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兽医卫生工作 迎接加入世贸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陈若婵[1](2021)在《浙江省兽医事业研究(1949-1966)》文中研究说明
刘孟伟[2](2020)在《破解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推动禽肉出口研究》文中指出据统计,2018年WTO成员国共发布技术性贸易措施4685件,同比增长2.2%,创历史新高;2019年1至6月,WTO共发布技贸措施2484件,同比增长8.14%,并呈现发达国家技术性门槛日渐高筑、发展中国家制度性成本居高不下及最不发达国家涟漪性传导加剧三大发展趋势,在现阶段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攀升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已成为影响我国贸易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在禽肉产品产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仅次于第一产量国美国,名列第二位。同时禽肉产品在我国的需求量也被列为第二大肉类品种,名列第2位。尽管我国禽肉产品产量大,出口销售却不乐观,我国目前食品市场上还存在多种食品安全问题,这也导致我国食品难以被国际市场接纳。除此之外,发达国家通过科研改进食品检验技术,提高食品标准,完善检测程序和认证制度,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我国目前禽肉产品的售出价格远远低于国外,扩大禽肉出口是提升生产效益的重要举措。但是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将阻碍我国禽肉企业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欧美国家长期将中国内地视为疫区,大大限制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技术贸易措施广泛应用、产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要求、产品标准不统一、没有自主品牌、进出口规模小及动物福利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禽肉出口。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可避免,今后将更加完善。所以,在新形势的推动下我国要参考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禽肉的影响,深入解析出口禽肉贸易中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境况和原因,充分了解重点贸易国家实行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具体内容,除此之外,我国还需针对其他国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采取相对应的举措,防止日后产生国际贸易纠纷,推动禽肉出口,增加农民收入,出口禽肉主要贸易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推进禽肉出口贸易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专题研究项目。”
张文涛[3](2020)在《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中东地区毗邻欧洲,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加之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西方列强争夺的目标。在欧洲殖民扩张过程中,中东地区被纳入欧洲国家发起建立的国际组织体系中,从而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交通运输、通信联络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便利。中东地区虽然被动地加入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客观上中东地区也成为国际组织最早的诞生地之一。近代以来,中东地区历次重大事件都与国际组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的创立为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国际关系争端等新思路。二战即将结束时,中东地区率先建立了区域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随着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伊斯兰合作组织以及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开始在中东国际舞台上出现,在调解阿以冲突,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促进中东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国际组织也与中东地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中东地区已经成为国际组织极为活跃的地区。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选题以国际组织联合会(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UIA)发布的《国际组织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为工具,以22个阿拉伯国家加上土耳其、伊朗、以色列、阿富汗和塞浦路斯等5个中东地区国家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国际组织年鉴》中正式注册的69862个国际组织以“中东”、“阿拉伯”、“伊斯兰”、“穆斯林”、“犹太”、“锡安”等关键词及27个国家与其首都为注册地进行检索,梳理出976个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同时,本研究对与国际组织相关的档案、文献、文集、专着、论文、网站、报道等材料进行整理,梳理出中东区域以外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的活动情况,整体研究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并对不同类别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特点和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及文献附录等四部分组成,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和分布情况,论述了在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欧洲国际组织的影响和中东民族国际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过程以及国际组织的主要类型,陈述了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活动现状。本研究按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两大类别,根据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从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四个维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分类研究。论文第二章论述了近代以来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分别阐释了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重点论述了国际联盟、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深度参与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平、教育、文化等事务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欧洲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洲联盟等中东区域以外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中东地区的互动关系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等中东区域内国际组织在中东追求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作用。论文第三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东区域治理过程中的特点和作用,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大量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事务,成为中东国家和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实施区域治理,解决中东问题的有力助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与政府开展合作的同时,也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在民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与政府产生分歧,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对国际非政府组织采取严格控制政策,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的发展遇到瓶颈。论文第四章总结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特点,并对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治理体系,在中东国际事务中作用明显。中东区域以外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的制度更加完善,方法更为规范,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则呈现出矛盾复杂化,难以形成合力的特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区域治理方面,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结论部分是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认为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地区治理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国际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国际组织虽然在协调和解决中东各种问题和复杂矛盾的效能方面还不明显,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治理的重要力量,在中东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的文献及附录部分列出了976个在国际组织联合会正式注册的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名单,读者和相关研究者可以按照国家查询不同国际组织建立的时间及总部的位置,有助于提供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整体面貌和具体信息。附录部分还提供了相关国际组织的英文缩写及重大相关活动时间,有益于为以后有关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积累资料。
