着结合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并分析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靶点网络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靶点网络相映射,构建“药物候选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疾病”互作网络,获得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效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确定关键治疗靶点;通过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相应靶点的信号通路,构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1)调肝益气定悸方11味药物共有活性成分214个,其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分别来源于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8、5、50、9、11、89、18、7、8、5个活性成分为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有效成分。(2)经疾病基因数据库检索得到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232个。(3)调肝益气定悸方21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将其与232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相映射,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189个活性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4)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治疗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获得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A)、蛋白激酶-1(AKT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3(MAPK3)、白介素-1B(IL1B)、胰岛素(INS)、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共8个关键治疗靶点。(5)通过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发现65条生物学过程,14个分子功能相关过程,10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及92条信号通路。其中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调节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NO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对缺氧的反应、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的正调控、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有关。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89个主要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 疾病相关靶点,其中,IL6、TNF、VEGFA、AKT1、MAPK3、IL1B、INS、TP53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关键靶点,主要富集于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
王凯欢[4](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李响明,孙胜斌[5](2019)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含有门冬氨酸钾盐、镁盐,为电解质补充剂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低钾血症、低钾及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性脑病的治疗。从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的鉴别、含量测定、有关物质、细菌内毒素、无菌等方面分析总结了质量研究现状,系统归纳了该产品在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衰、冠心病等)、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的临床应用,为完善该制剂的质量标准、提升质量控制水平、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梁钊明[6](2012)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疾病管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对我们已经实行的有中医治疗特色的心衰临床路径进行回顾性分析,古代中医文献资料整理、现代心衰文献资料整理等基础上,构建一个促进病人自我管理、医护患互动、综合医院和社区资源互动的,以预防为主的.终身随访、全程跟踪的心衰慢性病管理体系,最终制定综合的中西医结合最佳管理模式。探索我国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衰慢性疾病的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心衰的诊疗费用、不断提高慢性心衰的诊疗质量、促进心衰患者的康复,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工作(包括对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管理方案的形成-文献检索与分析研究,古代中医文献资料整理,现代心衰文献资料整理等)的基础上,根据文献研究中的汇总,总结出心衰管理方案中的药物与非药物管理方案,而药物管理方案在我院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已得到充分的验证,此次研究主要根据非药物管理中的的文献研究(包括膳食、运动、随访教育、中医特色管理等的文献检索词频研究),对管理过程可能有效的管理方式及具体的管理细节进行归纳总结,并行统计分析,形成初步的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针对新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管理方案的各种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成立预测小组,设计两轮专家咨询问卷,运用Delphi(德尔菲)法向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心血管内科专家开展问卷调查。咨询问卷涵盖诊断、药物治疗管理、非药物管理(包括膳食、运动、随访教育、中医特色管理、中医特色调护、随访管理及评价)、名医经验等内容,形成心衰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请专家根据目前慢性心力衰竭诊治的实际实施情况来评价实施此管理方案的可行性评估相关内容。在每一轮咨询表回收后,由预测组织小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意见汇总,修订前一轮的专家咨询问卷,形成下一轮的专家咨询问卷。统计分析方面,由Epidata2.1首先建立数据信息库,然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对专家的积极系数和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对问卷的各个项目采用频数的描述性分析。实施两轮的专家咨询后,使得专家对于管理方案中可能遇到问题的专家意见逐步趋向于统一,最后将两轮咨询后尚未统一的意见统计,进行专家咨询论证会,使得专家管理方案中的各种关键问题的专家意见一致,最后达到心衰慢性病管理方案的初步建立。研究结果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共发出问卷25份,共收回25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为100%,参与完成第一轮专家咨询的25位专家均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专家,均为副高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时间均超过5年,工作时间≥10年者共24人,占总人数的96%.