王小平[4](2017)在《荣县动物防疫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的动物防疫工作中,建立动物防疫体系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也有利于保障动物安全。立足于本国动物保护的现状和基本国情,制定科学完善的动物保护体系,秉承动物防疫的原则和使命,紧跟动物保护的时代发展潮流,充分认识到动物防疫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覆盖面广、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的动物防疫体系,具有完备的职能,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动物防疫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水平上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分别为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药物残留问题、动物的防疫疾病问题等。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催生了养殖业的繁荣,对动物的防疫工作也面临更多的挑战,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荣县有我国有名的丘陵山地地形,在农业上表现出色,也是着名的生猪养殖大县,黑山羊的养殖在全国有口皆碑,被评为全国养羊十强县,是四川省养羊大县,是生猪等六个畜禽品种获无公害基地认证。为保证我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动物防疫管理体系。本文采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动物防疫管理体系基本情况,对比了国外动物防疫体系与我国现行动物防疫体系的差别。笔者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解读了荣县各级组织的动物防疫现状,对位于乡村、镇和县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分析,主要的分析指标包括年龄、文化水准、职称等,以对动物防疫工作形成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荣县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不足和局限性,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1)提高领导水平,使体系规范化、长期化;(2)构建科学的用人体系,增加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资金投入;(3)组建高素质的队伍,提高整体实力;(4)完善防疫措施和办法,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张勇[5](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廖祺[6](2017)在《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动物疫病的病种越来越多,流行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直接关乎着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防控计划目标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为了实现不同疫病防控计划目标,减少动物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采取的技术投入、制度安排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或措施被称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每种防控策略包括多种具体的防控措施,即动物疾病防控策略是宏观、笼统的措施束,是一系列具体防控措施的统称。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经济学评估是指在既定的防控计划目标要求下,根据动物疫病实际所处于的疫情阶段,对当期策略与方案策略进行评估,以科学地判断方案策略是否可行及其经济性,为当前防控策略是否延续、调整或终结提供良好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指导,也为防控计划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有:1.随着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任务和理念发生变化,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兽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制定并且有效地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FAO、OIE等国际组织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动物疫病防控计划具有阶段性,新疫病也在不断涌现,为了实现不同防控计划目标,需要对各种方案性防控策略进行及时的评估、修订和调整。实施新的策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开展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2.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防控策略进行评估的研究并还比较少。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在借鉴国外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前,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动物卫生评估和动物产品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国际惯例,国内现有有关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与防控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仍旧有待提高。本文在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各国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对已有动物疫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以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与风险损失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动力学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从理论上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和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3.随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有助于合理配置防控资源、寻求和确定防控策略的优先顺序,实现最佳配置。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因而,具有一定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正在实施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方案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实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以评估防控策略在一定暴发风险概率下的经济效果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动物卫生经济学、政府管理理论、疫病风险分析理论以及传染病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包括对动物疫病的影响以及防控策略分析、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风险损失评估等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为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与主要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进行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动物疫病主要防控计划与策略种类;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厘清了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之间的阶段性相关关系;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3.依据防控策略评估在防控策略制定步骤中需要承担的功能目标,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EBCR分析法)。用动力学模型对防控策略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将风险损失纳入到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中,最终对防控策略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实现了从分析防控问题到评估方案策略的过程,构建了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与内容体系。4.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对继续强制免疫和退出强制免疫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防控策略经济学实证分析。按照构建的EBCR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对亚洲Ⅰ型口蹄疫的不同防控策略基础成本、不同防控策略的成本效益、不同防控策略的风险损失分别进行了实证评估分析。