第二轮专家咨询咨询共发出问卷20份,共收回2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为100%。参与完成第二轮专家咨询的20名专家,均为从事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专家,均为正高以上职称,从事专业时间均≥10年,提示专家在本专业领域有较好的代表性及较高的权威性。第一轮专家咨询,85%的专家认为通过慢病管理方案管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规范医疗行为并提高医疗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得到认同;95%专家认为慢性心力衰竭西医管理诊疗参照2007年制订的《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合适;中医诊断病名为心衰病得到80%专家的认同,70%专家认为心衰病中医诊疗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编写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进行诊断合适;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与非药物管理分型管理方案,70%以上的专家选择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95%专家认为随访方案中管理可以包括:饮食、运动、随访教育、中医特色调护五类;95%专家认为随访方案中膳食管理方案中理想食谱为富优良蛋白低脂膳食对于心衰患者心功能恢复有作用、应该摄入富含钾镁高纤维食物、对于心衰患者病情进展、调控有很大帮助、使病人对自我管理的认同度、95%专家认为中医特色的辩证膳食能对患者心功能恢复有作用;没有专家认为膳食管理后病人的营养状况会受到影响。第二轮专家咨询,73.3%专家的同意将心衰慢性病随访管理时限确定为24周,在心衰患者中心衰随访的频率设定为2周。心衰各个具体辨证分型的主症、次症、舌脉以及治法得到至少80%专家的认同;各证型的具体方药通过频数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探索出用药方面的共同规律。根据心衰患者管理期间的辅助检查规范化的结果提示,85%以上专家认为纳入管理第1周应予以患者行“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三项、BNP、心酶、肌钙蛋白、血气分析、生化、心电图、胸片、心彩、动态心电图”检查,70%以上专家认为管理期间应“复查血常规、BNP”;100%专家认为管理期间应以患者行“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28项、心脏彩超”检查;80%以上专家认为管理结束时应以患者行“BNP、心脏彩超、生化、胸片、心电”检查。专家咨询论证会,专家们提出管理方案要通过专家共识,专家有广泛性、代表性;希望通过总结能够更加完善管理方案的程序与管理的项目细节,有待在实际的门诊操作中更进一步总结管理经验以补充至项目中。所有管理项目中治疗方法进行优化,还要注意到病人的接受管理的依从性问题,是否可以提出更为简单而又可行的管理方式。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推广方面,还有待完善患者心衰管理的健康教育的教材,与心衰慢性病管理电脑操作系统的建立,使得管理的效率与规范化进一步的到提高,为在更广的领域推广打好基础。结论运用Delphi(德尔菲)法对初步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包括诊断、药物治疗管理、非药物管理(膳食、运动、随访教育、中医特色管理、中医特色调护、随访管理及评价)的方面的问题)进行专家咨询调研分析,对管理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的研究,随后进行专家咨询论证会,对其中未统一的意见趋于统一,使得制定的方案更加合理和完善,并根据专家所提供的意见,我们初步制定行业认可的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
吴彩莲,赵柯[7](2011)在《镁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为探讨应用硫酸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确诊为心力衰竭并发各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Ⅱ级室早消失50%,心功能改善Ⅰ级室早减少75%,无1例死亡,总有效率90%以上;而对照组心功能改善室早减少仅60%,有效率6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硫酸镁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并有效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周袁申[8](2008)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进行文献评价及回顾性调研评价广东省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形成行业认可、可供推广应用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及制订实施规范提供循证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在心脏中心既往心衰中医辨证、治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心衰现代医学与中医治疗的针对性文献调研,为将后进行路径的修改提供证据。其次,通过非同期队列研究,对比实施临床路径之前(2004年1月-2005年7月,传统组)与实施临床路径之后(2006年1月-2007年7月,路径组)在广东省中医院心脏四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相关情况。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相关性;2.住院时间;3.住院费用;4.住院并发症;5.半年内再住院率;6.住院病死率及1年内病死率;7.临床路径执行情况;8.退出临床路径组的严重变异情况。研究结果本研究路径组188例,传统组238例,路径组严重变异事件41例,共467例。两组患者在入院病情上无明显差异。住院总费用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828.487元/日,平均住院时间由15.26±9.837天下降到12.87±5.086天住院时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P=0.096)。平均住院总费用有下降的趋势,由10735.67元下降到9104.13元(P=0.193),其中西药费、检查费有所下降,而中成药费及中草药费有所增高。住院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半年内再住院率、住院病死率、1年内病死率有下降的趋势。临床路径执行率超过88.6%以上,实行路径后有17.9%的病例出现变异事件需要退出路径组研究。结论实行了临床路径之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病人住院费用均有下降的趋势,通过临床路径的前期实施与管理,在临床上起到一定的医疗成本控制的作用,同时未明显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为下一步在共同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基础上,完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管理,更加有效地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加强医护、患者之间的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使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向更深入及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并为将后形成行业认可、可供推广应用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必需的临床循证依据。
王炳理[9](2007)在《镁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谢锦祺,刘平波[10](1996)在《硫酸镁的临床新用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硫酸镁的临床新用途谢锦祺,刘平波422900湖南省新邵县人民医院硫酸镁以往只用于导泻利胆、高血压及妊娠中毒症的治疗,随着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不断拓展,现就硫酸镁的临床新用途简介如下。1流行性哮喘性肺炎[1]该病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病因尚...