该方法主要是以传染病学、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评估了不同策略的防控基础成本,对疫病暴发损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评估;然后,利用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策略的风险损失进行预测评估;接着,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增加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防控策略的成本增量,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导致减少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策略的收益增量;最后,评估在未来不同年份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率,即得出全国边境与内陆地区2017-2022年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值,据此提出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当前强制免疫策略可适时转换的决策建议。5.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防控措施,即继续强制免疫,全国自2017年起,未来5年每年亚洲Ⅰ型口蹄疫引起的风险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不论边境地区或内陆地区,在2017-2019年三年内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1,退出免疫具有可行性,且越早采取退出免疫措施,该策略的EBCR值越高。建议中国尽早退出对亚洲Ⅰ型的强制免疫策略,并采取以加强监测与扑杀结合为主的综合净化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1.完善并扩展了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率分析法EBCR分析法。该创新方法将风险评估纳入到防控策略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提高决策结论科学性。并且,该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风险损失评估三大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2.本研究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动物疫病的研究内容。现有关于动物疫病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动物疫病暴发对全球或者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传播风险性、防控机制的建立以及对补偿标准等,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结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疫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病原特征以及流行特点,对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大小和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后果进行估计,从而制定适当的防控策略,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创新。3.对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为优化该种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经济理论依据,证明了 EBCR分析法具有风险预测与策略优选功能,并提出该分析方法不仅能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评估与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实践范例,对其他风险策略的经济学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赵丽梅[7](2015)在《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文中研究指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天花、黑死病、1918年纽约大流感都在人类的历史上刻下了阴森森的恐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去这种自然爆发的形态以外,有些传染病的病毒如天花、霍乱也可以成为生物战剂,变成战争武器,即生物武器,其目的就是“蓄意疾病”,它对战后尤其是冷战后的美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冷战的结束使新的因素不断被注入到国家安全问题中来,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和矛盾,由传染病所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物恐怖主义,对各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家安全受非传统国家安全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9.11”及之后的炭疽杆菌事件,将美国国家安全的内涵由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安全扩展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公共安全、科技安全、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生物恐怖所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发展轨迹。本文选取1992-2008年这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作为研究题目,试图利用美国政府的公开文档、解密文档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探索从克林顿政府到乔治·W·布什政府这一时限内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的发展进程。从而揭示出由传染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巨大影响;作为双方构建的结果,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又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影响了美国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制定。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点面结合、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拟达到四个研究目的:(1)通过对克林顿政府和乔治·W·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阐述和分析,探求异同,揭示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国家安全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相互影响、相互构建过程;(3)通过考察美国政府内部各应急管理部门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主张,揭示出美国各政治势力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和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制定的影响力;(4)通过对1992年至2008年美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研究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沙蒙迪(Phouva SAMOUNTY)[8](2014)在《解放后老挝经济外交研究(1975-2014)》文中指出1975年,老挝国家和人民得到解放以及冷战结束的影响催生了老挝新时期经济外交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主要的世界潮流,各国纷纷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因此,经济外交在各国外交的地位上升,作用不断加强。老挝党和政府在这一极好的外部环境下大力发展国家经济,以加快经济发展,政府充分利用有利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不断深化“革新开放政策”。经济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在日本、美国、中国、越南等国得到充分展示并取得巨大成就,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外交的这种发展势头引起了老挝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外交”一词也因此在2011年3月召开的老挝人民革命党“九·大”上被首次正式提及,成为老挝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经济外交成为老挝外交界、政治界和经济界耳熟能详的话题。实际上,在“九·大”之前,老挝的经济外交已经开展。在重建家园阶段离不开经济外交,虽然经济外交受到了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经济外交为国家重建工作赢得了极为重要的经济援助。值得一提的是,在老挝实施“革新开放政策”的初步阶段经济外交扮演了重要角色,为“革新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革新开放政策”的实施同样也推动了经济外交的发展,形成了良好互动。另外,自1997年老挝加入东盟以来经济外交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12年老挝加入世贸组织则意味着老挝经济外交开辟了更大的舞台。如何发挥和利用经济外交的作用成为政府的重要关切。老挝作为经济外交的“初学者”在实施经济外交的过程中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这些挑战与机遇既是经济外交实施和发展的障碍,也是推动经济外交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为顺利实施经济外交,老挝党、政府积极向中国和越南学习与借鉴宝贵经验。同时,积极寻找符合老挝国情的经济外交手段、方法。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经济外交,加强与中国、越南以及泰国的传统经济外交,重视与日本、韩国、美国世界主要经济体展开经济外交,以传统的经济援助外交为跳板丰富老挝与欧洲经济外交的内涵。与此同时,全方位、多形式、多层面,成为近期老挝经济外交的主要特征。经过多年的经营与努力,经济外交成为老挝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其正文由五章组成分,其中第一章为解放初期老挝经济外交(1975年–1985年),本章主要阐述和分析解放初期国内外形势对老挝外交尤其是经济外交的影响。此外,本章还分析和探讨解放初期老挝经济外交的特点,以及形成老挝经济外交构想与特点的因素;解放初期老挝经济外交面临的难题成为本章的最后部分;第二章为老挝经济外交探索阶段(1986年-1997年),本章包含了冷战结束、苏联解体、“革新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老挝外交政策的调整对老挝经济外交的影响,同时还分析和探讨由国内外形势决定的经济外交探索阶段的特点;第三章为大力推进经济外交的阶段(1997年-2014年),本章就左右老挝经济外交发展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探讨;本章认为外交政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推动老挝经济外交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本章还就这一阶段的老挝经济外交的效果及特点进行分析与阐述;第四章为老挝经济外交指导思想与原则,本章就老挝经济外交的主要指导思想与原则进行分析与探讨。另外,推动老挝经济外交发展的经济外交发展趋势以及老挝经济外交的运行机制成为本章重点探讨之一;第五章为老挝经济外交产生影响的因素,本章主要深入研究对老挝经济外交产生影响的因素,认为影响老挝经济外交最大的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泰国、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另外,加入东盟和世界贸易组织是推进老挝经济外交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举措。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部分,由老挝经济外交的特点、效果、影响与不足、改善老挝经济外交的建议、老挝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研究得出的结论以及为进一步研究提出的建议组成。
贾皓[9](2013)在《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兽医体系运行质量水平及业绩、效率和能力的依据,适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是我国兽医体系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维护兽医公共安全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在系统研究PVS的建立背景、用途、适用情况、主要内容、评估理念、形成基础,以及PVS评价结果的使用与OIE兽医体系效能提升程序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我国兽医体系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比较我国兽医工作机构与PVS中要求的兽医机构标准的主要差别,分析现行的机构考评方法与PVS的差异,提出了我国兽医体系运作效能评估框架建立的基本理念、基本用途和难点所在,着重分析构建目前适用于我国的兽医体系效能体系应当设立的要素和指标,最终提出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深入分析了OIE PVS的内容与结构和运行原理PVS是OIE推荐给成员国的一个全面评价兽医体系运行效能和质量水平的标准与工具。经初步研究该PVS工具是科学的、全面的、适用的。因此,本文系统的对OIE PVS的内容、结构、作用、依据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PVS的关键要素、指标和等级设置的基本要求,分析总结了OIE PVS的评估理念、形成基础和特点。(二)提出了我国兽医体系运作效能评估框架建立的基本理念、基本用途和难点本文在兽医体系运行的现状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兽医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的关键原因,借鉴和参照PVS的理念与原理,提出了我国兽医体系运作效能评估框架建立的基本理念、基本用途和难点。(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评价指标和标准框架本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找出我国兽医体系运行过程中及其现行评价制度与OIE的规则及其PVS评估存在的主要差异,并借鉴PVS的理念、基本原则、工作原理及其指标体系,提出了构建我国兽医体系运行效能的评估指标和标准的框架,以及实施评价的建议和意见。
谢红海[10](2010)在《中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对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研究较晚,这和我国的国情是相适应的。2005年以前儿乎没有专门针对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研究,但从SARS、疯牛病、禽流感、2009年的甲刑H1N1流感以及频频发生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故后,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关注。兽医事业和兽药产业得到了公众和政府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动物疫病综合防治、动物保健、兽用生物制品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及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各种高峰论坛、学术会议、大众传媒的热点话题。2007年以后,对兽用生物制品产业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的领域较广泛,比如,兽用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市场开拓、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具体某一方面的研究探讨等。但总体来说,研究的深度不够,尤其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兽用生物制品产业进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论文首先从研究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为出发点,界定了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概念与性质,分析了动物保健品、兽用生物制品、兽用疫苗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用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的现状,揭示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差距:新产品研发能力弱;产能过剩市场空间有限;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国际竞争的实力和能力;技术服务急需加强等。其次,通过PEST分析模型对我国的法律环境,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分别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利用SCP分析模型,对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产品市场集中在少数企业,该行业存在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程度大、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产业格局明显。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属特殊行业,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与使用直接涉及到人和动物的群体安全与健康,因此,对中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的研究离不开政府角色的分析。本章建立了一个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博弈分析模型,对国有投资与非国有投资的博弈与合作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认为要想提高兽用生物制品产业中国有资本的效率或国际竞争力,促进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在加大兽医基础研究中政府投资的同时,在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化中逐步减少国有投资,相应增加非国有投资,引入社会资本。最后,本论文利用对比分析方法,阐述了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以及国际动保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SWOT分析模型对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我国养殖业发展形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从不同的侧面,有利的和不利的,对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进行了展望并分别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对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整个行业的规范将需要政府、协会和企业间共同努力,通过真正市场化的建立来平衡关系。随着兽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监管透明,执法到位,企业自律,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指日可待。但我国的兽用生物制品产业要想真止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生产出绿色、健康、无残留的产品,真正和国际接轨,任重而道远。
二、加强兽医卫生工作 迎接加入世贸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兽医卫生工作 迎接加入世贸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2)破解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推动禽肉出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述 |
2.1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 |
2.2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分类 |
2.3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特征 |
2.4 中国出口禽肉遭受技术性贸易措施概况 |
3.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 |
3.1 日本 |
3.2 .欧盟 |
3.3 韩国 |
4.出口禽肉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战略和措施 |
4.1 .革新理念纳入发展大局 |
4.2 转变职能加快顶层设计 |
4.3 创新驱动完善工作体系 |
4.4 把握机遇强化支撑效能 |