二、镁剂辅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镁剂辅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临床问题的构建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二部分 循证证据的综合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三部分 证据推荐强度的形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四部分 指南初稿的撰写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 |
附录2 GRADE系统证据质量降级因素 |
附录3 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附录4 偏倚风险评估表 |
综述 口服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样本量的估算 |
2.3 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及隐藏 |
2.4 对照措施 |
2.5 盲法 |
2.6 试验对象 |
2.7 试验用药 |
2.8 合并用药及治疗 |
2.9 观察周期 |
2.10 疗效评定标准 |
2.11 疗效性指标 |
2.12 安全性指标 |
2.13 试验流程图及随访时点 |
2.14 质量控制 |
2.15 数据管理 |
2.16 统计方法 |
2.17 伦理与注册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试验完成情况 |
3.3 随访及指标检测 |
3.4 个体化疗效评价 |
3.5 疗效揭盲 |
3.6 安全性评价 |
3.7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探讨及方案设计 |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疗效分析 |
4.3 房颤合并OSAHS中医证候的理论研究 |
4.4 从肝论治房颤合并OSAHS |
4.5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作用的机理探讨 |
4.6 OSAHS相关房颤的机制研究及治疗 |
5 结论 |
验案举例 |
参考文献 |
机制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筛选 |
2.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作用靶点筛选 |
2.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作用靶点的网络构建 |
2.4 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 |
2.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分析 |
2.6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结果 |
3.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作用靶点 |
3.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网络图(D-pT network) |
3.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网络 |
3.4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PPI分析 |
3.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治疗靶点的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6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候选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分析 |
4 讨论 |
4.1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 |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主要成分 |
4.3 调肝、益气、安神定悸的生物学机制 |
4.4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总结 |
创新点 |
课题来源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4)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质量研究 |
1.1 门冬氨酸的鉴别 |
1.2 镁盐的鉴别 |
1.3 门冬氨酸、钾、镁的含量测定 |
1.4 有关物质 |
1.5 安全性的检查 |
1.6 质量评价 |
2 临床应用 |
2.1 心律失常 |
2.2 心衰 |
2.3 冠心病 |
2.4 低血钾症 |
2.5 肺心病并多器官衰竭 |
2.6 肝脏疾病 |
2.7 其他方面 |
3 结语 |
(6)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疾病管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学的病生的新认识 |
1.2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研究 |
2.2 治则治法研究 |
2.3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
3 疾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3.1 疾病管理的产生背景 |
3.2 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疾病管理进展 |
3.3 疾病管理内涵的介绍 |
3.4 疾病管理体系在国内的应用及评价 |
4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的建立 |
4.1 心衰慢性病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
4.2. 国外心衰管理的研究进展 |
4.3 国内心衰慢性病管理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
4.4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的建立 |
4.5 、构建中西医结合心衰管理体系的实践 |
5 Delphi(德尔菲)法的研究进展 |
5.1 概述 |
5.2 Delphi法具体的实施步骤 |
5.3 Delphi法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 |
5.4 Delphi法在方法学方面的进展 |
5.5 Delphi法的优缺点 |
5.6 Delphi法在医学研究和决策中的应用 |
5.7 德尔菲法在中医研究中的运用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研究步骤与计划 |
2. 慢性心力衰竭管理方案Delphi(德尔菲)法调查分析 |
2.1 设置项目评估、预测组织小组:由项目负责人负责成立并组织专家咨询小组 |
3 专家咨询第一轮 |
3.1 确定专家咨询问卷内容 |
3.2 具体内容 |
3.3 方法学 |
3.4 预调查 |
3.5 选择第一轮专家咨询专家组 |
4 专家咨询第二轮 |
4.1 第一轮咨询问卷的统计分析 |
4.2 确定专家咨询表内容 |
4.3 具体内容 |
4.4 预调查 |