4.5 因地制宜差别化管理 |
4.6 市场导向激发应对活力 |
4.7 优化服务打造新动能 |
4.8 推进共治集聚工作合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及分布 |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 |
二、欧洲国际组织的延伸 |
三、中东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
四、国际会议及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制度日臻成熟 |
第二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类型与分布 |
一、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 |
二、中东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在中东的分支机构 |
四、中东区域内国际非政府组织 |
五、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的分布 |
小结 |
第二章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一节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历程 |
一、19 世纪初至“一战”前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萌生 |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三、“二战”后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 |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一、国际联盟、联合国及其分支机构在中东地区的活动 |
二、不结盟运动与中东 |
三、伊斯兰合作组织与中东 |
四、世界贸易组织与中东 |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一、中东区域外政府间国际组织 |
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 |
小结 |
第三章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 |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
一、宗教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
二、欧洲国际非政府组织理念的传入 |
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影响 |
四、现代化的冲击 |
五、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整合 |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
一、与政府联系密切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影响力显着 |
二、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众多 |
三、人权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举步维艰 |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
一、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占据主导地位 |
二、行业协会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快速增长 |
三、民主政治类国际非政府组织举步维艰 |
小结 |
第四章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和成效 |
第一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已形成庞大的治理体系 |
二、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体系中“一枝独秀” |
三、经济社会领域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的新方向 |
第二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表现突出 |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杂乱无章 |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区域治理中的严峻挑战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成效评价 |
一、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中地位突出 |
二、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分布不均、效果差异较大 |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方法日臻完善 |
四、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难成合力 |
五、国际组织成为国家利益角逐的平台 |
六、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荣县动物防疫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动物防疫管理现状 |
1.2.2 国内动物防疫管理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荣县动物防疫管理的现状分析 |
2.1 荣县畜牧业概况 |
2.1.1 畜牧业发展较快,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变 |
2.1.2 畜牧业占农业比重加大,发展潜力巨大 |
2.2 荣县动物防疫管理调查分析 |
2.2.1 县级动物防疫管理情况 |
2.2.2 乡镇动物防疫管理情况 |
2.2.3 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情况 |
3 荣县动物防疫管理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3.1 设施设备落后 |
3.2 任务繁重 |
3.3 资金保障不足 |
3.4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3.5 服务意识淡薄 |
4 荣县动物防疫管理的对策建议 |
4.1 荣县动物防疫管理工作的定位 |
4.1.1 动物防疫管理是政府行为 |
4.1.2 动物防疫管理是社会管理工作 |
4.1.3 动物防疫管理是执法工作 |
4.2 荣县动物防疫管理的目标 |
4.2.1 统一动物防疫管理者的认识 |
4.2.2 严格动物防疫监督的执法 |
4.2.3 认真落实动物防疫措施 |
4.3 荣县动物防疫管理的对策建议 |
4.3.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 |
4.3.2 健全用人制度,加大经费投入 |
4.3.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
4.3.4 加强防疫意识,增强防疫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 |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概念说明 |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
小结 |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
一、新省府工程 |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
小结 |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
小结 |
结语 |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
附录 |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分析 |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
2.1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1.1 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
2.1.2 动物卫生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 政府管理理论 |
2.2.1 动物疫病危机管理 |
2.2.2 政府决策理论 |
2.3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理论 |
2.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2.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2.3.3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
2.4 传染病动力学 |
2.4.1 传染病动力学概述 |
2.4.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3.1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研究 |
3.1.1 暴发影响分析 |
3.1.2 暴发损失评估方法 |
3.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 |
3.2.1 防控策略效果评估 |
3.2.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比较分析 |
3.3 动物疫病风险研究 |
3.3.1 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评估 |
3.3.2 动物疫病风险损失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 |
4.1 国内外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与影响 |
4.2 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规则 |
4.3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规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
4.5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 |
4.5.1 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的关系 |
4.5.2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调整与防控策略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总体构架 |
5.1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 |
5.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构架 |
5.3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架 |
5.4 本章小结 |
6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应用 |
6.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防控策略 |
6.1.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 |
6.1.2 当前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 |
6.2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目标与策略方案 |
6.2.1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 |
6.2.2 防控计划目标与策略方案 |
6.3 EBCR分析法评估框架与内容 |
6.4 免疫策略评估指标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7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实证研究 |
7.1 数据及来源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数据说明 |
7.1.3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7.2 动物疫病免疫退出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2.1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2.2 年均应急储备成本 |
7.3 动物疫病继续强制免疫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3.1 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实施成本 |
7.3.2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4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评估 |
7.4.1 损失评估方法 |
7.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
7.4.3 历史暴发损失值评估 |
7.4.4 疫点数与损失值 |
7.5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 |
7.5.1 模型构建 |
7.5.2 系统演化 |
7.5.3 参数估计 |
7.5.4 数据拟合 |
7.5.5 基本再生数 |
7.5.6 免疫退出后风险计算公式 |
7.5.7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结论 |
7.6 不同策略下风险损失值预测 |
7.7 EBCR分析法评估结果 |
7.8 本章小结 |
8 主要研究结论、建议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启示 |
8.3.1 EBCR分析法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
8.3.2 构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评估系统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界定及其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二、论文框架与研究意义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回顾 |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一、联邦保障局的成立与国家安全政策的调整 |
二、战后美国的生物战计划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的形成 |
第二节 冷战结束前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一、卫生、教育与福利部的成立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政策的调整 |
二、海外援助行动与美国海外国家利益的实现 |
第二章 克林顿政府时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新特点 |
二、麻疹的爆发与《儿童免疫计划》对美国公共卫生安全政策的影响 |
三、口蹄疫、疯牛病的爆发与《2001年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预防和控制法》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影响 |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面临的生物恐怖主义挑战 |
二、《公共卫生威胁与紧急状态法》与应对生物恐怖主义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 |
第三章 乔治·W·布什政府时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第一节 西尼罗河病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变化 |
二、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公告—美国政府最初的应对政策 |
三、《灭蚊健康安全法》与CDC防范生物恐怖主义作用的加强 |
四、《2002年公共卫生安全和恐怖主义防范、应对法》的出台与国家安全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新转向 |
一、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
二、战胜春天的恐惧——布什政府应对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三、州、地方政府应对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四、SARS的恐怖主义化与国际合作 |
五、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化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三节 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转变 |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二、《联邦大流感战略》与美国政府应对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三、州、地方政府应对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四、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恐怖主义化与国际合作 |
第四节 天花与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剧变 |
一、天花与生物恐怖主义袭击的关系 |
二、美国政府对天花的监测与《21世纪生物防御战略》的出台 |
三、《天花应急人员保护法》与天花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 |
四、“黑暗的冬天”——由虚拟到现实的反生物恐怖主义演习 |
结语 |
一、宣布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法律依据 |
二、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种类 |
三、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实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解放后老挝经济外交研究(1975-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标 |
三、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四、 研究现状 |
五、 研究创新 |
六、 经济外交的概念 |
第一章 解放初期的老挝经济外交(1975年– 1985年) |
一、 国内外形势的背景 |
(一)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 |
(二) 困难重重的战后重建和保家卫国工作 |
二、 解放初期老挝外交政策特点 |
(一) 向社会主义“一边倒”外交政策 |
(二) 外交政策的两度调整 |
(三) 争取世界各国对新老挝的认可 |
三、 解放初期老挝经济外的构想与特点 |
(一) 先政治,后经济的外交特点 |
(二) “单一”形式的经济外交 |
(三) 经济外交服务于“两大中心任务” |
(四) 警惕和限制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外交 |
四、 解放初期老挝经济外交面临的难题 |
(一) 人才流失和财政短缺 |
(二) 意识形态的极大影响 |
(三) 计划经济牵制经济外交的发展 |
第二章 老挝经济外交的探索阶段(1986年– 1996年) |
一、 国内外形势特点 |
(一) 冷战的结束 |
(二)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的冲击 |
(三) “革新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初步成效 |
二、 外交政策的调整 |
(一) 和平、独立、友谊与合作外交政策成新主题 |
(二) “少树敌多交友”成新观念 |
(三) 创造有利的周边环境 |
三、 经济外交探索阶段的特点 |
(一) 落实革新开放政策 |
(二) 先经济,后政治的外交行动 |
(三) 经济外交的作用效果显着 |
第三章 大力推进经济外交的阶段(1997年– 2014年) |
一、 国内外形势决定老挝经济外交的走向 |
(一)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体 |
(二) 东盟经济共同体推动老挝经济外交的发展 |
(三) “革新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 |
二、 外交政策的不断完善 |
(一) 不断丰富“和平、独立、友谊与合作”外交政策的内涵 |
(二) “全方位外交政策”以及“与世界接轨”成特点 |
(三) 经济外交被重视和推广 |
(四) 积极提高国家地位 |
三、 经济外交政策落实的效果 |
(一) 经济援助外交效果显着 |
(二) 能源外交地位上升 |
(三) 经济合作外交突飞猛进 |
(四) 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
四、 大力推进经济外交阶段的特点 |
(一) 政经结合的外交特点 |
(二) 外交方针与经济外交 |
(三) 老挝经济外交的主要目标 |
(四) 积极向中国和越南学习和借鉴经济外交的成功经验 |
(五) 自身发展潜力推动经济外交的发展 |
第四章 老挝经济外交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一、 老挝经济外交的指导思想 |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外交 |
(二) 邓小平经济外交 |
(三) 凯山·丰威汉经济外交 |
二、 老挝经济外交的指导原则 |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二)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原则 |