4.5 选择第二轮专家咨询专家组 |
5. 专家论证咨询会 |
6 数据库的建立及整理 |
6.1 数据库的建立 |
6.2 数据库的整理 |
7 统计分析方法 |
7.1 专家积极系数 |
7.2 专家基本情况 |
7.3 问卷各条目的统计分析 |
8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第一轮专家咨询 |
1.1 专家积极系数 |
1.2 专家基本情况 |
1.3 调查分析结果 |
1.4 关于中医辨证与辨病管理评估的调查结果 |
1.5 |
1.6.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中门诊随访管理调查结果 |
1.7 慢性心力衮竭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中非药物管理调査结果 |
1.8 关于心衰患者并发症管理的调査结果 |
2 第二轮专家咨询 |
2.1 专家积极系数 |
2.2 专家基本情况 |
2.3 调查分析结果 |
3. 专家咨询论证会议结果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关于德尔菲法在心衰慢性病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
2 关于德尔菲法中专家咨询问卷的制定 |
3 关于两轮专家咨询的调查结果 |
4. 第五步:慢病管理方案的最终制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学的病理生理新认识 |
1.2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1.3 非常规药物治疗 |
1.4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
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研究 |
2.2 治则治法研究 |
2.3 专病专方治疗 |
2.4 现代临床研究 |
3. 临床路径的研究进展 |
3.1 临床路径的产生背景 |
3.2 临床路径的实施步骤 |
3.3 临床路径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 |
3.4 临床路径在国内外的应用及评价 |
4.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的提出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文献调研 |
2. 针对性的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资料收集及评价内容 |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1 数据管理 |
3.2 统计分析 |
4.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文献资料调研 |
1.1 西医等级证据 |
1.2 中医文献辨证等级分级 |
2. 慢性心力衰竭病例回顾性分析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样本同质性研究 |
2.3 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总费用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
2.4 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对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
2.5 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对住院费用的影响 |
2.6 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对住院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
2.7 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对患者半年内再次住院率的影响 |
2.8 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对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响 |
2.9 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对患者1年内死亡率的影响 |
3. 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 |
3.1 临床路径表执行情况总体资料(见表21) |
3.2 临床路径组严重变异情况的记录(见表22)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文献资料分析 |
2.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 |
2.1 一般临床资料及样本同质性分析 |
2.2 住院时间 |
2.3 住院费用 |
2.4 住院并发症发生率 |
2.5 再住院率 |
2.6 病死率 |
3.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总结分析 |
3.1 临床路径总体执行情况 |
3.2 中医的辨证分型及中医治疗情况 |
3.3 检查执行情况 |
3.4 饮食及活动指导情况 |
3.5 告知病情执行情况 |
3.6 监护护理及健康教育执行情况 |
3.7 一般治疗及西医治疗情况 |
3.8 变异事件情况 |
3.9 路径缺乏临床评价指标 |
3.10 路径缺乏病人满意度调查 |
3.11 路径缺乏随访制度登记 |
4. 总结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镁剂辅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研究[D]. 林姗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3]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毛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4]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李响明,孙胜斌.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4)
- [6]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疾病管理体系的构建[D]. 梁钊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镁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 吴彩莲,赵柯. 宁夏医学杂志, 2011(12)
- [8]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分析研究[D]. 周袁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镁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 王炳理. 中国临床医生, 2007(03)
- [10]硫酸镁的临床新用途[J]. 谢锦祺,刘平波. 中国农村医学, 1996(10)
标签:中药注射剂论文; 中医论文; 心房颤动论文; 心衰的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充血性心力衰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