三、 经济外交发展趋势推动老挝经济外交的发展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势头 |
(二) 日益紧密的经济相互依赖 |
(三) 无法阻挡的经济全球化 |
四、 老挝经济外交运行机制 |
(一) 国会、国务院 |
(二) 国家主席、政府总理 |
(三) 外交部与外交部长及老挝驻外机构 |
(四) 财政部、央行 |
(五) 计划与投资部 |
(六) 能源与矿业部 |
(七) 工业与贸易部 |
第五章 对老挝经济外交产生影响的因素 |
一、 影响老挝经济外交的主要国家 |
(一) 巩固的政治关系构造老–中经济外交 |
(二) “特殊关系”左右老–越南经济外交 |
(三) 地理与文化因素推动老–泰经济外交 |
(四) 援助成为老–日经济外交的主旋律 |
(五) 突发猛进的老–韩经济外交 |
(六) 历史与现实构建独特老–美经济外交 |
(七) 援助拉近老挝与欧洲国家的经济外交 |
二、 老挝与东盟及世贸组织的经济外交 |
(一) 东盟舞台使老挝经济外交充满活力 |
(二) 世贸组织为老挝经济外交提供宽广的舞台 |
结论 |
一、 老挝经济外交的特点、效果、影响与不足 |
二、 改善老挝经济外交的建议 |
三、 展望老挝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 |
四、 研究得出的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9)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 |
1.2.1 深入研究细致分析 PVS 的内容与结构和运行原理 |
1.2.2 掌握我国兽医体系运行现状和主要问题 |
1.2.3 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评价指标和标准框架建议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OIE PVS 介绍 |
2.1 OIE PVS 产生背景 |
2.1.1 泛美洲农业合作组织(IICA)的 PVS |
2.1.2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PVS 产生背景 |
2.2 PVS 的内容 |
2.2.1 PVS 的要素内容 |
2.2.2 PVS 的指标内容 |
2.2.3 PVS 的等级标准 |
2.3 PVS 的评估基础 |
2.4 PVS 的更新 |
2.4.1 PVS 更新程序 |
2.4.2 OIE PVS 发展趋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PVS 评估的实施程序 |
3.1 评估前准备 |
3.1.1 评估申请 |
3.1.2 确定评估小组 |
3.1.3 评估准备 |
3.2 实施评估 |
3.2.1 书面评估 |
3.2.2 实地评估 |
3.3 评估后处理 |
3.3.1 撰写报告初稿 |
3.3.2 同行评议 |
3.3.3 与被评估国沟通 |
3.3.4 最终评估报告 |
3.4 本章小结 |
4 OIE PVS 指标体系的实用 |
4.1 OIE PVS 指标等级的实际应用 |
4.1.1 收集信息 |
4.1.2 辨别相关信息 |
4.1.3 确定指标等级 |
4.2 PVS 的适用 |
4.2.1 OIE PVS 适用现状 |
4.2.2 申请评估的划分 |
4.2.3 评估状况分析 |
5 OIE 兽医机构效能提升程序 |
5.1 概述 |
5.1.1 提升程序的意义 |
5.1.2 提升程序的本质要求 |
5.1.3 提升程序形成过程 |
5.1.4 提升程序的基本构架 |
5.1.5 提升程序本质探讨 |
5.2 兽医机构效能提升程序的内容 |
5.2.1 “诊断”——PVS 评估 |
5.2.2 “处方”──差距分析 |
5.2.3 “治疗”——OIE 兽医体系相关服务项目 |
5.3 后续跟进 |
6 对 OIE PVS 的研究分析 |
6.1 理论依据: |
6.1.1 木桶理论 |
6.1.2 质量管理理论 |
6.1.3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理论 |
6.2 PVS 的形成基础 |
6.2.1 法律制度完善 |
6.2.2 普遍实行官方兽医制度 |
6.2.3 动物疫病基本扑灭 |
6.2.4 兽医工作机构健全完善 |
6.2.5 兽医体系和利益相关方人员素质较高 |
6.3 PVS 的功能 |
6.3.1 内部评价 |
6.3.2 国际贸易 |
6.3.3 外部评价 |
6.4 PVS 的特点分析 |
6.4.1 科学性 |
6.4.2 系统性 |
6.4.3 全面性 |
6.4.4 合理性 |
6.4.5 PVS 即是方法标准工具,又是指标标准工具 |
6.5 小结 |
7 我国兽医体系比较研究 |
7.1 我国兽医体系分类研究 |
7.1.1 法律法规体系 |
7.1.2 工作体系 |
7.1.3 兽医队伍 |
7.1.4 保障体系 |
7.1.5 技术体系 |
7.1.6 兽医教育 |
7.2 我国主要兽医机构职能分析 |
7.2.1 我国兽医机构职能介绍 |
7.2.2 我国主要兽医机构职能分析 |
7.3 OIE PVS 中的兽医体系 |
7.3.1 OIE 中的有关定义 |
7.3.2 兽医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
7.3.3 职能 |
7.3.4 OIE 新的发展 |
7.4 我国与 OIE 兽医体系比较研究 |
7.4.1 未形成过程管理 |
7.4.2 没有实施个人负责制度 |
7.4.3 机构建设缺少标准 |
7.4.4 疫情报告不畅 |
7.4.5 缺乏与管理相对人的协调 |
7.4.6 没有形成风险管理机制 |
7.4.7 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 |
7.5 我国兽医体系存在的问题 |
7.5.1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2 工作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3 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4 物力财力资源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5 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6 行政管理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7 技术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8 兽医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6 OIE PVS 与我国传统考核评价制度的差异 |
7.6.1 理念差异 |
7.6.2 评估目标的差别 |
7.6.3 评估依托的区别 |
7.6.4 追求目标比较 |
7.6.5 评估结果适用各异 |
7.6.6 产生的后果不同 |
7.6.7 小结 |
8 我国行政执法机构和技术支持机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
8.1 机构组织现状 |
8.1.1 名称 |
8.1.2 级别 |
8.1.3 法定职责 |
8.1.4 编制 |
8.1.5 内设机构 |
8.1.6 岗位设置 |
8.2 人力资源 |
8.2.1 工作人员学历情况 |
8.2.2 人员年龄构成 |
8.2.3 人员能力和素质 |
8.3 物资资源 |
8.4 经费保障 |
8.4.1 人头经费 |
8.4.2 办公经费 |
8.4.3 专项经费 |
8.4.4 培训经费 |
8.4.5 小结 |
8.5 行政管理 |
8.5.1 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
8.5.2 机构协调能力 |
8.6 机构法定职责履行 |
8.7 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 |
8.7.1 地方性法律规范制定情况 |
8.7.2 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及相关问题 |
9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思路 |
9.1 在我国实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分析 |
9.1.1 难点分析 |
9.1.2 基本思路 |
9.2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的原则、依据和用途 |
9.2.1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的原则 |
9.2.2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 |
9.2.3 确定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用途 |
9.3 确定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理念、对象和内容 |
9.3.1 确定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基本理念 |
9.3.2 确定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对象 |
9.3.3 制订我国兽医体系建设标准 |
9.4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的基本步骤 |
9.4.1 提炼 |
9.4.2 消化吸收 |
9.4.3 整理、设计 |
9.4.4 延伸和具体化 |
10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10.1 提炼 PVS 中与我国兽医体系相关的指标 |
10.1.1 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
10.1.2 技术权威性及能力 |
10.1.3 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交流 |
10.1.4 进入市场的能力 |
10.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要素 |
10.2.1 兽医机构要求相关要素 |
10.2.2 兽医工作要求相关要素 |
10.2.3 人力资源相关要素 |
10.2.4 物资资源相关要素 |
10.2.5 财力资源相关要素 |
10.2.6 完成法定职责能力相关要素 |
10.2.7 进入市场能力相关要素 |
10.2.8 动物卫生法律支持相关要素 |
10.3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
10.3.1 基本要素 |
10.3.2 指标 |
10.3.3 指标的评估等级 |
10.4 设立我国兽医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 |
10.4.1 借鉴了 OIE PVS 的理念 |
10.4.2 参考了 OIE PVS 的功能 |
10.4.3 体现了我国兽医机构的特点 |
10.4.4 参考了 OIE 评估工具中的相关要素和指标 |
10.5 拟建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
10.5.1 兽医机构 |
10.5.2 兽医工作要求 |
10.5.3 人力资源 |
10.5.4 物资资源 |
10.5.5 资金保障 |
10.5.6 完成法定职责能力 |
10.5.7 进入市场能力 |
10.5.8 法制建设 |
11 结论与建议 |
11.1 PVS 是科学合理的 |
11.2 我国目前不宜直接适用 OIE PVS |
11.3 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创新性 |
11.4 尽快制定兽医体系建设标准 |
11.5 继续修订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
11.6 适时开展评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省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省级兽医行政执法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省级兽医技术支持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市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市级兽医行政执法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市级兽医技术支持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县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县级兽医行政执法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县级兽医技术支持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作者简介 |
(10)中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概念说明与界定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理论基础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基本问题研究 |
2.1 动物保健品、兽用生物制品、兽用疫苗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 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概念 |
2.3 兽用生物制品的产业链 |
2.4 兽用生物制品的价值链 |
2.5 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特殊性 |
2.6 兽用生物制品产业与畜牧养殖业的关联性 |
2.7 兽用生物制品与生物安全 |
小结 |
第三章 世界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分析 |
3.1 世界动物保健品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 世界动物保健品产业现状分析 |
3.2.1 世界动物保健品产品总量持续增长 |
3.2.2 世界动物保健品市场状况分析 |
3.3 世界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1 世界兽用生物制品市场状况分析 |
3.3.2 世界兽用生物制品市场发展特点 |
3.4 世界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3.4.1 世界兽用生物制品研发方向 |
3.4.2 世界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4.1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进程及取得的成就 |
4.1.1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历史进程 |
4.1.2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取得的显着成就 |
4.2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4.2.1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结构分析 |
4.2.2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市场状况分析 |
4.2.3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创新结构分析 |
4.3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新产品研发能力弱 |
4.3.2 产能过剩市场空间有限 |
4.3.3 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4.3.4 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能力 |
4.3.5 技术服务急需加强 |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5.1 法律环境 |
5.1.1 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
5.1.2 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食品安全影响重大 |
5.1.3 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
5.1.4 环境保护备受关注 |
5.2 经济社会环境 |
5.2.1 GDP持续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
5.2.2 人口规模决定市场容量巨大 |
5.2.3 居民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
5.2.4 丰富的劳动力供给,提供了区域价格竞争优势 |
5.3 技术环境 |
5.3.1 现代生物技术影响产业发展 |
5.3.2 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加速 |
5.4 市场环境 |
5.4.1 部分农民副业的畜牧生产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养殖大户的主业 |
5.4.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政策绩效评价 |
6.1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的SCP分析 |
6.1.1 市场结构分析 |
6.1.2 市场行为分析 |
6.1.3 市场绩效分析 |
6.2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自身能力要素分析 |
6.2.1 产品研发 |
6.2.2 发展潜力 |
6.3 政府在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分析 |
6.3.1 政府在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介入的必要性 |
6.3.2 政府在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分析 |
6.4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政策分析 |
6.4.1 投融资分析 |
6.4.2 经营分析 |
6.4.3 市场进入问题 |
6.5 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政府政策的博弈分析 |
6.5.1 建立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博弈模型 |
6.5.2 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合作博弈分析 |
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
7.1 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启示 |
7.2 发达国家动保公司发展启示 |
7.2.1 兼并重组,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配置 |
7.2.2 重视新剂型和复方制剂的开发 |
7.2.3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
7.2.4 高度重视产品的安全环保 |
7.3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SWOT分析 |
7.3.1 优势(Strength) |
7.3.2 劣势(Weakness) |
7.3.3 机会(Opportunity) |
7.3.4 威胁(Threat) |
7.4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
7.4.1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研发趋势分析 |
7.4.2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对政府提出的建议 |
8.2.1 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
8.2.2 强化生产企业质量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 |
8.2.3 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
8.3 对企业提出的建议 |
8.3.1 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研发创新 |
8.3.2 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 |
8.3.3 强强联合,走共同发展之路 |
8.3.4 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 |
8.3.5 加强客户服务 |
8.3.6 积极推进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信息化建设 |
8.3.7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加强兽医卫生工作 迎接加入世贸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兽医事业研究(1949-1966)[D]. 陈若婵. 浙江大学, 2021
- [2]破解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推动禽肉出口研究[D]. 刘孟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3]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D]. 张文涛. 西北大学, 2020(07)
- [4]荣县动物防疫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小平.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 [5]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6]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D]. 廖祺. 武汉大学, 2017(06)
- [7]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D]. 赵丽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8]解放后老挝经济外交研究(1975-2014)[D]. 沙蒙迪(Phouva SAMOUNTY). 外交学院, 2014(02)
- [9]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研究[D]. 贾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10]中国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研究[D]. 谢红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7)